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实务探索实务视点 督导者与社工的对谈:论个案工作督导的目标与内容

督导者与社工的对谈:论个案工作督导的目标与内容

社会工作督导是保障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的效能的重要途经[1]。但是在督导实践中常常面临着诸如督导关系冲突化[2]、督导内容行政化和督导实践形式化[3]等现实问题。中国本土社会工作督导是遵循实践为本的行动逻辑而实施的生活场景内的“半专业”督导[4]。基于此,本文基于行动者理论,以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的有效性为出发点,以个案督导为例,分享个案工作督导作为专业实践的目标、内容与路径。

一、行动者理论与个案工作督导实践的契合性

行动者网络理论是以卡隆(Callon M.)、拉图尔(Lauour B.)等为代表的巴黎学派在对社会建构论爱丁堡学派和巴斯学派批判的基础上提出的[5]。行动者网络理论包含三个主要核心概念:行动者、网络和转译。

拉图尔从文化的视角说明,在不同文化之中,转译成为彼此理解的关键步骤[6]。在个案工作督导中,涉及到多重行动者和传导性的转译机制。在个案工作督导中,主要包含三层行动系统。第一层,是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直接性行动网络。这也是在个案工作中我们常说的“专业关系”。服务对象的目标是个案服务的起点,社会工作者作为专业关系的直接行动者,其对于个案工作的目标与内容的把握及其与服务对象的互动直接影响了服务的成效。第二层,是社会工作者与转介单位的中层转接关系。社工站作为专业服务平台,以千佛山街道社工站为例,其个案的主要来源为转介,转介的主体包括区级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和街道与社区。出于不同组织的使命与目标,服务转介单位的目标也将间接的影响专业关系。第三层,则为社会工作者与督导者的督导关系。个案工作督导专业实践的过程,前两层次的目标构成了个案工作督导的实践情景,同时也是个案工作督导实践的行动网络。

行动者网络视角主张行动者(actant)概念取代了帕森斯行动者(actor),拓展了行动者的概念。行动者被指实践过程一切被赋予行动能力的任一实体[7]。这对于有助于理清个案工作督导实践所涉及的各个行动系统及其行动目标与内容,为构建基于时间有效性的本土个案工作督导模式提供理论视角。

二、行动者理论视角下个案工作督导的目标体系

遵循社会工作督导理论是个案督导的基本要求,但是不能照本宣科,而是应该回到实践中,以实现服务高质量发展为根本目标,检视在当前的个案工作实践中重构目标体系。通过督导者与社会工作者在督导实践的“回头看”对谈中,发现树立信心、规范伦理和促进实践成为在社会工作个案督导实践重要目标。

(一)树立信心

建立专业的信任关系是个案工作的基础,但对年轻的社会工作者来说也是相对困难的。从社会工作的学生向社会工作者转变的过程中,与其他服务相比,个案服务对他们来说是相对陌生,缺乏实践感。对专业关系的督导,最基本的目标在于梳理社会工作者的信心,用于走出舒适区,在遵循“保护生命”等基本伦理原则之下,主动地接触服务对象,明确建立专业关系的责任在于社会工作者并将肩负起这样的职责。

督导者: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个案服务的开展在社工站建设中是相对困难的。回顾千佛山社工站建设的三年来,你认为个案服务困难之处主要有哪些?

社会工作者:最大的困难还在于建立信任关系。一方面,我们仍然需要通过第三方,例如社区网格员协助,我们才能获得服务对象的初步信任。另一方面,我们也有一种感觉,好像无法直接满足服务对象提出的需求,而是根据我们能做的,提供其他的部分,就好像在推着服务对象走。但是您一直说,让我们多下社区,带着“牛奶”,一户户的探访,将心比心,关注特困群体的生活福利。

(二)规范伦理

与专业价值观相比,专业伦理是实践性的,是指导个案服务实践的基本遵循。在专业实践中,需要督导者在细节中规范伦理。

督导者:你认为,督导者主要在哪些方面给予的协助是重要的,而哪一些主要停留在理论层面较难在个案服务的实践中落地?

社会工作者:早期我觉得和您主要探讨的问题在于实践层面的,如何做好这个个案,如何实现个案服务的目标。但是对文书部分的强调不够,导致因为细节我们在评估中失分。例如,没有做好保密的问题。后来,您关注到了这个部分,给我们说,不仅要对服务对象进行编码,同时还需要在记录细节中不要体现隐私。这是我们忽略的,指出之后,我们马上做了修改。我们感觉是很简单,虽然保密原则一直学,但是一用就忘记。这一点特别重要,不然功亏一篑。

(三)促进实践

社会工作督导基本功能在于促进实践,其主要途径在于技术的提升,即专业赋权。对于社会工作者而言,专业课堂上的学习与实训需要进一步在实践场域中实现转化,才能逐渐成为成熟的社会工作者。

督导者:刚才你提到了期待的问题,你认为,我对你们的期待是什么?以及你对我的期待是什么?

