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实务探索案例研究 “守护困境家庭,社工温暖相伴”——S家庭的个案管理服务

“守护困境家庭,社工温暖相伴”——S家庭的个案管理服务

一、背景介绍

(一)基本资料

服务对象:S家庭(为保护服务对象隐私,采用化名)

家庭成员:S(男,11岁)、奶奶L(女,67岁)

家庭地址:济南市历下区千佛山街道X社区

社会工作者:郭慎齐、吴佳磊、卢雪

(二)背景介绍

1、接案过程:社会工作者主动介入到服务对象的主要社会生活系统,通过与政府相关部门、街道和社区工作者沟通,了解服务对象基本情况。服务对象为辖区内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多重残疾,情况复杂。经社会工作者与街道社事科儿童督导主任就此问题进行沟通,认为该服务对象为辖区内困境儿童,需要协调多方力量,保障其基本生活,改变其困境问题。在介入服务后,发现其奶奶L的困境问题也较为严重,社工进一步分析评估了二人的需求和问题,决定开展以家庭为中心的个案管理服务。

2、家庭基本状况:服务对象S的父亲去世、母亲失踪、爷爷去世,目前主要是奶奶L照顾他。L没有收入,存款在还完外债之后所剩无几。

3、身体健康状况:S自身具有多重残疾,经残联认定,确定为精神残疾一级和智力残疾一级,持有残疾证,还患有多动症和孤独症,情绪暴躁,易激动,有用手敲头、手指乱舞等刻板行为,不会说话,只会发出一些简单的单音节语气词,身材矮小瘦弱,有癫痫病史。L年龄较大,患有糖尿病,现依靠药物进行控制,身体消瘦。

4、情绪状况:服务对象S情绪易激动,会突然将手中的物品重重摔在地上或把收纳到盒子中的物品倾倒出来,但对奶奶L十分依赖,喜欢和L靠在一起,拉住L衣服不松手。L因身体状况不佳,且服务对象对她依赖性极强,日常照护压力较大,加之对服务对象母亲的不满,心理压力极大,时常情绪低落,担心自己无法照护S后他该如何生活,进而产生了和S共同结束生命的念头。

5、学业基本状况:接案时S没有参加普通学校的文化课学习,从五岁半开始上康复学校,由残联负责,10岁前免费上学,目前所在的康复学校在腊山附近,每周一到周五上课,中午在康复学校吃饭。在康复学校中老师教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认知行为、肢体锻炼等, 在康复班中服务对象坐在班级的墙角,在班级中有摔打物品的激进行为时,老师会进行惩罚(罚站、蹲起),之后会情绪稳定,家人表示康复有一些效果但不显著。

二、预估分析

(一)生活需要

服务对象S虽然在康复学校参与学习,但集体学习的效果不佳,目前生活依旧不能自理,还有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需要进行一些针对性的康复治疗,纠正不良习惯。

(二)康复需求

服务对象S自身具有精神和智力双重残疾,还患有多动症和孤独症,因干预较晚,至今不会说话,只会发出无意识的单音节语气词,需要进行语言康复训练,训练语言能力。

(三)不良情绪缓解需求

L因身体状况不佳,且服务对象对她依赖性极强,日常照护压力较大,加之对服务对象母亲的不满,心理压力极大,时常情绪低落,担心自己无法照护S后他该如何生活,进而产生了和S共同结束生命的念头。需要尽快帮助L缓解不良情绪,链接专业的心理医生解决其心理问题,重拾对生活的信心。

三、理论依据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环境和行为三者都是作为相互决定的因素而起作用的,它们彼此之间的影响都是相互的,强调在社会学习过程中三者的交互作用。社会学习强调观察学习在人的行为获得中的作用,认为人的多数行为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行为的结果而学得的,依靠观察学习可以迅速掌握大量的行为模式。社会学习理论重视榜样的作用,强调个人对行为的自我调节,主张建立较高的自信心。行为治疗模式是以服务对象的行为学习为中心展开的,具有注重服务对象行为的评估、关注服务对象行为的修正以及侧重服务对象修正后行为的评估等特点。在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建立了信任合作关系后,仍需要与服务对象一同开展工作,对行为进行评估、修正等。

从社会学习理论出发,社会工作者要注重服务对象的学习能力,在生活中树立榜样,通过个体、环境和行为三者的相互作用习得良好的行为习惯。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认为人生长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同时受生理、心理、社会三个因素相互作用的影响,同时推进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服务对象问题来源于过大的生活压力或者缺乏个人社会功能的发挥机会,自我和超我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服务对象有缺陷的自我和超我功能,使得其服务对象表现得过分的焦虑,难以控制自己的冲动和行动以及较弱的现实感和理性判断能力。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认为无论什么样的人都是有价值的,每个人都有自身待开发的潜能。社会心理模式的服务目标就是帮助服务对象挖掘自身的潜能,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

