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实务探索实务视点 浅谈社会工作的“稳定性”

浅谈社会工作的“稳定性”

今年,社会工作再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不仅强调发展,而且是健康发展,意味着社会工作更看重质而非量。就笔者所在的城市所见,也确实如此,从过往简单的工时、指标等量化+主观评估形式,转变为目前以项目化、整体运营+客观评估体系,更容易体现“稳”和“好”,即能力提升和作用发挥。

笔者试着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角度浅谈社会工作的“稳定性”。宏观角度看社会工作,更多的是从政策、方向、规划等进行探讨。

审时度势,做好民生工程

政策方面,“人普”、“经普”等工作就等于做了一个全面并且精准的需求调研,通过人口密度、结构、年龄、经济、就业等进行分析,可以为社会公共配套设施提供有效的数据,从保障“一老一小”医疗需求,到出台整体解决方案就可以看出来,一个全面的需求调研重要性,既然政策和方向有了,接下来就是规划,政策如何推进?让谁推进?方向如何把控?由谁把控?都是一个课题,这时候就要讲求一个“稳”字,政策必须贯彻初衷,从一而终,推进政策的人最好也要“稳”,才能提供最有效的释法、政策解读,从而让政策可以更好的执行和监管。

方向要准,同样需要一个“稳”字,才能做到不偏不倚,找准“标靶”,把最大的力量用在最薄弱的环节,精准解决问题,让居民看得到、感受得到。

由此可见,宏观的“稳定性”是多么的重要,既提供了方向,也可以作为监督方,起到监管和支持作用。

稳中求进,寻求突破框架

中观角度看“稳”,更多体现在项目运营方面,一个项目既要做到稳,也要突出成效,是比较难得,首先这里说的成效并非等同产出,产出即以数量作为评估准则。例如,某项目每年开展了三十六场探访慰问,送出了三百六十份慰问品,是产出。如果换一种说法,某项目每年慰问了三十六名困境居民,通过情绪疏导、政策解读、资源链接,让困境居民得到情绪舒缓、拓宽获取政策途径、得到救助性的资源支持,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怀,增强面对困境的信心,达致“自助”,是成效。一个项目,两种说法,同样是“稳”,但项目运营如果一味追求稳,就可能变为只有产出没有成效,因此这样的稳,需要寻求改变,从产出的“稳”,转变为成效的“稳”,亦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正体现社会工作的好与稳。

但就目前来看,更多的追求是“快”与“多”,即项目和社会组织发展得快、扩充得多,换来的效果就是项目的运营方稳定性差,甚至在一些项目周期短的项目,居民还没搞清楚运营方是谁,就已经连项目都没了,更不用说项目好不好了。

项目要突破,要转变,同样离不开一个稳字,首先运营方要稳,才能最大限度的保证运营人员的稳,试问一下,运营方都不稳定,项目还能稳定吗?不停的换运营方,是改变并非转变,就例如金庸武侠小说中的武当派真武七截阵,威力相当于49名高手联手,那么1+6就是等于49,而不是等于7了,如果盲目追求改变,威力可能永远只停留在7。但运营方如果稳了,服务日积月累,有沉淀有底蕴,运营人员对项目越来越熟悉,可能发挥出来的威力就是49了,成效就出来了。

所以一个项目要转变的稳,要沉淀的稳,而非改变的稳。

不忘初心,追求服务创新

微观看稳,可以从服务提供者和服务对象两方面分析,但又互又关联,密不可分。笔者从来就不是一个安分的社会工作者,这里的不安分指的是任职于不同领域、行业之间,说白了,很多HR对笔者这类不稳的社会工作者是最没有好感的,毕竟运营方都希望员工能忠诚,稳定,其实道理都知道,就好像项目的不稳定性一样,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管因素,这里就不多作说明了。

社会工作者(服务提供者)的稳定,优劣都很明显,并且可以无限放大,优势自然就是对服务对象、社区、资源方、包括社区持份者都很熟悉,做服务也方便,别人要花10分钟去面谈的,稳定的社会工作者可能只需1分钟就完事了,因此也会忽略了如何运用好剩余的9分钟去思考和追求服务的创新。工作手法娴熟,实务经验丰富,在开展服务过程中往往会忘记个别化原则,而采用固有的服务手法和模式,那么这样出来的服务,又如何能体现价值呢?

在节庆游园的社区服务尤为突出,所有节庆游园都是采用诸如套圈圈、夹波子等传统的游园游戏,可能有部分游戏能与节庆扯上关系,但上述大部分游戏我是看不出和活动主题的关联,可能就“游园”两字有所关联,其实也并非是游戏本身的问题,我认为是人的问题,既然人没追求了,我又何必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创新。

说完社会工作者的稳定,接下来就谈谈服务对象的稳定,稳定意味着开展服务社会工作者可能不需要为招募组员而发愁,也不用为没有志愿者而发愁,但换来的很容易就是社会工作者不需要有太多的创新服务,只要我发招募,服务对象就报名,即便我把一年前的服务拿出来开展,服务对象还是会报名,甚至还是同一批,这样的稳定,绝对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稳,甚至没有给社会工作者带来一丝的危机感。

服务对象的稳还体现在受助的稳,接受服务的稳,既然定期定时定候有社会工作者给我带来服务,带来民政、链接资源的支助,我还需要去思考拓展获取资源的渠道吗?我还需要担心没有社会工作者的关注和跟进吗?如果按照案主自决原则,定期提供跟进的服务究竟是服务对象的需求,还是项目的需求,又或者是解读政策或项目上出现偏差,追求千篇一律的稳定,忘记了提供服务的初衷。

笔者作为一个不太稳定的社会工作者,唯一的稳和信念,就是希望服务对象能忘记自己,虽然说人生的每一段经历都是收获,但我更希望服务对象记住自己付出过努力就好了,所有的成长和转变源自于你的内心想法,社会工作者只是同行者,陪伴你的路只是很短很短。

或者,这就是笔者所追求的社会工作“稳定性”。

 

作者:广州市黄埔区优势力社会工作发展中心  周冠鹏

文章来源:http://practice.swchina.org/view/2023/0504/4305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