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行业发展行业动态 重庆:近7万社工人才驱动巴渝社工事业全面发展

重庆:近7万社工人才驱动巴渝社工事业全面发展

2553

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庆市民政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生民政、社会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围绕经济社会建设大局,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为抓手,推动政策创新,狠抓教育培训,注重岗位开发,突出服务重点,加强保障落实,大力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社会工作专业人才6.79万人,占全市居民人口的比例为2.0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持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2.13万人,2人获评全国专业社会工作领军人才,12人获评“重庆英才·名家名师(社会工作领域)”,1人荣获“重庆市杰出英才奖”,10人获评重庆市“最美社会工作者”。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已成为重庆创新社会治理、保障改善民生、助推乡村振兴、促进社会和谐、维护公平正义的重要力量。

强化人才培养,打造专业化队伍

十年来,重庆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了多维发展。

一是形成立体培养模式,扩充人才存量。支持在渝高校发展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形成大专、本科、硕士连贯完整的社会工作学科体系,在渝10所高校每年培养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700余人,为社会工作发展储备了必要人才。建立市级、区县、镇街分级培养机制,广泛实施考前公益培训、一线社工实务培训、社工骨干培训、社会工作师高级研修培训和社会工作行政能力提升培训,将社会工作纳入专技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年均培训社会工作相关人员1万余人次,提高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微信图片_20220915092651

链接社会资源,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二是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加快机制建设。在全国率先创立社会工作员职业水平评价制度,形成社会工作员、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高级社会工作师4个考试等级,完善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体系。指导区县出台激励政策,鼓励社会工作相关人员参加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加快本辖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步伐。出台《重庆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分类评价实施方案》,推进形成导向明确、精准科学、规范有序、竞争择优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评价机制。

三是强化人才激励保障,促进结构优化。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纳入“重庆英才计划”,组织实施“重庆英才·名家名师(社会工作领域)”评选,每年从社会工作领域中评选具有较高专业知识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名家名师,让其享受人才奖励金、研究支持经费、英才服务卡等配套政策,充分发挥塔尖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示范带动作用,把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吸纳进党员干部队伍,选拔进基层领导班子,选举进社区(村)党委、居(村)民自治组织。支持有突出贡献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进入人大、政协参政议政。

加强岗位开发,推进职业化进程

十年来,重庆社会工作岗位开发不断升级拓面,为人才拓展“用武之地”。

一是有序推进社区社会工作岗位开发。深入贯彻《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与人才激励保障的实施意见》,通过社区减负、职能转变、结构优化和岗位调整,稳步推进符合条件的专职社区干部向社工岗位转化。如渝中区明确在每个社区设置2个专职社工岗位,通过岗位调整和公开招聘等方式配置2名专职社工。

微信图片_20220915092638

“疫路有我 空巢不空”关爱空巢老人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中的手机学习小组

二是全面推进社会工作三级服务体系建设。按照《关于加快推进社会工作三级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设立区(县)社会工作指导中心、街道(乡镇)社会工作站、社区(村)社会工作室三级服务平台,各级平台形成合理的组织架构和内部责任分工,建立规范的运行流程和管理服务标准,配备专兼职社会工作者面向特殊困难群众特别是民政服务对象开展社会工作服务,目前渝中区、巴南区、南岸区已实现社区(村)社会工作室全覆盖。截至目前,全市已建设区(县)社会工作指导中心41个,覆盖率100%;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738个,覆盖率71.6%;村(社区)社会工作室6351个,覆盖率56.6%。三级服务平台累计开展个案服务3.3万个,走访38万户,组织社区活动1.3万场次,服务群众142万人次,有效回应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满足了群众个性化、专业化、深层次服务需求。

三是大力培育和发展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在区县、镇街、社区建设综合类和专业类社会组织孵化平台,加强人才培养、能力建设和发展指导,落实《关于规范和发展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意见》,通过项目倾斜和资金扶助,快速推进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壮大,截至目前全市共登记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490家,成为吸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就业的重要平台。

四是积极创建社会工作创新创业基地。开展3批社会工作创新创业基地创建活动,从民政服务机构、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高等院校、开展社会工作服务的社会组织以及政府部门或群团组织设立的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实践园、服务中心、发展基地中评选创建了30个社会工作创新创业基地,通过搭建发展平台,推进社会工作领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完善服务供给,形成本土化特色

十年来,重庆社会工作服务供给更加重视需求导向,实现了融合发展。

一是以需求为根本,确定服务方向。结合重庆实际,市民政局引导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以城市流动人口、农村留守人员、老年人、儿童青少年、残疾人、社区矫正人员、优抚对象、城乡困难家庭和受灾群众等特殊困难群体为主要服务对象,重点在群众急需的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慈善事业、社区建设、扶贫济困、精神卫生、残障康复、矫治帮教、灾害救援等18个领域推进社会工作服务,针对需求提供困难救助、矛盾调处、心理疏导、行为矫治、关系调适、资源整合、社会功能修复等专业服务。

二是以项目为载体,推进服务开展。市民政局将社会工作服务纳入市级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争取市财政局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研究制定《支持社会工作服务市级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多方筹措资金用于支持区县民政部门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

三是以“全科+专科”为方式,确保服务成效。一方面,依托社区社会工作室为社区居民(本单位服务对象)提供“全科”服务,特别是老年人、儿童、残疾人、家庭等,开展社区融入、矛盾调解、心理疏导等常规性、普适性专业服务,满足社区居民、单位服务对象的一般性社会工作服务需求。另一方面,对于社区社会工作室、本单位专职社工难以有效解决的疑难问题、精细化服务需求,通过转介到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接受“专科”服务,确保群众需求得到满足。

四是以融合发展为路径,汇聚多方力量。加强对社会工作、慈善事业、志愿服务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通过鼓励社工服务机构与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合作、支持在社区设立公益慈善基金、积极培育发展基层慈善组织,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基层社会治理开展服务项目等方式,深化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五社联动”,以融合发展最大限度凝聚力量,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开拓专业空间、拓展服务领域。

夯实保障举措,推进常态化发展

十年来,重庆社会工作多层次的保障机制逐渐成熟完备。

一是加强组织保障。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建立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民政部门具体负责,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市民政局印发《关于成立社会工作协调小组的通知》,成立重庆市民政局社会工作协调小组,负责统筹、规划、协调、指导社会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二是夯实资金保障。市级财政每年统筹安排公共预算和福彩公益金2000余万元,补助支持区县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实施社会工作服务。在救助资金中安排经费,支持购买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服务,探索面向困难人群开展心理慰藉、情感支持、资源链接等服务。出资400余万元设立重庆市社区治理创新发展基金会,通过多渠道筹资的方式,引导社会组织、市场主体、驻社区单位等共同参与社区治理。

三是营造浓厚氛围。近年来,市民政局与市委组织部在市委党校联合举办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专题培训,提升党政领导干部对社会工作的重视程度;每年举办“巴渝社会工作宣传周”活动,利用各级各类主流媒体宣传社会工作的优秀人物、典型案例、先进经验,进一步营造社会工作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2021年3月,市民政局与市委宣传部联合评选产生10名“最美社会工作者”,并在重庆电视台举行发布仪式,用优秀典型引领示范,推动全市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

立足新发展阶段,重庆市民政局将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持续深入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在人才发展平台建设、人才评价机制改革、人才激励机制改革、人才发展环境优化等方面持续发力,逐步增加高层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数量,不断提升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成效,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文章来源:http://trade.swchina.org/trends/2022/0915/4193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