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务探索案例研究 社区随迁老人融入与价值实现个案服务案例
社区随迁老人融入与价值实现个案服务案例
一、案例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随迁老人作为流动的“银发群体”,在适应新社区生活中面临社交网络断裂、社区环境适应困难、自我价值感缺失等困境。社会工作者聚焦随迁老人群体并为其举办相关社区服务。2024年10月,社会工作者在为随迁老人举办舞蹈公益课时,注意到服务对象肖大姐与授课老师及其他成员产生冲突,后续又接到社区、物业多次反馈服务对象“投诉闹事”的行径。为解决服务对象的“公共空间使用的投诉”问题及生活环境适应性问题,同时缓解社区治理压力,社会工作者主动介入并与其建立个案服务关系。
服务对象肖大姐,女,61岁,初中学历,退休之前从事水利局服务工作。三年前退休后跟随子女家庭从新疆搬至JF街道新建商业小区,目前是居住在该小区的一名随迁老人,育有一子一女,与老伴分别居住在不同的子女家庭照顾孙子,现在服务对象跟随儿子一家居住。服务对象身体健康,爱好且擅长跳舞,并经常与其他舞蹈爱好居民一起跳舞,此外,服务对象具备较强组织能力和权利意识,但因环境变迁存在情绪问题和公共空间使用认知偏差,导致社区适应困难问题。
为此,社会工作者以“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为指导,通过兴趣链接、认知引导、赋权增能与环境支持等形式帮助服务对象获得心理支持,实现自我价值感,并巩固其社交网络,提升社区环境适应力、融入感。
二、需求分析
(一)分析预估
1.认知与情绪调节需求:服务对象对社区公共空间分配存在认知偏差,认为位于自己小区的社区公共空间不能被其他小区成员使用,进而不断投诉,和产生相关矛盾。需要对服务对象澄清规则,通过有效沟通消除误解,理解公共空间安排规则的公平性和他人需求的合理性,建立和谐的社区互动关系。
2.社交网络搭建的需求:服务对象因刚迁入社区缺乏志同道合的朋友,需要通过兴趣爱好链接同好群体,拓展社区人际关系,建立新社交网络,重新融入新的生活场景。
3.自我价值感实现的需求:服务对象存在自我价值实现与社区归属感增强的需求。服务对象热爱舞蹈,但存在新环境适应问题,需要通过兴趣爱好融入社区活动,获得自我认同与他人认可,满足才艺施展和成就感需求,增强对社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二)理论依据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认为,人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要把个体置于“生理-心理-社会”的整体框架中分析需求及问题,这三个层面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个人的问题源于以上要素互动的失衡。该模式强调,个人困境的产生并非单纯源于自身缺陷,而是与所处社会环境的适应性失衡密切相关;同时,个体的“自我”功能和自我实现是应对压力、解决问题的关键,此外,建立真诚、信任、非评判的专业关系是所有改变发生的基础。
本案例中,社会工作者不能将问题归咎于服务对象个人缺陷,应该看到服务对象问题的产生与生活环境的变迁及不适应性有密切关联,要从人际交往的场景中了解服务对象,运用综合的诊断方式确定服务对象问题的原因。同时,采用多层面的服务介入方式帮助服务对象,包括重视专业关系的建立,激发服务对象的自我能力及价值感,通过增强个人的“自我”功能,来恢复其与“情境”之间的健康互动,从而帮助服务对象达到一种更完整、更自主的生活状态。
三、服务目标
1.认知调整以减轻服务对象的心理情绪问题,通过参与社区治理协商议事会,服务对象与物业、其他居民就公共空间使用及安排达成初步共识,空间冲突减少,服务对象对社区环境的适应度提升。
2.改善服务对象的人际关系,拓展朋友圈,借助服务对象舞蹈特长,帮助服务对象培育广场舞类社会组织,并使舞蹈小组稳定运作,形成常态化互动模式,增强服务对象社区归属感。
3.开发服务对象的潜在能力,搭建自我实现平台。发挥服务对象的舞蹈优势和组织能力优势,发展其为舞蹈队队长,并推动服务对象自身及队员积极融入社区服务,并给予价值肯定。
四、服务实施
