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实务探索项目行动 社会工作介入视障人士社区康复服务的探索——以“音随心动,幸福相伴”黄鹤楼街彭刘杨路社区视障人士社区康复项目为例

社会工作介入视障人士社区康复服务的探索——以“音随心动,幸福相伴”黄鹤楼街彭刘杨路社区视障人士社区康复项目为例

一、项目背景

武汉博雅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4名项目社工驻点在黄鹤楼街社工站,根据街道的工作要求及残疾人的实际需求,为其开展就业、婚恋、同辈支持、助残志愿服务队伍的孵化等专业服务,积极探索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为了向辖区残疾群体提供更为精准的服务,引导其更好的融入社区,实现助人自助的目标,4名专业社工在街道党工委的指导下,于2019年5月发动社区退休居民成立了彭刘杨路社区君竹助残服务中心,并于当年7月在武昌区民政局正式备案,该服务队旨在为辖区内的视障人群及特定残疾类别的服务对象开展服务。彭刘杨路社区君竹助残服务中心在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指导下,经过团队成员集中讨论、完善项目方案后,以“音随心动,幸福相伴”彭刘杨路社区视障人士社区康复服务作为项目,申报了武昌区第六届公益创投项目,最终荣获大赛的前十名。

二、需求分析

项目前期社会工作者与君竹助残服务队的成员对辖区内的视障人士进行社区走访与居家探访,采用问卷调研、结构式访谈等形式了解到辖区内视障人士主要需求:

(一)生活照料需求

黄鹤楼街彭刘杨路社区为老旧型社区,居民年龄结构偏大,且独居家庭、老龄化家庭结构导致残疾人在日常生活中亟需得到关注和帮扶。

(二)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社区常常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但是由于视力障碍人群外出行动不便,加之长期居家使其形成了不愿与外界接触交流的心态,或其往往认为自己“做不好”、“被瞧不起”而放弃尝试新鲜的事物,导致大部分的服务对象兴趣爱好贫瘠,精神文化生活匮乏。

(三)社区、社会融入需求

在社区融入方面,服务对象因生理条件限制,其人际交往圈较为狭窄,仅限于服务对象的家庭和邻居,与社区其他居民和社会人士接触机会较少;另一方面,社区居民对于残疾人多持一种不理解甚至歧视的态度,更加大了残疾人融入社区的难度。生理条件的限制和长期与社会脱离导致服务对象产生自卑心理;社会刻板印象、自身的抗拒心理导致残疾人难以正常的融入社会生活。

三、理论支持——社会支持理论

依据社会支持理论的观点,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够越好地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个人所拥有的资源又可以分为个人资源和社会资源。以社会支持理论取向的社会工作,强调通过干预个人的社会网络来改变其在个人生活中的作用,特别对那些社会网络资源不足或者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不足的社区视障人,社会工作者致力于给他们以必要的帮助,帮助他们扩大社会网络资源,提高其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

四、服务目标

(一)链接志愿者团队,定期到独居和老龄化家庭结构的服务对象家中开展助残关爱服务,帮助其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如家庭清洁等,疏导其因长期居家的消极和失落情绪。

(二)通过对其兴趣爱好的培养,帮助服务对象挖掘自身潜能,增强自信心,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

(三)通过互助支持体验及外出活动带领服务,使服务对象打开“心门”,走出家门,建立同辈群体互助圈,重建社会支持网络。

五、服务实施

(一)入户探访协助服务满足日常生活需求

社会工作者为助残服务队开展服务培训,助残服务队成员与湖北大学生命科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的3名青年志愿者一起每月入户走访5户服务对象家庭,了解其基本情况和需求,为服务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疫情期间,助残服务队的成员以电话问候的形式了解服务对象居家的生活动态,帮助其缓解居家的焦虑情绪,通过链接资源,为服务对象送去一批防疫物资以及端午节慰问礼品,使他们感受到关爱与温暖。探访中,社会工作者联动助残服务队,为有意向做视力康复手术的服务对象宣传医疗保险报销的相关规定和福利政策,同时对接盲人协会协组织为其安装电脑盲人语音软件,让服务对象在线上与外界取得联系,丰富居家生活。

