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实务探索实务视界 聚焦“四化”服务 打造基层社工站建设的东营实践

聚焦“四化”服务 打造基层社工站建设的东营实践

近年来,东营市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基层基础工作”重要指示要求,聚焦社工站建设,不断完善规范化、专业化、品质化运行机制,大力推动全市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截至2022年底,全市40个乡镇(街道)社工站实现全覆盖,配备驻站社工114名,切实将为民服务沉在基层、落到一线,向人民群众传递了党的关怀和温暖。

一、多措并举,聚焦为民服务规范化建设

东营市将社工站建设定位为基层民政综合服务平台,强化民生兜底保障、参与城乡社区治理、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等功能,精心打造、有效覆盖。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先后制定出台《东营市社会工作服务站、社会救助工作站建设实施方案》《关于开展全市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示范点创建的通知》等一系列制度文件,充分整合多方资源,利用乡镇(街道)现有的党群服务中心、社区社会组织基地,将社工站与社会救助工作站、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实行“三站合一”建设,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等融合发展。目前,全市40个乡镇(街道),按照组织规范化、设施标准化、人员专业化、服务精准化的标准,全部建站并投入运营。

二是完善资金保障。建立社工站资金投入和监管绩效评价机制,明确各县区(开发区)要将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经费纳入本级预算管理,统筹各级社会救助、养老服务、儿童福利、社区建设、社会事务等领域政府购买服务资金,每个社工站承担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资金每年平均不少于5万元。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积极引导慈善资金支持社工站服务项目。广饶县统筹社会救助经办能力等购买服务资金121万元用于购买社工站服务项目。2023年,东营市各级统筹资金达700多万元,用于社工站硬件提升和政府购买服务,有效化解社工站建设运营资金短缺难题。

三是统筹服务标准。制定《东营市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管理办法》,明确承接机构建立合理的组织架构和内部责任分工;建立规范的运行流程和服务标准,完善人员管理、财务管理、志愿者管理、服务场所使用管理以及文书档案管理等制度,探索形成服务承诺、服务对象满意度反馈、项目完成评估、考评等机制。

二、筑牢基础,聚焦服务效能专业化运行

强化人才支撑,结合乡镇社工人才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办法,拓展社会工作职业发展空间,加强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保障支持。

一是内强人才,筑牢专业基础。按照“112+N”模式,每个社工站专职驻站社工不少于3人,在服务架构上配备乡镇(街道)站长1人,承接机构配备副站长1人,专职工作人员2人和N名志愿者,分别承担统筹协调、日常管理、具体服务和辅助服务等职责。支持专职人员就地转化,将原基层民政力量的养老、救助专职人员转型为社工站驻站社工,通过明确服务内容、服务目标,加强日常业务培训,考取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等途径,提升专业服务水平。

二是外强监管,保障评估绩效。制定规范服务站项目评估标准,每年委托第三方对社工站项目至少开展2次评估,形成县级民政部门负责,乡镇(街道)共同参与,市民政部门抽查的评估机制,经评估不合格的,终止政府购买服务合同,承接机构按照服务合同的约定,承担相应责任确保社工站建设,有进有退,形成良性运转。各县(区)民政部门定期开展社工站项目督导、培训和评估,确保服务内容完善、可量化、可执行。广饶县将8个镇街按城乡不同工作重点,由熟悉城乡标段的社工机构承接,按照集中培训、外出培训、社区(村)锻炼相结合的方式,让驻站社工熟悉工作,进入角色。东营经济开发区通过购买北京恩派运营总站服务,为辖区两个街道社工站提供陪伴式督导。

三是打造品牌,提升服务水平。全市社工站统一打造“荧光行”民政服务品牌,实行“荧光行”为主品牌,特色服务为子品牌的规定动作。并按照“l+N” 模式设置社工站服务项目,各社工站根据《东营市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服务内容清单》确定1个主项目,并结合乡镇(街道)工作实际设置N个子项目,既保障了乡镇(街道)社工站的基本服务内容,又给予各县区、承接机构发挥优势开展特色服务的空间。目前,全市40个社工站累计开展主项目40余个,子项目62个,新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和团队130余个。

