首页 > 新闻聚焦联合会动态 青少年公益教育研究项目暨学校社工专委会成立
青少年公益教育研究项目暨学校社工专委会成立
2013年10月26日,中国青少年公益教育研究项目研讨会暨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学校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筹)成立仪式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与中国社会工作协会联合主办,国家民政部原副部长,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会长徐瑞新、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赵蓬奇、教育部督导团办公室副主任林仕梁等领导出席此次会议。
研讨会议题主要围绕如何形成促进中国儿童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的社区、学校、家庭联动的教育模式展开,与会嘉宾集中研讨了如何通过学校社会工作这一专业化和行业化途径惠及全体儿童青少年的方式和路径,大家一致认为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意义在于关注儿童青少年个性、创造性发展,并且还能弥补班级制规模式教学的不足。
学校社会工作的开展的主要载体是公益教育。公益教育包括关注他人,服务他人和建设美好社会和保护自然环境等等。例如,做志愿者、义工去关注弱势群体,力所能及地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群;参加保护环境和维护和平等社会公益活动,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张秀兰在发言中指出:“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有了对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的追求,参与公益活动是一种必须的路径,因为它可以有效地将个人、家庭、组织、社区与更大的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
此前,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对北京市若干小学、社区进行了历时三年的专项跟踪研究。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索在儿童青少年课内外活动实践课程中,如何以公益活动为载体,提高孩子对社会的了解,提高他们的沟通、合作、服务,特别是领导方面的能力。儿童青少年课内外活动实践课程的主要目标是生存教育与公益教育相结合,其中包括:引导学生既要学习追求生存的能力,即生存教育,同时还要学习承担社会责任,维护和发展社会公共利益的能力,即公益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和公共政策学院中国公益教育研究所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校资源开发了一套适合在小学推广的公益教育课程、校外公益教育活动指南,总共18本教材,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学校、家庭、社区三联动服务学习”模式。该教育模式贯彻了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满足了小学生健康成长需要,是自2010年以来,研究所与北京市多所小学合作,运用皮亚杰认知理论、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育模式和美国“服务学习”的理念在小学进行公益教育的探索,力图推进小学生的道德、情感和能力有效发展的成果。
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三联动服务学习”的模式的主要出发点是: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但是社区和家庭对于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教育成果的巩固和影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目前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来看,单一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求,所以,学校教育需要借助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力量,根据三种教育环境的特点,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导,以社区教育为依托,以家庭教育为基础的联动式教育模式,为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意识养成提供一个和谐统一的教育大环境。
学校社会工作可以协同学校为儿童青少年创造一个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学校环境,使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到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学校社会工作的目的在于协助学生准备面对和适应现在和未来的生活。但是其目的不仅是为了解决学生当下的多元学习和成长需求,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学习到如何应对社会问题,如何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去解决这些问题,因为这种“自助”的态度和“自主”的精神会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研讨会与会专家认为,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此次展示的研究成果体现出的是对一种多元化的教育模式的探索,这样的探索对当下儿童青少年教育模式的改进十分有益。这项在中小学教育模式中进行专业化、职业化学校社会工作实践的探索也必将促进我国儿童青少年教育模式的多元化发展。学校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对于中国教育改革进程具有促进作用。
责任编辑:唐琳
文章来源:http://news.swchina.org/trends/2013/1028/907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