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务探索案例研究 认知转变,行为新篇:学校社工以认知行为理论助持械打人学生回归正轨
认知转变,行为新篇:学校社工以认知行为理论助持械打人学生回归正轨
一、案例背景
刚步入六年级的学生小C(化名),自小学三年级以来便面临着一个显著的行为问题——情绪控制能力不足。这一问题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经常导致该学生与同学之间发生不必要的冲突。每当遇到不如意或受到轻微挑衅时,该学生便难以抑制自己的愤怒,常常以骂人和打人的方式作为回应。这种行为模式不仅严重影响了班级的学习氛围,也给其他同学带来了心理上的压力和不安。
随着年级的增长,相关老师就他的情况持续进行口头教育和心理辅导,他的行为问题非但没有缓解,反而日益严重。从最初的口头争执和轻微的身体碰撞,发展到后来的肢体冲突,甚至有时会出现使用器械(班牌)进行攻击的情况。某次使用器械将一个同学的手碰触流血,某次因小口角坐在同学身上,怒砸同学几拳,这些行为不仅伤害了其他同学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也对该学生自身的形象和社交关系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但该同学仍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行为,班上的同学开始对他产生抵触情绪,不愿与他交往,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会集体排斥他,这进一步加剧了该学生的孤独感和挫败感。
小C长期存在的行为问题以及人际关系的不融洽,让他在课堂上的表现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小C在课堂上很难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进而更容易产生抵触情绪、难以融入集体的不良循环,在课堂上,小C经常难以集中注意力,随意走动,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每当老师尝试纠正他的行为时,他不仅会表现出明显的抗拒,还会通过乱扔东西等方式发泄不满。这不仅影响了小C个人的学习和发展,也对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和教学秩序造成了显著的不良影响。有一次小C因不满课程安排、老师教导,竟在上课期间未出现在班上,老师经过长时间寻找才确认他的安全,这一事件凸显了该行为问题背后的安全隐患,也暴露了小C在行为控制和情绪管理方面的严重问题。
班主任在多次尝试与该学生的家长沟通后,发现家长对孩子的行为问题持有较为“纵容”的态度,认为孩子只是“正当防卫”,并未意识到孩子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这种认知上的偏差使得家长在配合学校进行干预时显得不够积极和主动,也给问题的解决增加了难度。
面对这一复杂而棘手的问题,学校大队部决定介入,希望通过专业的辅导和干预,帮助该学生提升情绪管理能力,矫正偏差行为,改善与同学的关系,促进其健康成长。
二、介入计划
设计以学校管理层为主导,学生事务部门(德育工作部门)协同,结合社工专业支持,强化大队部辅导员教育的综合性干预计划,旨在为小C同学提供全面、系统的支持和干预,帮助他改善行为问题,提升情绪管理能力,促进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第一阶段:家长约谈与家庭教育指导
目标:与家长建立信任关系,了解家庭背景,共同分析孩子行为问题的根源,提供家庭教育指导。
内容:安排首次家长约谈,深入了解家庭结构、教育方式、亲子关系等。向家长解释孩子行为问题的可能原因,包括国外教育经历的影响、情绪调节能力不足等。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包括情绪管理技巧、正面管教方法、亲子沟通技巧等。与家长共同制定家庭教育计划,明确家长和孩子的责任与期望。家长表示愿意尝试做出一些改变,如果方法有效,愿意共同改变孩子的行为问题,这为后续的干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阶段:学生个别辅导与认知行为疗法
目标: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行为问题,学习正确的情绪调节和行为应对方式。
