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务探索案例研究 视障母亲就医困境中的医务社工介入——全流程陪伴与需求精准响应
视障母亲就医困境中的医务社工介入——全流程陪伴与需求精准响应
一、背景介绍
吴女士(化名),视障人士,独自携带1岁半幼女前往医院就诊。就诊当日,吴女士需完成检验科检查、病历打印、门诊复诊等多项事务,因视觉障碍,其左手紧握盲杖维持平衡,右手臂挂着装有母女俩随身物品的沉重挂包,包侧悬挂儿童卡通水杯,背上还背着熟睡的幼女,行动极为不便。在医院复杂的空间环境中,吴女士既无法自主识别科室标识、规避走廊台阶等障碍,也难以独自解决饮食、交通等即时需求。
医院保安发现吴女士的困境后,紧急前往社工办公室求助。医务社工接到求助后立即响应,结合医院“即时性帮扶”工作机制,初步判断吴女士面临“视觉障碍+育儿责任+异地就医”的三重困境,计划通过全流程陪伴、需求分层响应的专业服务,帮助其顺利完成就医流程,缓解带娃就医的多重压力。
二、问题及需求分析
基于生理-心理-社会服务模式,医务社工通过现场观察、与吴女士轻声沟通,从三个核心维度梳理其问题与需求,为介入服务奠定基础:
(一)视觉障碍引发的“空间与信息”双重困境
吴女士完全依赖盲杖感知周边环境,无法自主识别医院科室分布、走廊台阶、电梯位置等物理空间信息,导致就医流程停滞;同时,因无法视物,难以获取货架商品详情、病历报告内容、网约车预约信息等关键数据,形成“信息盲区”,需外部协助突破空间与信息的双重障碍。
(二)育儿责任叠加的“生理与照护”需求缺口
作为幼女的唯一照顾者,吴女士带娃就医期间无法兼顾自身与孩子的饮食需求(就诊当日母女均未进食),存在即时生理补给缺口;幼女熟睡时需持续维持身体平衡,长期紧绷状态导致其肢体疲劳,且幼女苏醒后需专人照护,亟需临时照护支持以缓解育儿压力。
(三)异地就医带来的“资源与心理”双重压力
吴女士为外地患者,对医院周边交通、住宿等资源不熟悉,且携带装有母女全部家当的行李箱,复诊后需安全转运;此外,视障人士在公共场景中易产生窘迫感,担心“麻烦他人”的心理使其初期存在沟通顾虑,需在服务中维护其自主决策权利,缓解心理焦虑,建立信任关系。
三、介入过程
(一)个案管理服务流程
遵循“接案-需求评估-计划制定-执行-评估-结案”的个案管理逻辑,结合吴女士即时性需求特点,优化服务流程如下:
①快速接案:5分钟内响应保安求助,抵达现场与吴女士建立初步联系;
②需求排序:优先解决饮食补给、临时照护等生理刚需,再推进就医流程与资源链接;
③动态执行:根据吴女士就医节点(检验-复诊-病历打印)调整服务重点,同步关注其情绪变化;
④闭环结案:协助安全离院后,告知后续求助渠道,形成服务闭环。
(二)具体服务实施
服务阶段 |
服务内容 |
实施措施 |
社工角色 |
服务成效 |
即时需求响应(诊前) |
饮食补给、信任建立 |
1.陪同前往医院超市,向吴女士以“场景化描述”(如吴女士“全麦面包有麦香,小蛋糕软乎适合孩子”)协助吴女士自主选品; |
协助者、临时照护者 |
|
就医流程支持(诊中) |
行动引导、信息传递 |
1.全程用盲杖引导,轻声提示环境细节(如吴女士“前方有台阶,抬脚慢一点”“门诊室在左侧,门把手在右手”); |
引导者、信息传递者 |
|
离院资源链接(诊后) |
行李转运、交通对接 |
1.联动志愿者共同提取寄存行李箱,避免吴女士独自搬运; |
资源链接者、后续支持者 |
|
(三)服务评估
采用“服务对象反馈+过程指标”双重评估方式:
满意度反馈:吴女士离院时明确表示“感谢社工的细致陪伴,缓解了独自带娃就医的慌乱”,服务满意度达100%;
过程指标:需求响应及时(5分钟内接案)、流程推进顺畅(2小时内完成全流程就医)、安全无事故(无磕碰、无信息遗漏),达到预设服务目标。
四、专业反思
(一)视障群体就医服务的“细节适配性”
当前医院无障碍设施多聚焦物理空间(如盲道、坡道),但视障人士更需“信息无障碍”支持。本次服务中,通过“口头描述商品”“逐页读报病历”等方式弥补信息缺口,未来可进一步优化:联合医院信息科在病历报告、科室标识中增加触觉凸起设计,培训社工掌握“触觉辅助沟通技巧”,提升服务精准度。
(二)“即时性帮扶”中的“赋能与协助平衡”
帮扶视障群体需避免“过度替代”,本次服务中,社工始终让吴女士自主选择食物、确认网约车目的地,在协助中保留其自主决策权,有效缓解其“被照顾的窘迫感”。这提示医务社工:即时性帮扶不仅要解决实际问题,更要维护服务对象的尊严,实现“协助”与“赋能”的平衡。
(三)医院“跨岗位协作”机制的重要性
本次服务的快速响应,依赖保安与社工的高效联动;行李转运环节,志愿者的加入提升了服务效率。建议医院进一步完善“社工-保安-志愿者”跨岗位协作机制,建立“特殊群体就医需求快速响应通道”,实现需求发现、对接、解决的全链条闭环,让更多像吴女士这样的特殊患者感受到医疗服务的温度。
作者:温州市人民医院 夏韵捷
责任编辑:段冬蕾
文章来源:http://practice.swchina.org/case/2025/0909/4440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