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实务探索案例研究 微光成炬:残疾少年小宇的社会融入之路

微光成炬:残疾少年小宇的社会融入之路

一、案例背景:被局限的 "小星星"

在东莞市大岭山镇的一个村庄,14岁的小宇像一颗被云层遮蔽的星星。他被诊断为智力三级残疾,面对陌生人时会下意识躲闪,世界长期局限于家庭与学校两点之间。父亲经营小作坊的收入有限,还得承担房贷压力,让母亲不得不全职照顾他和7岁的妹妹。“每天接送、辅导作业,连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母亲在家庭会议上的叹息,道出了这个家庭的困境。

2025年,恰逢机构筹备“暖阳照巢・繁星护苗”项目中身心社智灵暑假坊,双百社工在日常入户走访时发现,小宇虽然话少,但观察很细致,比如能注意到妹妹的自行车链条松了,会拉着母亲去修。“他心里有数,就是不爱说”,母亲的话让社工看到了介入的突破口,一场针对困境儿童的全人成长计划,成为照亮小宇世界的契机。

二、问题评估:三层困境的交织

(一)个人层面:表达与互动的“玻璃墙”

小宇具备基本生活自理能力,会骑自行车、能完成简单的观察任务(如注意到物品损坏),采用《儿童社交沟通能力量表》评估显示,他在陌生场景中主动表达想法的频率仅为30%,独立思考与自主表达存在显著障碍,多依赖肢体动作或短句回应;面对问题时,往往等待他人给出答案,缺乏独立思考的主动性。这种被动接收模式,使其在群体中常被当作观察者,难以融入互动。

(二)家庭层面:照顾压力的“多米诺骨牌”

母亲因长期照料产生明显倦怠,家庭开支中房贷与基本生活费用占比高,难以承担专业康复费用。父亲因工作繁忙参与度低,形成母亲单打独斗的照顾模式。妹妹虽常主动陪同小宇骑车、做游戏,但因年龄差距,难以提供系统性的社交引导。这种失衡状态导致家庭社交活动几乎停滞,进一步压缩了小宇的互动空间。

(三)社会层面:支持网络的“断层带”

社区内适合智力障碍青少年的融合活动匮乏,现有服务多针对康复类或成年群体。社会对残障人士的接纳仍存在隐性壁垒,有家长对自己孩子与之交往仍有顾虑。这种环境使得小宇即便走出家门,也难以获得有质量的社交体验。

三、服务目标

(一)个人层面:提升小宇的独立思考与自主表达能力,增强其在陌生场景中的主动社交意愿,使其能从被动观察转变为主动参与群体互动,逐步掌握基础社交规则与沟通技巧。

(二)家庭层面:缓解母亲的照料压力,优化家庭照顾模式,提升父亲与其他家庭成员的参与度,构建家庭成员间的正向互动机制,恢复家庭社交活动,为小宇营造支持性的家庭氛围。

(三)社会层面:链接社区与高校资源,为小宇及同类困境儿童提供适宜的融合活动,推动社区形成包容接纳的环境,弥补社会支持网络的 “断层”,让小宇能在社区中获得有质量的社交体验。

四、介入过程:从“被动”到“主动”的跨越

(一)家庭系统重构:撬动改变的支点

2025年5月16日的家庭会议上,社工首先向家庭成员介绍了“身心社智灵暑假坊”,这一专为困境儿童设计的成长营活动既能为小宇提供社交锻炼机会,也能让妹妹参与同辈互动。但活动需要专人每日接送,这成为家庭需共同解决的现实问题。

随后,社工以 "照顾压力温度计" 工具引导全家排序困境:父亲提出 “经济压力大,需多接单维持作坊运转”,母亲则坦言 “长期24小时照料,连送孩子参加活动的时间都没有,精神快透支了”。结合暑假坊的接送需求,社工进一步引导讨论:“如果想让小宇和妹妹参与这个能帮助他们成长的活动,谁有时间负责接送?有没有其他办法分担这个任务?”