内容:运用倾听与同理心的方法,与学生建立信任关系。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并学习如何控制情绪、管理冲动。设计“香梨会被击破吗”小实验,直观展示暴力行为后果的活动,增强学生的认知转变。教授学生有效的沟通技巧和问题解决策略,以替代暴力行为。
第三阶段:应激情绪管理与社交技能提升
目标:增强学生的社交能力,促进与同学之间的积极互动。
内容:强化应激情绪管理训练,包括情景模拟、角色扮演、互动游戏等,帮助小C学会如何在情绪应激情况下保持冷静,与同学友好相处。教授小C识别识别潜在的冲突情况,以及如何在冲突中保持冷静和理性。
第四阶段:促进个体融入与集体接纳度的提升
目标:与班主任协商,鼓励小C参与班集体活动,促进小C与同伴之间的积极互动,增强他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内容:鼓励小C积极参与班级各类集体活动,在活动中为小C设定具体的角色和任务,让他在实践中锻炼和提升社交技能,为小C寻找几位社交技能较强的同伴作为同辈辅导员,建立稳定的同伴关系。
第五阶段:社会责任培养与志愿服务
目标: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奉献精神和集体意识。
内容:引导学生参与校少年义工团的志愿服务活动,为社会做出贡献。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鼓励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
三、介入过程
第一阶段:家校信任桥梁:深度家长对话与个性化家庭教育指导共识构建
目标:与家长建立信任关系,了解家庭背景,分析孩子行为问题的根源,并提供家庭教育指导。
在小C持械打人后的第一时间,中大队部主任、安全处主任、班主任、社工与家长进行了沟通交流。通过倾听技巧,深入了解了学生的家庭结构、成长环境、教育方式及家庭氛围,使家长逐渐对学校教育形成期待。通过沟通发现,家长反复强调孩子不能被其他同学欺负,并认为孩子的每一次打架行为都是“正当防卫行为”,而这与现实情况并不相符的观念需进一步澄清,引导家长理解合理的自卫与攻击性行为的区别。
帮助家长分析孩子不合理行为的形成原因,进行了问题剖析。结合学生的行为表现,向家长解释了孩子行为问题可能的原因,包括情绪调节能力不足、国外教育经历的影响、家庭互动模式等。在家长思考的时候进行问题澄清,对于家长提到的“正当防卫”观念,运用问题澄清技巧,帮助家长理解在什么情况下还手是合理的自卫,什么情况下则可能构成攻击性行为。
家长表示不知如何教育孩子,提供具体的家庭教育指导,包括情绪管理技巧、正面管教方法、亲子沟通技巧等。鼓励家长采用鼓励、理解而非纵容的方式与孩子互动,增强亲子关系。为更好进行家庭教育,与家长共同制定了家庭教育计划,明确了家长和孩子的责任与期望,设定了具体、可衡量的目标。如将每天回家后第一句对话“今天受欺负了吗?”换成“今天在学校开心吗?有什么事情要跟妈妈说说吗?”孩子增加了正向行为如与同学矛盾的次数减少了、听课走动的次数减少、能够聆听老师的教导等行为的出现及时给予肯定,在累计到3次以上的正向改变时满足孩子的一个小心愿,比如在周末时让爸爸陪伴一小时。家长表示愿意尝试做出一些改变,如果方法有效,愿意共同改变孩子的行为问题,这为后续的干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阶段:实施个性化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与认知行为重塑策略
目标:通过倾听、同理心等技巧,与小C建立深厚的信任基础,为后续的辅导工作提供坚实的情感纽带。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错误行为的根源,理解这些行为对他人的影响及潜在后果,增强责任感和自我约束意识。引导小C反思并改变对同学间冲突的认知,学会从利他视角出发,理解并尊重他人的感受。
社工通过倾听、同理心等技巧,与小C进一步建立信任关系。在轻松、无压力的氛围中,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对于小C还停留在自己只是“正当防卫”,没有犯任何错的错误认知里,运用认知行为疗法重构正面认知,通过解构小C对于自身行为的认知、行为后果的认知、自动化思维如“别人都是故意挑衅我”,帮助其重构了关于自身行为、后果承担以及社交互动方式的认知。为使其更直观的感受到自身行为有可能引发的严重后果,大队部辅导员设计了“香梨会被击破吗”小实验,让小C拿着打伤同学手的班牌轻拍小香梨,随着香梨破碎且汁液四溅,与小C原本认为的“班牌没有危害力”形成鲜明的反差对比,其原有认知受到挑战。社工进一步科普,指出人的大脑和眼睛等关键部位比香梨更加脆弱,如果受到打击,后果将不堪设想。这一实验和科普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行为的严重性,开始反思并意识到需要改变。虽然对自身行为的严重性有了深刻认知,但小C对于要写检讨反思书却百般抗拒,认为是学生不应承担责任,社工通过心理疏导让学生明白写反省书实际上是为了保护他自己,通过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和约束,避免将来可能酿成的更大错误,这一认知转变使学生开始接受并认真对待反省书的撰写,并在写反思书的过程中进一步反省行为,树立正确的观念。
