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行业发展行业动态 中共上海市委社会工作部:以高质量社会工作 助力超大城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

中共上海市委社会工作部:以高质量社会工作 助力超大城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

社会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和人民幸福安康。上海市委社会工作部自2024年1月成立以来,在上海市委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考察上海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治理之路,立足超大城市特点,积极探索以高质量社会工作助力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有效路径。

强化党建引领

健全超大城市治理的组织保障

按照上海市委的部署要求,不断拓宽基层党建的领域,把党的组织全面嵌入整个社会,持续推进新兴领域党建工作,围绕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攻坚,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着力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

推进新经济组织党建全覆盖。针对上海楼宇、园区、街区产业集聚、企业广聚、人才汇聚的特点,积极会同市委组织部深化推进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指导全市近1600幢重点楼宇建立党组织,覆盖楼内专精特新和高端服务业企业及其党员。坚持抓龙头带全链,发挥140余个产业集群党组织作用,推动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建立党组织,搭建党建工作交流平台,通过党建联建共建促进资源要素融合,助力优化产业生态。针对快递企业总部集聚特点,坚持抓总部带全网,沿着经营网络做好基层站点党建工作,做到群众在哪里、党的工作就在哪里,推动实现党建强、发展强。

补齐城市基层党建底图。针对上海沿街商铺、“小个专”数量庞大,人员流动性强、诉求多元等特点,市委组织部、市委社会工作部积极推动优化党组织设置,全市共组建900余个街区党组织。充分发挥街区党支部贴近经营主体优势,确保每个经营主体、就业群体都有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广泛开展街区党组织调研,摸清党员底数,指导推动街区党组织与区域内党组织共建联建,畅通利益诉求反映渠道,推动共商共议、资源整合、难题破解。

推进“多格合一”强化协同治理。针对居村、街区、楼宇等难以独立解决的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问题,以及12345热线中的高频多发诉求,市委明确由市委社会工作部和市城运中心牵头推进“多格合一”。全市共设置800多个综合网格,建立健全网格治理工作机制,梳理形成网格难题清单。2025年上半年以来,市委社会工作部指导各区发挥网格党建联席会议作用,以党建引领部门联动协同、资源力量整合,集中攻坚“三跨”问题,建立问题解决闭环机制。阶段性跟踪评估结果显示,与去年同期相比,各区12345热线工单诉求量普遍下降,问题解决率、群众的满意度呈上升趋势,治理效能初步显现。

推动新社会组织党建充分发挥作用。上海新社会组织数量多、分布广,是推动上海城市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加强统筹协调和指导推动,既抓好直接管理的全市性行业协会商会的党建工作,也统筹指导全市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压实业务主管单位党建责任。搭建行业协会商会参与优化营商环境平台,牵头举办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执法部门沟通对话会,推动行业协会商会积极反映行业、企业诉求,架好党委、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连心桥”,当好“回音壁”,推进“有温度”的执法,助力优化营商环境。同时,以党建为牵引,积极推动行业协会商会制定行业标准,服务企业“走出去”。

提升治理能力

夯实超大城市治理的基层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超大城市社会治理高度重视,提出“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新路”“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要注重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等重要要求,为上海做好社会治理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上海市委社会工作部坚持做好源头减负、开展多维赋能、加强补短堵漏,努力夯实基层基础,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全面落实为基层减负举措。着力解决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让居村组织有更多精力服务群众。建立上海市居村组织事务准入管理办法和居村组织依法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居村委会依法协助事项清单等“一办法两清单”,把好源头准入关。市级部门下派居村组织工作任务,由市委社会工作部牵头审核把关,对临时新增下派居村工作任务进行严格审核、调研论证。全市按比例随机抽取形成100个居村减负监测点,邀请已退休的社区工作者、专家学者开展走访和调查,建立问题发现反馈机制。上半年监测评估情况显示,居村对市级下派任务的认同度、可操作性评价较好,居村减负得到较好落实。

