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cncasw迁移队伍建设-社工风采 八一八公务员:聚焦在反腐禁令下的公务员生态

八一八公务员:聚焦在反腐禁令下的公务员生态

我国民间对公务员有这么一句顺口溜:工资基本不动、吃喝国家特供、名牌自有人送,住房基本靠贡。说的就是公务员享有的高福利,让普通老百姓羡慕嫉妒恨。但自去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项规定、禁令不断出台,公务员的福利减少了,日子没那么好过了。

近日有媒体就“中央禁令对公务员影响”在全国随机抽取了100位公务员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全部受访者都表示中央禁令对其影响很大,主要表现在之前可以收到一些购物卡、烟酒之类的礼品,现在很少收到了,多数人表示“公务员不好当”。超六成公务员认为“禁令”一刀切,受“禁令”影响,个别公务员称考虑离职。

但公众认为这是一种“矫情”,媒体评论几乎是一边倒地叫好,说“公务员本就该不好当”、“怨禁令严苛准备离职,别拦着”,甚至有评论称“期待‘禁令’让公务员辞职如潮”。网友更是跟着起哄,问“怎么还不辞”,“我愿意跟你对调”,云云。

还有多少公务员在享受高福利?

不能怪老百姓这种“幸灾乐祸”的心态,公务员原来那种隐性福利和灰色收入确实太招人恨了。在较长时间里,公务员享受着“超国民待遇”,当人们面对远远超过购买能力的高房价望洋兴叹时,发现有公务员住着各种自建房、保障房、经济适用房,甚至还有每月只用交几十块钱的“公租房”;当人们慨叹工资涨不过物价,消费支出越来越大,税却越交越多时,发现公务员只需交很少的税,因为他们纸面上的工资确实不多,但他们的生活水平却不低,每月发的,别处供的东西用都用不了;当人们说看病贵,生一场大病让一个家庭返贫时,发现公务员还在享受全额报销的公费医疗;当人们讨论社保资金吃紧,需要延迟退休来缓解时,却发现有一个群体不用交养老金,却可以在退休时拿到比他们多得多的退休金……所以,禁令之下公务员收入减少而老百姓叫好,是长期以来公务员享受的高福利、高保障与我国整体社会保障不完善的情况下,百姓心理不平衡的一种反映。

实行各项反腐禁令和规定以来,公务员拿到的各种购物卡、礼品等隐性福利是少了,但显性福利还在。在养老金制度还没打破双轨制,大部分公务员还享受着公费医疗,很多公务员食堂吃饭仅仅是象征性的一元的时候,公务员依然高福利的代名词。所以,在公务员抱怨收入减少嚷嚷着要辞职时,一名六旬老者近日,在网上劝诫说,如果“俯下身来”比比下岗职工,比比农民工,“你们就是幸运儿啦”!

不过,话说回来,不是所有公务员都有灰色收入。公务员也分清水衙门和油水衙门,分领导和普通职员,福利待遇和灰色收入有很大的差别。有的待遇确实不高。去年9月,一名叫“乡镇公务员”的网友在湖南一知名论坛上发帖,晒出了一份每月发放工资的银行存折照片,一年工资收入不到3万元,最低的一个月仅为775元。虽然有一些网友认为此存折不可信,并要求其晒出其他“灰色收入”,但也有不少网友跟帖认为这反映的是真实情况。

还有一个在中部某省的市分局工作的公务员发帖称,他们每月工资卡上就是1000多,再扣去医保、公积金等,就剩798块。说到福利,也就是每个月大概190多块的工作补助,1块6一天的外勤补助,一年3个节发200购物卡罢了,年底再发400的年终奖金。

但一些部门确实“富得流油”。他所在的城市房价不到2000,但有部门年终奖连续四年是5万到8万,他们平时的工资和各项津补贴、过节费加起来也是普通部门的1.5到2.5倍。

就在上述调查中,100名受访者中有64名公务员觉得“油水多的部门收入也少了,自己也平衡了”。随着改革的深入,行政审批的简化,政府权力更加缩小,公务员的油水可能会越来越少。

实际上,在中央发出“禁令”之前,公务员的工资就偏低,只是因为有这样那样众多的福利存在,收入低的问题显现不出来。中央“禁令”发出之后,公务员收入低的问题开始猛然凸显。2013年5月底《人民日报》公布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有58%的基层干部认为目前的待遇低。

有人提出,公务员待遇低会逼得他们去贪腐,提出高薪养廉。但这些年来只要一提公务员加工资,舆论就会出现声讨,就是人们默认公务员有很多看不见的福利和灰色收入。如果工资全部显性化,社会保障待遇统一,廉政建设有保障,老百姓也就不会对公务员那么看不惯了。

公务员上班还是“一张报纸一杯茶”吗?