结合服务目标,社会工作者制定“三阶段递进式”介入计划,并按照阶段推进实施,形成“关系建立-问题解决-价值实现”的连贯路径。
(一)服务计划
1.厘清空间规则,搭建社交基础
(1)组织服务对象参与社区公共空间使用讨论会,与其他居民共同商讨空间分配规则和使用流程,以沟通的形式澄清“公共空间共享属性”,缓解其对空间分配的抵触情绪;
(2)以舞蹈兴趣为切入点,引导服务对象参与社区舞蹈相关活动,增强服务对象与其他居民的交流沟通,促进服务对象与同好居民建立联系,初步建立其对社区的归属感。
2.发挥舞蹈特长,参与志愿服务
(1)鼓励服务对象初步组建并带领广场舞志愿服务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文化活动,如节日庆典等,展示自身舞蹈特长,获得居民和社区的认可;
(2)邀请服务对象加入社区志愿者队伍,参与公共空间使用秩序维护、社区环境卫生维护等工作,在实践中强化服务对象“社区成员”的身份认知,增强其自我价值感。
3.多方赋权增能,参与社区治理
(1)指导服务对象准备广场舞社区社会组织成立所需的材料,如组织章程、成员名单等,协助其向社区和相关部门提交审批申请,推动团队成为正式社区社会组织;
(2)支持成立后的广场舞组织开展多样化的社区服务活动,如参与社区公益演出等,将舞蹈特长与社区需求紧密结合;
(3)引导服务对象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决策,如社区公共空间规划、文化活动策划等,鼓励服务对象为社区发展建言献策,实现从个人需求满足到为社区创造价值的转变。
(二)服务过程
第一阶段:收集资料、建立专业关系
社会工作者通过舞蹈公益课堂观察及多次面谈,运用倾听、同理心等技巧,与服务对象肖阿姨进行沟通,收集其基本情况:服务对象属于随迁老人,退休后从新疆搬来社区,主要照顾孙辈,因迁入时间短,社交圈狭窄,缺乏朋友;热爱舞蹈但在新社区未找到同好群体,因公共空间使用问题与物业、居民产生冲突。
社会工作者结合收集的资料,评估服务对象问题与需求:社交和精神需求缺失,对社区公共空间分配存在非理性认知。随后与服务对象共同制定服务计划,明确分阶段服务目标,奠定专业服务基础。
第二阶段:引导参与活动,纠正认知偏差
针对服务对象对公共空间使用的认知偏差,社会工作者邀请其参与社区公共空间治理协商议事会,让服务对象在与其他居民、物业的交流中,了解公共空间共享属性及使用规则,逐步转变认知。
同时,结合服务对象热爱舞蹈的特点,引导其参与社区舞蹈公益课堂,鼓励服务对象在活动中发挥特长,与其他学员互动。通过实际参与,服务对象不仅结识了3-5名有共同爱好的居民,缓解了孤独感,还在与他人的协作中提升了人际沟通能力。
第三阶段:搭建支持网络,提升参与能力
社会工作者协助服务对象组建广场舞兴趣小组,鼓励其带领小组参与社区节日庆典等文化活动,让服务对象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巩固社交网络,增强社区归属感。
邀请服务对象参加赋能社会组织负责人培训及文体组织与志愿者能力提升活动,传授团队管理、活动策划等技巧。服务对象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小组管理中,小组逐渐稳定运作,服务对象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自我价值感显著提升。此外,引导服务对象加入社区志愿者队伍,参与公共空间管理、社区志愿等服务,进一步拓宽人际关系,深化社区参与。
第四阶段:巩固成效,推动持续发展
社会工作者协助服务对象整理材料,申报社区社会组织,将兴趣小组规范化运作。通过家访面谈,跟踪服务对象在空间管理、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及时提供支持,解决其遇到的居民不按排班使用空间、设备维修等问题。
建立长效沟通机制,定期与服务对象交流,肯定其在社区服务中的贡献,巩固其正向改变。最终,服务对象从社区融入困难者转变为社区治理参与者,服务目标达成,个案顺利进入结案阶段。
五、服务成效
本次个案以舞蹈课堂活动等兴趣活动为切入点,引导服务对象走出心理困境、拓展社交圈,同时通过鼓励其组建广场舞队、参与社区治理,逐步提升组织协调与公共参与能力,成功推动服务对象实现从单纯满足融入需求到主动为社区文化建设贡献力量的跨越,服务成效显著。