多渠道为基层赋能。强化制度保障,2014年上海出台《上海市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试行)》,目前全市共6.8万名社区工作者,较早完成了每万名城镇居民配置不少于18名社区工作者的目标。2025年1月,市委重新修订出台该文件,进一步做实优进绌退、突出严管厚爱、体现增能提质。2025年7月,市委社会工作部部署推进居委会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提升社区工作者联系服务群众、组织动员群众、解决难题能力。探索法治赋能基层治理新路径,与市高级人民法院联合开展“社区巡回审判赋能基层治理”试点,2024年完成巡回审判案件133件,实现“审判一件、化解一批、教育一方、治理一域”。加强信息化赋能,升级“社区云”平台,整合各委办局下沉居村信息系统,为精细化治理和精准化服务提供数字支持。

精准发力补齐治理短板。上海超大城市基层治理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补短板、固底板,提升治理精细化水平。针对社区部分居民“进门难”问题,市委社会工作部推动居村“四百”(进百家门、访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走访走深走实,重点关注“老养残”、“一老养一老”、精神障碍患者、行为异常人员等社区特殊关怀人群,进一步细化分类、全面排摸,推动社区工作者从“进得了门、认得了人”,到“说得上话、办得成事”,实现“带得了队伍,聚得齐人心”,切实兜牢民生安全底线。针对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协同不畅的情况,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物业治理协调机制,由居委会牵头推进三方联合接待、议事协商,合力破解物业治理难题,以高效能治理助力实现高品质生活。

广泛社会动员

激发超大城市治理的社会活力

牢固树立和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开展人民建议专项征集,广泛动员各类群体参与城市治理,培育志愿精神,激发人民城市建设活力。

聚基层智慧解身边难题。2024年,市委社会工作部成立伊始即聚焦社区治理高频难题,组织开展“大城小事”人民建议专项征集活动。选取百姓愿意谈、能参与、有话说的话题,如电动车充电、流浪动物管理、老旧电梯换新、物业治理等,邀请居民、基层工作者、职能部门、专业机构、法律顾问等,围绕群众身边急难愁盼问题进行充分探讨,通过“小切口”汇集基层治理“金点子”。针对市民网络活跃特点,采取“线上征集+线下讨论+网络直播”的方式,扩大覆盖面和体验感,线上线下吸引400余万居民参与。及时梳理、总结、提炼,形成5份工作指南,为基层实践提供指导。

为“人民城市”建言献策。2024年,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五周年之际,上海组织开展“人民城市”专项征集“1+6+1”系列活动,即“人民城市·我的城市”主题直播活动;面向广大职工、青年群体、老年群体、非公企业、新就业群体、社区达人等六大类人群,举办人民城市“奋斗有我”“精彩有我”“幸福有我”“发展有我”“建设有我”“奉献有我”等6项专项征集活动;依托“夏令热线”开展“人民城市——共建共享美好家园”人民建议征集活动,活动共收集各类意见建议2.7万余条。同时,建立建议转办和摘报机制,协调推动相关部门将“人民城市”专项征集活动中涌现出的优秀建议及时转化、吸纳,为“十五五”规划编制和新一轮人民城市实施方案制定提供人民智慧。

关爱凝聚新就业群体力量。上海新就业群体规模庞大,是城市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城市治理的有生力量。为解决“一间房、一张床”的安居需求,市委、市政府推出“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定向为1.18万名新就业群体提供住房和床位。2024年以来,先后成立交通运输、网约配送、网络主播等行业党委,把党员教育功能植入企业工作系统,线上线下相结合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建立多部门会商机制,开展优化配送环境专项行动,妥善解决快递员和网约配送员停车、充电、进门等问题。推动“人民城市、全域友好”建设,打造“小哥驿站”等综合服务站点1万余个,积极引导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志愿服务,实现“双向赋能、双向友好”。

深化志愿服务带动社会参与。市委社会工作部发挥牵头协调作用,整合各方资源,打造一批“温暖申城”市级志愿服务示范项目。围绕重大任务,组建首支具有技能专长和外语特长的进博会专业志愿者队伍;防范社区燃气安全隐患,推动专业志愿者和社区志愿者联动上门检查燃气设备;推动文化传播,在全市文博场馆常态化组织专业人士及市民志愿者提供讲解服务;讲好城市故事,聚焦人民城市建设和发展变迁等主题,开展故事讲述、人文行走等志愿讲述重点活动;聚焦“一老一小”,开展“暖在社区”志愿服务专项行动。突出抓好春节、学雷锋纪念日、国庆、国际志愿者日等重要节点志愿服务,实现志愿服务广泛、常态、可持续。

文章来源:http://trade.swchina.org/trends/2025/0912/4441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