小C认为同学之间的冲突都是对方的错,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冲突处理中的不当之处。社工引导小C思考如何通过更加积极、理性的方式处理同学间的冲突?通过教授深呼吸、检视自动思维、停顿三秒反思、深呼吸、转移注意力等技巧,帮助小C在冲突发生时先冷静下来,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升级。引导其重新审视情境,理解对方可能只是出于玩闹而非恶意挑衅。同时,鼓励学生用友好或诙谐的方式回应,以促进同学关系的和谐。
对于小C主动挑衅其他同学的行为,引导小C从利他的视角出发,引导其进行同理心分析和换位思考。这一认知转变使学生开始意识到自己在社交互动中的责任,并愿意尝试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
此阶段小C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尝试学习如何控制情绪和管理冲动,与社工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
第三阶段:制定小C情绪掌控力强化训练及人际关系应对能力提升训练
目标:在前期冷静应对冲突训练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深呼吸、转移注意力等技巧,并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学习管理冲动情绪。本阶段的目标是进一步深化情绪管理技巧的应用,帮助学生在遇到实际冲突时能够更加冷静、有效地应对,同时巩固与社工之间的信任关系,为长期的情绪管理和个人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技巧深化与巩固:(1)情绪释放法:在自己安全的房间大声说出自己的心声、写情绪日记、打枕头被子;(2)积极自我对话:用积极、鼓励的话语替代消极、自责的想法,提升自信心和情绪管理能力;(3)问题解决策略:面对问题时,采取主动、理性的态度,分析问题,实施良好的应对策略,以减少因问题未解决而产生焦虑;(4)寻求支持:与家人或社工分享情绪,寻求理解、支持和建议,缓解孤独感和压力感等技巧融入日常学习生活,特别是在遇到压力或冲突前兆时进行情绪平复,减小与同学发生冲突的概率。
情境模拟与演练:(1)困扰情境模拟:社工结合小C罗列的会让他情绪失控的事件,设计包含更多情感层次和复杂性的冲突情境模拟,让小C在模拟中练习运用情绪管理技巧,如如何在被误解、批评或挑衅时保持冷静。首先,教授小C当感觉受到挑衅而感到愤怒、挫败或不安时,能够迅速识别这些情绪,并接受它们的存在,并尽可能的用语言表达出来,如“你这样说让我感受不好,如果不道歉,我要去告诉老师”,尽可能的保持理智,避免使用攻击性行为或负面的言语。通过积极应对,他不仅能够维护自己的尊严,还能够展现出成熟和理智的一面。(2)角色扮演与互换: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不同角色在冲突中的感受,增强同理心。同时,鼓励学生互换角色,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促进冲突解决。
情绪日志与反思:(1)情绪日志记录:要求小C每天记录自己的对他来说比较重大的情绪变化、触发事件及应对方式,特别关注在冲突情境下的情绪反应和技巧应用。(2)定期反思回顾:社工与小C共同回顾情绪日志,引导小C反思自己在冲突中的表现,识别改进空间,并制定下一步的行动计划。
信任关系深化:(1)开放沟通:社工鼓励小C分享在情绪管理和冲突应对过程中的挑战和成功经历,通过开放、诚实的沟通加深彼此之间的信任。(2)共同解决问题:当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难以处理的冲突时,社工与小C共同分析问题,探讨解决方案,让小C感受到被支持和理解。
经过本阶段的辅导,小C在应激事件应对方面取得了进步,能够运用多种情绪管理技巧来冷静应对各种冲突情境,并与社工建立了深厚的信任关系,增强了小C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他未来的个人成长和情绪健康奠定了基础。
第四阶段:团体辅导与社交技能提升