央视曾采访路人,问公务员的形象是怎样的。大家的回答基本是‘喝茶、看报、很清闲’、福利好、稳定。

作为公务员,在当今中国社会的舆论环境中,明面上是“人人艳羡”,实际上苦乐不均。抛开工资待遇不说,单说工作强度,是“有人忙死,有人闲死“。上述这位某省的市分局公务员说,他们局“有200多号人,但是也就是只有不到100人真正做事,其他的都只是发工资的时候出现一下罢了。”

近来不断曝出的公务员吃空饷事件,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许多政府部门人浮于事,许多人呆着也没事干,所以有不甘在办公室喝茶看报的人就出去打工,但这丝毫不影响部门运转。

但也有许多政府部门实际上长期人手紧张,但由于公务员退出机制落实不畅,在公务员编制总量控制的情况下,很多地方不得不采取从下级机关借调方式解决。

大部分公务员其实并不像外人想象的那么轻松,总体来说工作量还是挺大的,有的工作经常是“五加二”、“白加黑”,辛苦不堪。

公务员最为公认的好处就是稳定,在就业压力大的当下,有个稳定的职业确实是一种优势。但对年轻人来说,实际上并不是最好的选择。公务员这个工作偏重于行政职业能力,换句话说,长期做这个工作,工作人员以前所学的专业会逐渐弱化,逐渐变得没有专业技能,所以有些公务员曾无奈地表示,不是不想辞,而是不知道离开以后还能干什么。

此前有报道指出,如今不少基层公务员的“职场个人幸福感”相对偏低。一位网友说:“公务员的工作很程式化,每年能想到的工作就是那些,变化的东西太少,每天都是早八晚五的。”还有网友写道:“在这里待一辈子太可怕了。”

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

“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钱钟书笔下这句反映婚姻的名句,如今用来形容当下公务员的生态再适当不过了。这边有公务员嚷着要辞职,那边有很多人挤破头想要进来。以刚刚落幕不久的2014年国考笔试为例,尽管招录人数比上一年减少千余,但仅仅19538个中央机关及其直属单位录取名额,却依旧吸引了152万报考者,缔造了新的记录。据权威统计,国考考录比例已经从10年前的23:1上升到2014年的77.8:1。

可以想象,在如此激烈的国考竞争中,要想脱颖而出,势必要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乃至金钱。因此,最终从千军万马中挤过独木桥,考取公务员的幸运者,自然对公务员这个职位抱有巨大的心理期待,加之自身工作时间较短,职务上的提升抑或政治目的短期内无法实现,自然也只有把目光投向并不高的工资收入上,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心理落差”让成功胜出的佼佼者们难以承受,由此产生抱怨或者发发牢骚也就不足为奇了。

俗话说,家家都有一半难念的经,每一种职业背后都有心酸、苦恼等不为人知的一面。年轻公务员抱怨待遇不高且枯燥乏味,就像四川泸州市那位28岁的副镇长一样,毅然辞职好了。有人对公务员死板的工作方式不适应,想“尝试不同挑战”,或对狭窄的晋升空间失望。这些都是正常的自主择业,不必大惊小怪。

2009年,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了《公务员辞去公职规定(试行)》,公务员辞职有了政策法规依据,有了可走可留的选择。可以预见的是,“禁令”之下,会有越来越多的公务员辞职。

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整个中国社会进入了价值标准多元化的时代,随着民营企业政治地位的提高,一股公务员辞官“下海”的潮流席卷全国,数以千计的公职人员甚至包括一些领导干部辞去公职,投身到了市场经济建设的大潮中去,有许多成为著名的企业家。时至今日,20多年过去了,中国进入深化改革时期,也许又会出现新的一轮官员下海潮。这是一系列禁令带来的直接效果,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公务员“不好当”已经悄悄开启了公务员转型之路,社会精英纷纷当公务员原本就不正常,让年轻、有才华、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投入到最直接的生产和创造性行业中,对社会的发展大有裨益。

文章来源:http://migrate.swchina.org/2014/0122/472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