(一)认知调整目标达成,社区环境适应力显著提升
服务时间跨度为2024年10月28日至2025年6月25日,共开展了不少于6次的个案服务,在心理社会治理模式的帮助下,服务对象的认知与行为发生了根本性转变。通过参与社区公共空间使用协商议事会,肖阿姨从最初对公共空间 “仅限本小区使用” 的固执认知,逐渐理解了公共空间的共享属性,主动与物业、其他小区居民就空间使用规则达成共识,以往因空间使用引发的频繁投诉和冲突大幅减少。如今,服务对象对社区环境的适应度显著提升,不再以抵触心态面对社区事务,而是能以理性态度看待公共空间分配,甚至主动参与到空间秩序的维护中,成为社区环境适应的积极践行者。
(二)社交网络目标实现,社区归属感持续增强
服务对象依托舞蹈特长构建了稳定的社交网络。从最初迁入社区时的社交孤立,到在社会工作者引导下参与社区舞蹈活动,再到主动组建并带领广场舞队,其社交圈不断扩大,与队员形成了常态化的互动模式。舞蹈队不仅成为服务对象施展才艺的平台,更让其在与队员的相处中收获了友谊与认同。随着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深入,服务对象对社区的情感联结日益深厚,社区归属感从最初的缺失转变为强烈的 “主人翁” 意识,真正将新社区视为 “家”。
(三)潜能开发目标落地,自我价值与社区贡献相统一
服务对象的潜能得到充分释放,实现了从个人价值满足到社区贡献的跨越。凭借自身的舞蹈特长和组织能力,肖阿姨成功带领广场舞队成为社区活跃的文化力量,从参与社区节日庆典演出到开展公益教学,其才华与付出获得了社区居民的广泛认可。更重要的是,服务对象从单纯的兴趣活动参与者,逐步转变为社区治理的积极参与者,主动为公共空间规划、文化活动策划建言献策,将个人能力与社区需求紧密结合。这一转变不仅让其实现了自我价值,更以实际行动为社区发展贡献了力量,完成了从 “社区融入困难者” 到 “社区治理能手” 的蜕变。
六、推广价值
本个案围绕随迁老人社区融入与价值实现展开系统性服务实践,形成了一套逻辑完整、方法可行、成效显著的实务模式,其蕴含的服务理念与操作经验对同类群体服务及社区工作实践具有重要的推广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规范个案流程,专业方法普适性强
本个案严格遵循接案、计划、介入、评估、结案的完整流程,从初期通过接案记录表精准评估服务对象需求,到依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制定阶梯式服务计划,再到通过6次过程记录动态调整介入策略,最终以评估表和结案表系统总结成效,形成了闭环式专业服务链条。这种规范化操作既保证了服务的专业性和延续性,也为同类个案提供了可参照的操作模板,尤其在需求分析、理论应用、目标设定等环节的严谨性,能有效提升服务质量与成效。
(二)动态观察与阶段引导相结合,实施效果显著
在实施个案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始终注重对服务对象的动态观察与阶段化引导,从首次服务中观察其舞蹈特长与情绪特点,到后续记录其在社区议事会、志愿服务中的表现变化,再到结合每次介入效果调整服务方向。这种基于实际表现的弹性介入方式,既能及时回应服务对象的需求变化,也能通过正向反馈强化其积极行为,如引导服务对象从参与活动到组织活动、从理解规则到参与治理的逐步转变,为推动服务对象实现可持续成长提供了有效路径。
(三)服务对象赋能增能,价值实现性高
本案例突破了单纯解决问题的服务局限,通过兴趣激活、能力培育、平台搭建等方式,推动服务对象从被动适应到主动参与,最终实现自我价值与社区贡献的统一。从协助组建广场舞队到支持参与社区治理,服务对象的角色从“融入困难者”转变为“社区建设者”,这一转变过程印证了赋权增能理念的实践成效。可以看到,通过精准匹配需求与资源、搭建适当的参与平台,可有效激发服务对象的内生动力,实现从“需求满足”到“价值创造”的跃升,为随迁老人同类群体的服务提供了从“融入”到“共建”的可复制经验。
作者:武汉东湖高新区九峰街道社工站 陈喜枝、金燕
责任编辑:段冬蕾
文章来源:http://practice.swchina.org/case/2025/1013/4444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