目标:提升小C在集体中的社交能力,促进与同学之间的积极互动。
鼓励小C积极参与班级活动,如运动会表演、晨会表演这类需要共同与同学排练的共融活动,如在活动排练中有沟通不畅的地方,同辈辅导员会及时协助,同辈辅导员解决不了的会及时告知班主任处理。通过参与活动,增加与同学交流的机会,提升其社交能力和被班级同学接纳程度。
通过几个月的磨合,小C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他逐渐愿意极参与到班级活动,展现出更多的自信和活力。
第五阶段:引导参与校少年义工团,共筑社会责任感
引导小C参与学校少年义工团及图书捐赠等志愿服务活动,深化小C对社会责任的认识与实践。
参与图书捐赠活动:鼓励小C参与校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其参与图书捐赠,为需要帮助的群体提供知识资源。
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在志愿服务过程中,社工结合具体情境向学生深入讲解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引导小C认识到,个人的行为不仅关乎自我,更对他人和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从而激发小C的奉献精神和集体意识。
四、成效及反思
经过学校社工的精心辅导和干预,小C在行为规则、情绪管理、人际关系融洽、集体融入上都得到改善。
行为改善:
小C在课堂上的行为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不再随意走动或扔东西,即使在不感兴趣的课程中也能保持克制,认真阅读课外书。
与同学间的关系也取得了积极进展,未再发生骂人、打架等不良行为,转而以口头的诙谐交流为主,与同学关系融洽,甚至得到了同学们的尊重和喜爱,小C告诉社工:有几个同学会当面叫他“sir”,其认为这是从未感觉过的被尊重的感觉。
其学生文明礼貌行为得到改善,见到老师会礼貌的行少先队礼,且目光注视老师,问候:“老师好!”
情绪管理能力提升:
在遇到应激情况时小C能够较快速地识别自己的情绪状态,尤其是在面对冲突或压力情境时,他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情绪波动,并采取深呼吸、短暂离开现场等方法来控制情绪,避免冲动行为。在遇到挑战或困难时,小C不再像以前那样容易沮丧或愤怒,而是学会了从积极的角度寻找解决方案,或者主动寻求老师、同学和社工的帮助。这种积极应对策略的形成,显著提高了他的情绪管理能力。
人际关系融洽:
小C更愿意与老师沟通,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在与同学交往中,小C学会用更加积极、平和的方式,促进了其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积极融入集体:
小C现在更加愿意参与班级和学校的集体活动,如晨会表演、运动会表演、志愿服务等。他在这些活动中表现出色,不仅为集体赢得了荣誉(如班级运动会总分获得全校第一名),也增强了自己的归属感和自信心。
回顾整个干预过程,深刻体会到与家长建立信任关系的重要性。通过家长沟通和家庭教育指导,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家庭背景和教育方式,为后续的干预措施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认知行为疗法的运用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帮助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行为并学会了正确的应对方式。此外,模拟训练、团体辅导、家庭参与和志愿服务等方面的干预措施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展望未来,学校社工将继续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干预策略。同时,也将加强家校合作,共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同时,也将不断反思和总结自己的工作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服务能力。
作者:深圳市光明区壹家亲社工服务中心 张金梅
责任编辑:段冬蕾
文章来源:http://practice.swchina.org/case/2025/0417/4415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