经过讨论,家庭成员最终达成共识:把爷爷从老家接来莞负责接送,母亲每日获得3小时喘息时间,鼓励妹妹担任小宇的暑假坊搭档。这一安排既激活了家庭内部资源,又通过妹妹的同伴引导优化了中观系统互动,让小宇在熟悉的亲情中建立社交安全感。

(二)暑假坊阶梯式融入:熟悉陪伴下的破冰与成长

7月6日暑假坊启动时,小宇紧紧跟着妹妹不肯离开。熟悉的社工笑着拿出两张卡通贴纸:“小宇和妹妹经常一起玩,能不能告诉我们,你们最喜欢玩什么呀?”,在妹妹“我们会一起骑车”的提示下,他小声说:“骑车”,这是他首次在群体中主动分享日常。

第一阶段:游戏破冰,建立安全区

社工结合小宇的日常设计 "安全小知识" 问答游戏,让他和妹妹合作答题。但最初两天,小宇始终沉默,即使妹妹提示也低头不语。社工调整策略:先让妹妹单独回答,再用 "妹妹说的是头盔,那骑车时除了戴头盔,还要注意什么呀?" 的开放式问题引导,同时用眼神鼓励。第三天,当问到 "骑车要带什么" 时,妹妹抢着说 "头盔",他才接着补充 "还要看路"—— 这是他首次在群体中完成互动表达。

每日晨间的八段锦教学中,妹妹会拉着他一起做动作,笑着说 "这个像骑车时伸手够树叶",这种将陌生活动与熟悉经验联结的方式(生态系统理论中的微观优势利用),让他逐渐放松身体。

第二阶段:社交课与创作课中的表达孵化

在好朋友魔法课堂上,老师用 "每个小朋友都是小星星" 比喻引导互动。但小宇对 "如何表达喜欢" 的讨论毫无反应,妹妹悄悄提示也无动于衷。社工暂停集体讨论,带小宇回顾他曾对妹妹画作的肯定场景:"上次你说'妹妹画得好看',妹妹是不是很开心?这就是表达喜欢呀。"(具象化引导技巧)。次日讨论时,在妹妹 "就像你上次说我画的画好看那样" 的提示下,他犹豫后举手:"可以说…我喜欢你画的画"。社工立即用星光币奖励:"这句话很真诚,大家听了一定会很开心!"(即时反馈技巧)。

环保袋绘画课上,小宇起初只画简单线条。妹妹鼓励他请教隔壁组 "怎么画变形金刚",但他两次起身又退回座位。社工走到他身边,轻声示范:"你可以说'请问,能教我画吗?'",并拍拍他后背给予力量。第三次,他终于慢慢走过去,小声说:"能…能教我画吗?"--这是他首次主动向陌生人请教。对方热情答应后,他回到座位时,脸上带着难得的笑容。

第三阶段:规则意识与主动关怀的萌芽

暑假坊中期,班级公约巩固阶段出现新挑战:妹妹因连续多日引导小宇感到疲惫,开始抱怨 "哥哥总是不说话"。社工单独与妹妹沟通,肯定她 "像小老师一样厉害",并邀请她设计 "哥哥进步打卡表"(赋予成就感),每记录一次小宇的表达就奖励1枚星光币,妹妹的积极性重新被激发。

一天,小朋友小凯因抢画笔被社工引导到角落询问缘由,小宇看到后,悄悄走过去拍了拍他后背,小声说:"别难过"。这一举动让社工意外,这是小宇首次主动安慰他人。

此后,小宇开始关注班级公约执行,当小凯又想抢玩具时,他立刻走过去,学着社工的语气:"公约说…不能拿别人东西,要问过才行"。这种从 "被动遵守" 到 "主动维护" 的转变,正是通过 "规则场景具象化+同伴持续引导" 实现的(社会支持理论的实践)。这些主动协助的行为,让他逐渐从规则遵守者变成规则维护者。

(三)社会支持网络的延伸:从活动融入到社区接纳

暑假坊后期开展 "星光币公益行动":

模拟拍卖:小朋友用暑期获得的星光币汇总到小组,竞拍文具、绘本等物品,小宇主动提议最多用30枚星光币拍下一套植物种植养成盒,还主动说 "谢谢社工姐姐";

跳蚤市场:小宇和妹妹摆摊售卖自制的环保袋,有居民问 "这是你画的吗",他点头说 "嗯,变形金刚是小雨教我的";

爱心捐赠:售卖所得捐赠部分给社会其他困境儿童,小宇跟着社工说 "希望他们开心"。

这些活动吸引了30余户社区家庭参与,有家长在反馈中写道:"以前担心特殊孩子 ' 麻烦 ',但看到小宇认真摆摊的样子,觉得孩子们其实能互相学习"—— 社区包容的隐性壁垒开始松动。

五、成效评估:星光汇聚的蜕变

(一)个人成长:从被动回应到主动联结

独立思考:介入前(基线数据)面对问题时,90% 依赖他人提示;介入后能结合实例说明 "小凯拿东西要提醒他问一下",自主思考占比提升至 70%(《儿童社交沟通能力量表》测评)。

自主表达:介入前完整表达句子频率约30%(如仅能说 "骑车",无法扩展);结营仪式上主动举手分享,语言完整度提升至85%(如 "变形金刚是小雨教我画的,我很喜欢"),且能回应他人提问。

