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聚焦社会热点 上海召开高校应届毕业生社区工作者专项招聘宣讲会
上海召开高校应届毕业生社区工作者专项招聘宣讲会
为助力做好2023年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引导和鼓励优秀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发挥优秀毕业生在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中的积极作用,5月23日上午,市民政局在上海政法学院召开大学生“小巷总理”高校招聘分享会暨上海高校应届毕业生社区工作者专项招聘宣讲会。
活动现场,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蒋蕊分享了社区工作中的生动案例,并围绕广大高校毕业生关心的问题进行了宣讲互动,让同学们快速了解“社区工作者是一份什么样的职业”“如何成为一名社区工作者”及“未来职业空间有多大”。她说,社区工作者要画好“同心圆”,将居民群众的智慧连接起来,融入社会治理之中,共建美好家园。
80后、90后的居民区书记与00后的社区工作者代表进行了交流分享,高校专家发布了观察点评,宝山、青浦、松江等区的相关街镇领导现场推介岗位。
来自上海政法学院、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立信金融和会计学院等高校的一百多名应届毕业生代表现场观摩互动。本市各大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组织应届毕业生在线观看。
超大城市的社区工作者是怎样一份职业
上海是一个全球瞩目的国际化超大城市,拥有2400多万常住人口,13亿平方米城市建筑总量,215个街道、乡镇,6405个居村委会,1.3万个住宅小区……如果把城市比作一个有机生命体,那么社区就是这个生命体的神经末梢。“大城治理,基层开始,基层之治,核心在人。”社区工作者一头连着党和政府,一头连着居民群众,被居民群众形象地称呼为“小巷总理”。
上海是全国最高探索社区工作者职业化建设的城市。78年改革开放后,社区服务逐步从行政化向社会化发展,第一次将居委会主要岗位列为事业编制。2000年,民政部提出“社区建设需要大批专业的社区工作者”“努力建设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队伍”。2014年,上海出台《关于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意见》“1+6”系列文件,提出要建立社区工作者职业化体系,明确界定社区工作者定义:在本市居民区和街道、乡镇公共事务岗位直接从事社区服务和管理,由街道、乡镇承担全部经费保障和统一管理使用的就业年龄段全日制工作人员。具体来说,社区工作者分三类:居民区全日制工作人员,包括居民区党组织班子成员、居委会成员、专职党务工作者、社区干事;街道、乡镇所属五中心等专职从事社区服务和管理相关工作的人员,包括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城市运行管理中心、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街道、乡镇的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包括社区工作者事务所人员、社区工作站人员和基本管理单元“两委一中心”行政事业编制人员外从事社区服务和管理相关工作的人员。
从薪酬结构看,社区工作者实行“三岗十八级”薪酬标准。设立负责人、主管、工作人员三类岗位,其薪酬水平按照工作年限、受教育程度、相关专业水平设置为18级,薪酬等级随其工作年限的增加和岗位提升而提高。各区每年参考上年度全市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水平,适度调整社区工作者人均薪酬水平,并按规定缴纳“五险一金”。队伍薪酬水平持续提升,职业保障进一步加强,近4年涨幅约30.3%。
目前,全市社区工作者队伍总数5.8万人,平均年龄40岁,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92.5%,党员比例28%,他们长期奋战在社区一线,直接联系服务社区群众,为社区服务和管理贡献力量。
如何成为一名社区工作者
上海社区工作者采取选任、招聘等方式配备。居民区党组织、居委会依法产生的成员中,对于就业年龄段全日制人员,以选任方式纳入。除选任人员外,其他社区工作者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方式。2022年,市民政局开展了两轮社区工作者专项招聘,其中针对大学生的专项岗位1678个,总计招录高校毕业生1097人。多所高校的毕业生通过考试进入社区工作者队伍,其中本科生占比达到一半,专业包括社会工作、社会保障、行政管理、财会审计、计算机等。这批新鲜的年轻力量具有很好的适应性和战斗力,在项目运作、信息管理等岗位上发挥专业特长,在疫情防控、城中村、老旧小区以及新居住形态、新就业群体等服务管理发挥积极作用。
根据本市统一部署,市民政局今年4月正式印发《2023年面向本市应届高校毕业生专项招聘社区工作者的工作方案》,发动各区挖掘社区岗位,强调原则上2023年所有新招聘岗位全部面向应届生开放,要求各区根据实际需求设定专项招聘岗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向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残疾等困难高校毕业生倾斜。今年上半年,16区共预计招聘社区工作者3425人,其中社会岗位2594人,应届生专项岗位831人。截至5月15日,已有12个区启动招聘工作,共有36191人报名。
近期,宝山、松江、青浦、金山即将展开招聘工作,毕业季的同学可以提前关注各区民政局官方微信号,提前获取下半年招录信息。
社区工作者的职业发展空间有多大
近年来,本市持续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不断拓展职业发展空间,激发干事创业精神。一方面,根据本市相关规定,畅通了优秀社区工作者进入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通道,在事业单位、街镇公务员招录中,优先招录、定向招录社区工作者。探索优秀社区工作者选调进入公务员、事业编的渠道,并在定级时对其基层工作经历予以承认。加大从优秀社区工作者中发展党员、选拔人才的力度,积极推荐其担任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另一方面,对在一线担当作为、工作业绩突出、群众普遍认可的社区工作者,民政部门也积极搭建平台,给予表彰奖励。2021年以来,市民政局已经连续举办了三届“上海最美城乡社区工作者”宣传推选活动,不少优秀的社区工作者还受到了民政部的专项表彰。通过全市5.8万社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社区工作者的职业化、专业化也得到了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认同和重视,今年的10名“上海最美城乡社区工作者”中,有3名是市人大代表,1名是市党代表,还有多名区级、街道的人大代表、党代表。
青年社区工作者应该具备哪些素养
从社区工作方法上,更加期待年轻一代的专业性和行动力。比如,去年市民政局发布《上海市参与式社区规划导则》,发挥社区规划师等专业力量作用,聚焦房前屋后环境整治、社区老旧设施改造等居民群众的身边事,引导居民通过参访“理想型社区”唤起改变意愿,以“公益市集”“志愿者招募书”等方式吸引更多志愿者和居民参与,推动形成居村民共同参与、积极行动的氛围。这个过程中,如果社区工作者具有规划设计、财务管理、法律等方面专业知识,就能够发挥更好的组织协调、指导推进作用。
在社区共建共治共享中,更加期待年轻一代的活力和创造力。面对超大城市基层社区治理的新情况新问题,面对社区日益多元的需求和居民群众对更加美好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需要发动各方力量包括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等参与。目前,全市共有1.7万多家在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组织,其中社区社会组织6142家,社区基金会87家,净资产达到了3亿多元。另外还有备案在册的社区群众活动团队共有2.66万个,参加人数56.96万人。社区多元化的参与主体和跨界的资源整合,更加需要项目化的运作、一体化的协调推进,对社区工作者提出了更新的要求,青年社区工作者更加富有活力和创造力,可以为新经济领域、新就业形态、优化营商环境等社区治理新领域、新课题注入新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区是基层基础,只有基础坚固,国家大厦才能稳固。”作为人民城市和全过程人民民主两大理念首提地,上海正在不断探索一条超大城市社区治理的新路子。展望新时代、面对新征程,期待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关注社区、加入社区,用年轻力为社区工作者队伍注入更多的活力。
责任编辑:段冬蕾
文章来源:http://news.swchina.org/hot/2023/0524/4313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