三、多点发力,聚焦品牌特色实施精准化服务

聚焦民政工作,重点关注社会救助、养老服务、城乡社区治理、儿童福利、社会事务、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等领域,开展精准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切实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

一是建立服务清单,服务内容明晰。东营市制定《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服务内容清单》,指导和监管全市社工站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县(区)级民政部门依法依规与承接机构签订政府购买服务合同(协议),定期开展社工站项目督导、培训和评估,确保承接机构按照服务内容清单有序开展服务。

二是探索五社联动,关注“一小一老”。基层社工站建立辖区重点人群信息和需求、政策资源、社会慈善资源、志愿服务资源等“四个数据库”,重点围绕“一老一小”“一残一困”提供政策落实、心理疏导、精神关爱、情绪支持、危机干预、能力提升、资源链接、社会融入等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服务人数达3.2万人。东营开发区胜利街道社工站借助街道社会救助信息平台,全面调研困难群众基本情况,定期开展入户探访,完善困难群众数据库,细化人员类别,制定精准的帮扶计划,为有需求的困难群众提供助洁、助医、助餐等特色服务。东营区文汇街道社工站协助走访低保户、残疾人以及特困人员,确保符合条件的服务对象应保尽保。

三是推动“一站一品”,注重品牌宣传推广。社会救助与儿童福利作为“荧(营)光行”社会工作站服务的核心内容,各县(区)社工站承接机构均进行了有益探索。广饶县广饶街道作为主城区,打造社区治理品牌,乐安街道结合青少年活动中心建设,重点打造青少年社会工作品牌。东营区文汇街道社工站为困境儿童开展“七彩·爱”关爱困境儿童项目,促进其健康成长,依托蓝海社区“纬草编合作社”,为留守妇女提供创业指导,并在蓝海社区新城里商场进行展销,畅通销售渠道。

四、多方协同,助推社工站品质化发展

充分利用社工站枢纽型服务平台优势,整合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慈善资源等织密社会力量参与网络,并积极引入妇联、残联、共青团等群团资源,推动各项服务稳步落地,促进了社工站的高质量发展。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始终坚持党建引领,积极推动社工站与基层党组织有机融入、基层党建与专业服务有机融合,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明确部门责任分工,组织、宣传、政法、民政、财政等部门各负其责,乡镇(街道)负责为社工站(救助站)建设配置必要的办公场所和设施设备,配合民政部门做好社工项目监管评估。整合各类空间共建,一并将服务、帮扶、关心、关爱带到群众身边,将单一服务、单打独斗变为共同作战。垦利区董集镇杨庙社区开展实施的“‘一统五融’建设‘幸福杨庙’”项目,坚持党建引领,以项目化服务推进居民参与社区事务,全力推进“和谐、善治、乐享、共富、生态”幸福家园建设。

二是倡导专业赋能,确保专业服务方向。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优势,弥补基层社区治理短板、增强社会资本,从回应居民需求、改善外部环境、缓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等方面,切实做好为民服务。东营区文汇街道社工站采用“社工站+志愿者”组织链接模式,围绕居民骨干挖掘、居民社区服务意识培养等重点工作,成立各类社区社会组织8支,带动和引导社区居民开展社区文化建设和社区公益等活动,促进居民融合,构建和谐社区。

三是凝聚发展共识,营造良好发展氛围。将民生服务领域政府购买服务资金统筹使用,项目优先由镇(街道)社工站承接,保障镇(街道)社工站的长期建设运营。积极发挥慈善在第三次分配中的积极作用,引导慈善组织非定向捐赠资金支持社工站。胜利街道以“六型”品牌社区项目为平台,开展社区社会工作,广泛链接社会慈善资源,设立20万社区社会组织扶持专项基金,积极开展社区慈善资金使用模式。多措并举,营造了良好氛围,助推了社工站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文章来源:http://practice.swchina.org/sight/2023/0522/4312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