社交互动:介入前每天主动发起互动0次;介入后平均每天2-3 次(如提醒排队、课后和小雨翻看绘画教程),《儿童社交沟通能力量表》社交主动性维度得分从12分(满分50)提升至 38分。

母亲在反馈表中写道:现在他会主动说‘妈妈,今天和小雨一起画了变形金刚’,看到小凯不开心还会表示‘要安慰他’,有了自己的主见,也懂得关心他人了,这种变化以前想都不敢想。

(二)家庭变化:从紧绷到松弛

母亲的《家庭照顾压力量表》得分从介入前的8分(10分制,分数越高压力越大)降至4分,每周能约朋友逛街,甚至抽空帮父亲打理作坊;妹妹与小宇的互动从单向照顾变为双向交流,常常回家后兴奋地说:“哥哥今天安慰小凯了,老师奖励他两个星光币”。父亲也开始在周末参与,全家常一起去公园散步,父亲说现在家里笑声多了。

(三)社会层面:从壁垒松动到包容萌芽

参与频次与互动拓展:小宇全程参与了暑假坊7月6日至7月18日的全部课程,涵盖社交课、手工课、生命教育等类型。据不完全统计,活动中累计主动发起人际互动46次,包括向同伴请教绘画技巧(8次)、回应他人提问(15次)、提醒遵守规则(12次)、主动安慰同伴(5次)、在跳蚤市场与居民交流(8次)。互动对象从最初仅局限于妹妹和社工,逐步扩展到暑假坊的5名同龄儿童、3名高校志愿者及12位社区居民。

社区印象的改观:在 “星光币公益行动” 的跳蚤市场环节,小宇从最初躲在妹妹身后观察,到在社工和妹妹的鼓励下主动尝试销售 —— 他拿起植物种植养成盒,对着驻足的居民小声说:“这个…可以种小花”,虽声音微弱但态度认真。最终,他独立完成了2个植物种植养成盒、1个企鹅破冰互动玩具、5支铅笔、2个积木盲盒的销售。有位购买积木盲盒的家长事后对社工说:“一开始只是想支持下活动,没想到这孩子会主动介绍玩具怎么玩,虽然说得慢,但特别耐心,孩子拿到后一直说‘小宇哥哥教我的玩法超有趣’。”这种具象化的互动让社区居民看到小宇的努力与潜力,参与活动的其他家长也从最初的 “保持距离” 转变为主动鼓励孩子:“你看小宇哥哥今天多勇敢,主动介绍玩具玩法,你也可以学着和他一起交流呀。”

六、专业反思:微光成炬的实践智慧

(一)理论与策略的精准联结

生态系统理论的落地:聚焦小宇 "观察细致" 的微观优势,通过妹妹引导(中观系统)和社区活动(宏观系统)的联动,让社交能力在熟悉场景中自然生长;

社会支持理论的延伸:从家庭内部(爷爷、妹妹)到外部资源(高校志愿者、社区居民),构建 "日常-提升-参与" 的闭环支持,避免 "服务结束即倒退" 的困境。

(二)关键技巧的提炼

家庭会议引导技巧:用 "照顾压力温度计" 将抽象压力转化为可排序的具体问题,帮助家庭成员达成共识而非争论;

表达引导组合技巧:"熟悉同伴提示+具象场景回顾+开放式问题" 的组合,降低特殊儿童的表达焦虑(如小宇表达喜欢的引导过程);

即时反馈技巧:星光币奖励时,不仅说 "你很棒",更具体到 "你主动请教的样子特别勇敢",让正向行为被清晰感知。

(三)挑战应对的启示

真实个案中,"进步-退缩-再进步" 是常态:小宇的表达反复(如某天突然沉默)、妹妹的倦怠、其他家长的初期质疑,都需要社工灵活调整--或暂停目标,强化安全感,或赋予同伴成就感,或用具体案例打破偏见。这种 "弹性调整" 比 "一刀切安排" 更贴近特殊儿童的成长规律。

七、结语:每颗星星都有自己的轨道

小宇的蜕变,印证了社会工作授人以渔的精髓 —— 不是直接照亮,而是帮助个体找到发光的方法。当他获选在结营演出中进行八段锦展演,台下母亲的泪水与爷爷的掌声,诠释了身心社智灵的深层内涵:真正的成长,是让每个生命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轨道上,从容绽放。

这场由社工、家庭、高校、社区共同书写的成长故事,为百千万工程中的基层治理提供了启示,推动社区涵养包容共生发展生态,让更多像小宇这样的小星星,最终汇聚成璀璨星河。

文章来源:http://practice.swchina.org/case/2025/0922/4442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