(二)音乐治疗与陪伴活动促进同质朋友圈的互动交流

在2019年至2020年疫情期间,社会工作者链接了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的视障人士席文卓作为讲师,开展了“音乐温暖我心”音乐治疗与陪伴的线上活动,活动采用循序渐进方法及互动体验的方式,让服务对象逐渐的融入、沉浸在美妙的音乐氛围中,缓解服务对象紧张情绪,引导其感受音乐的魅力,学习听音乐、懂音乐,从而更加热爱生活。

(三)精神文化活动帮助服务对象挖掘自身兴趣和潜能,获得自我认同感,以更好的融入社区

1、盲人节趣味运动会

在2019年国际盲人节来临之际,彭刘杨路社区党委联合黄鹤楼街残联、社区助残志愿服务队,共同开展了盲人节趣味运动会。比赛的内容设置是根据服务对象的自身特点设置的:一是接唱红歌,开启祖国记忆;二是通过触摸蔬菜形状、细闻调料气味、品尝水果味道来感知并说出其名称,以贴近日常生活;三是通过志愿者口头提示定点定向踢足球,感受运动魅力;四是完成原地转圈根据提示到达指定地方敲响打击乐器镲,为军运会加油助力;五是社区特色萝卜蹲,参加者根据社区特色地标、建筑等为自己起名字,提升参加者对黄鹤楼街的认识,增强街道凝聚力;六是结伴同行,盲杖接力,旨在各队全员参与,提升社区团结意识,建立社区合作关系。整场活动中服务对象与志愿者采用一对一的服务模式,以便服务对象更好参与到活动项目中来;同时黄鹤楼街社区医院两名医师全程协助,为活动提供医疗保障,消除安全隐患。

2、健康知识讲座

在全国残疾预防日宣传活动中,社会工作者组织服务对象、社区残疾居民与阳光家园学员共同参加了线上残疾预防知识讲座;冬至临近时,助残服务队与黄鹤楼街阳光家园为服务对象开展了“呵护生命,健康同行”的知识讲座,提升服务对象对疾病的防范意识,促进服务对象身心健康。

3、国庆、中秋双节同庆活动

经过多方协调,服务对象参加了由黄鹤楼街残联联合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黄鹤楼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及黄鹤楼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共同开展的以楚剧表演形式的惠民活动,通过活动营造了双节同庆的热闹氛围,促进了服务对象与辖区退役军人残健共融的新风貌形成,同时丰富服务对象的节日生活,为更好的融入社区又迈进了一步。

(四)外出体验活动扩大人际交往圈,提升社会融入感

在2019年,社区助残志愿服务队在社会工作者的指导下经过与社区以及街道残联的共同协商,组织30名服务对象来到中山舰博物馆,让其学习革命先烈们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百折不饶、奋斗不息的革命精神,使服务对象更加认识到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2020年国际盲人节来临之际,经过社会工作者的协调,与武昌区残联、武昌区盲协以及黄鹤楼街残联达成合作,组织盲协及辖区视障人士共60余人到张公山寨踏青游湖,并进行行走训练,活动的开展强化了服务对象的躯体管理,同时丰富了盲人朋友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有助于其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扩展了与外界的环境的接触面。

(五) 活动的宣传及媒体的推广为服务对象融入社会创建了和谐的社会环境

项目的服务开展受到了长江日报、社区报、武昌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湖北残联、武汉助残、武昌助残以及湖北省残疾人联合会官网的宣传报道,让社会大众了解到视障人群的活动参与轨迹以及融入社会的心愿,有助于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理解、尊重、关爱、帮助残疾人的浓厚氛围,为他们融入社会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六、服务成效

项目的开展扩大了黄鹤楼街视障人群的服务覆盖范围,多种方式的服务,多样化活动的开展使得其生活品质得以提升,同时服务对象从开始的抗拒的心态化为主动的向社区、社会慢慢融入。社会工作者以社区为本,构建了街道阳光家园、社区居委会、盲人协会、同辈支持群体、助残志愿团队等正式与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让服务对象从中获得社会支持并缓解了自己面临问题时的压力。通过社会工作者专业的服务,让他们逐步认同自己、接纳自己与他人交往互动加速了再社会化的程度,获得了新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作者:武汉博雅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张超  贺彩云 蔡莉萍

文章来源:http://practice.swchina.org/action/2022/1209/4242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