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沙龙互动访谈 国际视角与中国公益
国际视角与中国公益
随着中国公益界和国际公益界更频繁的国际交流,国际公益慈善组织对中国公益的视角已然转变,中国公益组织与国际公益组织的关系从学习更多地转向了合作,并在尝试着走出国门,于是公益全球化成为了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
本场论坛主持人:
清华大学创新与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邓国胜
近些年,中国的公益行业非常热闹,与境外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但曾有NGO到国外做慈善项目遭到质疑,认为中国自己还有许多问题没解决,不应该走出去。
其实,西方的慈善机构在理念和方法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国内NGO在国际合作的过程中也学习到不少成功的经验。而且,如今的媒体也已达成了高度的共识,支持国内公益机构走出国门,正在身体力行地推动中国公益国际化的进程。
国际组织需扎根于中国土壤
●绿色和平东亚分部总监马天杰
如果一定要把绿色和平定位为国际组织,那么它给中国带来的,并不是雄厚的资金或先进的技术,更多的是基于西方惨痛的环境破坏代价之上对于破坏性发展的一种审慎态度和一种不妥协的姿态,即从几十年前的伦敦雾霾事件、美国的污染、臭氧层破坏中汲取审慎的态度。
而如果绿色和平要带来的不是资金技术,而是一种理念的话,特别重要的是它要与这个国家大的脉搏或者与这个国家的语境有一个很好的对接。像绿色和平这样的机构进入中国,最靠近我们的土壤其实就是公益环保圈。在我每天的工作中,要跟环保圈的很多个人、公益组织和行业协会打交道。我觉得中国的公益环保圈在影响着中国的环境进程,绿色和平也需要根植在这个土壤里才能茁壮成长。从最近的PM2.5和国家相应政策的演进可以看出这样一种公益环保的话语跟国家政策的互动其实已经是非常紧密的了。
伟大的公益组织应走向国际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副理事长刘选国
红十字基金会在过去七八年的时间主要在忙国内的一些公益项目,很少抬眼看世界,2013年是我们向境外机构学习的年份。2013年上半年我们拜访了盖茨基金会、福特基金会、红十字国际联合会的东亚办事处,下半年我又去美国学习,走访了十几个组织。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一些国际背景的组织,更应当采用国际化的视野。所以,我们把一些国际性的基金会作为学习的目标。特别是2011年以来,红十字会系统受到社会的质疑,这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学习和改进的过程。
前两年,国内媒体、公众对中国公益走出去持怀疑的态度。今年中国红十字会带队赴菲律宾救灾,树立了大国国际组织的形象,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所以,我觉得公众的观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而且公益事业走向世界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最好体现。
台湾的慈济基金会能够在世界上80多个国家建立分支机构,并在美国社会中发挥那么大的作用,这让我反思有多少中国的公益组织有能力走出去。所以,要想成为一个伟大的基金会、伟大的公益组织,我们必须要迈出国际化的步子。
媒体有责任改变社会价值观
●凤凰新媒体副总裁邹明
今天在中国,我们需要面对一个现实,在普罗大众的心目中,公益是什么?陈光标是否是公众标准?老人摔倒了应不应该扶?我们必须要面对这些社会价值观的问题。
我在台湾呆过很长时间,对它的社区、对它的义工化特别有感触。在慈济,我看到有穿西装打领带的人在做义工摘菜。工作人员告诉我那是国外回来的大老板,但他必须要在这儿做义工,这是他们的一个生活方式,已经融入了他们的血液中。
我觉得,和国际公益接轨,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方面我们应该走出去,学习他们的制度,更重要的是价值观的问题。而改变社会的价值观,更是媒体的责任。
向国际公益学习先进做法
●旅游卫视助理总裁史明锋
其实我不觉得中国的公益跟外国的公益有什么本质的区别,所有公益的核心就是一个字——爱。孔子的仁爱和耶稣的爱人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但是国际公益的先进做法,确实值得我们虚心学习或者加强之间沟通。
国际公益理念非常注意给救助对象以正确的引导和帮助,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救济。认为如果能给救济对象以良好的教育、更好的发展空间、更体面的职业,救济对象能更多地从公益中得到尊严,这对救济对象也非常重要。这类先进的国际视野是我们需要借鉴的,既要做公益,更要讲究做公益的方法。
比如旅游卫视也在进一步思考如何让公益行为有更好的持续性,让救助对象得到更好的尊严,让他们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得到更好的发展。这样的公益行为会更有力量、更有价值。
公益应该成为现代化的事业
●环球网副总经理熊娟
国际上很多跨国的NGO组织的优秀经验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
第一,国内的捐赠更多的是财富捐赠,而国际公益组织正在往现代慈善的方向进行变革,更多的是一种社会价值观的传播和传输,它们不再仅限于财富的捐赠。
第二,国际公益组织更多的是关注受益人的成长和自力更生,而不仅仅是一次性的给予和施舍。
第三,在组织管理方面,国际上已经出现了公益界的自律组织。这种行业内的自律组织,以及行业内的公益咨询机构,都做得非常专业,已经把公益变成了一个现代化的事业去做。
中国公益应该走出国门
●老牛基金会秘书长雷永胜
老牛基金会成立之时,中国类似的非公募基金会数量还很少,那时我们就去欧美学习。所以,对于我们是不是可以走出国门,是不是要进行国际交流和合作,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我们基金会在将近十年的时间中与115个合作伙伴进行合作,做了140个公益项目,有很大一部分是国际合作。在这些合作中,我们做了三件事儿,一是依托北师大公益研究院进行国际交流;二是把美国一些好的慈善项目引进中国;三是与欧美著名的慈善基金会进行项目合作。
在这些合作与交流中,我们将欧美与中国的慈善进行比较。如果用一个人来比喻,欧美的慈善像一个成熟的人,阅历丰富;中国的慈善也是一个成年人,但是他的心理不够健全。我们现在富裕了,很多人、很多组织都愿意做善事儿,但是很多做法都不成熟。如何使效益最大化、如何解决社会“本”的问题而不是“标”的问题,这应该是慈善根本所在。
责任编辑:姜妍
文章来源:http://salon.swchina.org/talk/2014/0123/479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