社会工作者:我觉得还是主要是在技术层面吧,包括如何建立关系,以及具体的沟通与会谈的技巧,我们都是要进一步学习的。特别我们都是年轻人,面对很复杂的现实问题,有时候会不清楚自己的角色与功能,都不知道跟服务对象谈什么。包括您以及参与团体个案督导,老师都会分享直接可以运用的结构性对话,这些都对我们自己去开展个案会谈提供了一些思路。

三、行动者理论视角下个案工作督导的内容重构

基于行动者理论,我们认为重塑有力量的行动者、重视转译机制的澄清和构建行动者的资源网络是个案工作督导的重要内容,有助于从根本上提升社会工作者个案服务技能,促进社会工作在服务特困群体与实现公平正义功能的发挥。

(一)重塑行动者

社会工作的实践性要求主动的个案工作者。对个案督导而言,基础在于重塑个案工作的行动者。因此,个案督导成效的检视的重要标准之一,也在于是否社会工作者是否能够有主动的挖掘个案、建立专业关系并提供持续服务的实践。行动者的重塑需要提供持续性、迭代性的督导服务,需要根据社会工作者需求以及个案情景多样性及时调整,在不同阶段给予技术、情感和行政上的支持。

督导者:你认为,在个案工作实践中,我们还可以做一些什么,能进一步提升个案服务的质量?

社会工作者:我觉得就是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专业性,说到底还是建构专业关系的能力,这既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摸索,也需要督导在技术、情感等方面和我们一起行动。

(二)澄清转译机制

这一点往往被督导者所忽视。所谓的转译机制,在行动者理论看来,是影响行动者在行动网络中如何行动及服务成效的重要因素。放置于个案工作的实践情境中,主要包括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情景的理解以及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个案服务的成效既基于社会工作者对在文化情景实践中服务对象的准确理解,也与对专业伦理的正确运用密切相关。因此,对督导者而言,督导内容即在于对上述内容的澄清。

督导者:在个案服务的过程中,我们面对着与服务对象、与项目转介方、以及购买方多方利益相关主体。就当前个案服务的实践看,你认为对于各方主体而言,我们如何与不同利益主体的目标实现“嵌合”?

社会工作者:其实这对我们来说是挺难的,很多时候我们感觉是为了完成个案,对着服务对象去挖掘需求,满足购买方对我们的需求。但是后来您提到了王思斌老师关于中国社会“求-助”关系的研究,让我们其实能够更好地理解各方的利益诉求,能够站在我国文化的视角上,整合各方的需求。其实并不是说我们主动的帮助违背了伦理,而是面对积极的助人和被动的求助的文化特点,我们保持对个案服务的实践的反思性,同时充分遵循“案主自决”,例如和服务对象一起讨论“是不是下次可以讨论什么”,这样并不违背伦理,反而是积极遵循伦理,实现社会工作对个体、对社区以及社会的功能。

(三)构建行动者资源网络

对督导而言,能够整合资源,协助社会工作者行动网络的构建,并成为社会工作者的行动网络的重要一环是督导内容不可忽视的内容。这既需要督导者进行行政督导整合机构内部的资源,同时也要求督导要增强自身链接资源的能力,实现更多社会资源的协同。

督导者: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你认为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将我们个案服务的目标落到实处?

社会工作者:我们真的需要多一些培训,特别是在方法和技术方面,另外就是要使站上的社工都参与到个案工作专业关系的构建中,而不仅仅是站长。现在主要就是我跟社区网格员构建了很好的关系,但是社工则过度依赖我,他们需要参与到行动者网络的构建之中,需要建构直接的关系。另外就是链接资源,事实上服务对象的需求并不难,但是因为我们缺乏链接资源的能力,而使行动变得困难。

四、行动者理论视角下个案工作督导的成效与未来发展

个案工作督导实践是社会工作者与个案督导者共同实践的过程,而最终落脚点为社会工作者的直接服务。行动者理论视角下个案工作督导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个案工作督导中,通过重塑社会工作者作为行动者的主体性,提升了社会工作者主动发掘个案与开展服务的信心,这是督导情感支持的延申。通过鼓励、支持与引导社会工作者秉持“让服务对象过好一点”的基本服务目标,,摆脱心理上惧怕个案和“无力”心态。第二,通过聚焦“转译机制”,为社会工作者进行专业赋能。在这一过程中,督导者协助社会工作者能够站在社工站建设维度之上,理清并统筹各方的目标,特别是对于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及行动逻辑,明确社会工作实践对各方的伦理责任,进而实现真正的“专业服务为民”。第三,通过构建行动者网络,实现社工站个案服务可持续性发展。行动者网络构建的核心在于资源的链接与整合,是行政督导职能的拓展。有助于社会工作者突破传统核定“任务量”的局限,而从社区整体需要视角,持续发掘个案需求。

社工站是回应居民需求的前沿阵地。在风险社会之中,个体所面临的不确定性风险需要社工站发挥专业功能,有效回应在社会转型中各种急、难、险、重问题。对于个案工作服务而言,不能止步于传统的咨询式与探访式问题,而是应增强自身回应和解决冲突性和复杂性问题能力。这需要进一步加强督导力量,培育个案工作服务的社区行动者。

参考文献:

[1]赵万林,张洪英.中国社会工作督导的典型经验与范式差异[J].青海社会科学,2021(05):106-112.

[2]郑广怀,周钰.专业化与行政化:实习督导关系从合作到冲突的转变[J].社会工作,2020(03):63-72+111.

[3]童敏,周燚.“半专业”的专业性:本土社会工作督导清单及知识观考察[J].社会工作,2020(03):16-26+109.

[4]王芳,王敏.本土社会工作督导实践的目标偏离与功能回归——基于对S市的经验研究[J].学习与实践,2019(09):91-99.

[5]罗贤贵,王兴骥.文化差异与人才阙如:民族地区社会工作发展探索[J].贵州社会科学,2020(08):47-52.

[6]Bruno Latour. Reassembling the Social A introduction to Actor-Network-Theory[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132.

[7]尚智丛.科学社会学——方法与理论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17-218.

(作者温欣系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讲师,千佛山社工站督导,郭慎齐系千佛山社工站站长)

文章来源:http://practice.swchina.org/view/2023/0505/4306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