社会心理模式认为服务对象受到心理、生理和其生活环境的影响,社工应当从整体出发了解和认识服务对象,通过整理了解来深入发掘服务对象问题的根源,从而制定针对化的服务方案。

四、服务计划

(一)短期目标

缓解L的不良情绪,减轻其心理压力,关注两人安全状况,与服务对象初步建立专业关系。

(二)中期目标

协助L培养S良好的生活习惯,并帮助S学习稳定情绪。为L提供喘息服务,缓解其照护压力,关注其情绪状态。

(三)长期目标

通过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社工与服务对象维持信任关系,解决S家庭困境情况,改善家庭氛围。

五、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开展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的家庭个案管理服务,协助服务对象家庭正确面对家庭环境以及解决由此带来的影响。首先是建立专业关系,社工利用真诚、理解和尊重的方法与服务对象S及其奶奶L建立信任关系,并了解服务对象和其家庭的基本情况,再以基本问题为基础,进行深入访谈和评估,制定相应的个案服务计划。社工根据服务对象及家庭的具体情况,为S和L开展了不同的服务。

第二阶段:持续跟进服务对象的相关情况,帮助服务对象S链接到济南市慧爱残疾人服务中心和山东省残联的语言康复课,社工根据慧爱负责人的建议及S就读的康复学校教授的课程,协助其监护人对S进行巩固训练和康复辅助。

针对奶奶L,社工首先为缓解其照护压力为其提供喘息服务,进行短暂的放松,之后为L链接到专业的心理疏导服务,帮助L缓解不良情绪,减轻心理压力,在日常探访中,社工通过鼓励、支持等技巧,引导L重新建立起对生活的信心,并且帮助L寻找自己的兴趣,引导其关注自我,满足自我需求。

第三阶段:通过多形式服务,社工与服务对象维持信任关系,不断巩固服务成果,帮助服务对象摆脱困境。持续跟进S的语言康复课程,关注S的日常生活,巩固其学习成果。鼓励L根据心理老师的建议正确面对生活困境,遇到困难学会积极向外界寻求帮助,释放自我压力,抵抗不良情绪,保持对生活的热情。

六、案例评估

自开案以来,开展个案服务12次,每次服务约2小时,共服务约24小时,其中家访9次,心理疏导服务2次,喘息服务1次。家访主要是在建立信任的专业关系的基础上,了解服务对象的生活状况,进而开展具体的服务活动,如:为S庆祝生日,不仅给S带来了关怀和支持,同时可以缓解L对S母亲的不满情绪,降低L对生日等特殊日期的敏感度,进一步消除不良情绪。

通过个案服务的介入,服务对象产生了多层面的改变。服务对象S情绪逐渐趋于稳定,养成了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其奶奶L的依赖性减轻,不会因L离开视线而变得暴躁激动。其奶奶L认识到自我需求,经过专业心理疏导,心理压力有所减轻,重拾了对生活的信心。服务对象S和L都有所成长,家庭整体氛围也变得轻松。

七、专业反思

在理论运用上,个案主要综合运用了行为治疗模式和社会心理模式。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取决于外部环境的影响,行为是经过学习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更改。针对S,社工根据慧爱残疾人服务中心以及康复学校的建议,帮助S巩固康复成果,运用奖罚分明的方式,让S不断重复正确的行为,加深记忆,同时通过日常生活中家庭成员树立榜样等方法,辅助S学习正确的行为模式,减少暴躁情绪,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社会心理模式认为服务对象受到心理、生理和其生活环境的影响,强调社工应当从整体出发了解和认识服务对象,通过整理深入发掘服务对象问题的根源,从而制定针对化的服务方案。社工利用真诚、理解和尊重的方法与L建立了信任关系,通过深入的访谈和评估,了解到L因为丧偶丧子的悲伤、自身健康状况、对S日后生活的担忧及对S母亲离开的不满等多重原因,导致其心理压力较重,产生了轻生的念头。社工通过链接专业心理疏导服务、进行日常陪伴、提供喘息服务等,帮助其缓解心理压力,重新树立对生活的信心。

在实践上,个案运用个案管理的方式,由社会工作者通过协调、链接及整合资源的方法,为陷入多重困境的服务对象提供多方面服务,帮助服务对象摆脱困境。本案例中,通过社工的多方努力,S逐渐减轻了对L的依赖,情绪趋于稳定,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其监护人L心理压力有所减轻,家庭氛围变得轻松,笼罩在家庭上空的阴霾在逐渐散去。社工在本案例中,从多方面提供服务,既要以服务对象为个案进行辅导,协助其改变行为方式,又要帮助其监护人缓解不良情绪,调整家庭关系,给服务对象一种轻松的家庭氛围,巩固服务成果。

社会工作者需要改善的地方:总的来说,自身专业性有待提高,需要继续加强个案工作技能的学习与实践,个案会谈的技巧掌握不熟悉,尤其是澄清的技巧和对质的技巧,同时也存在工作计划缺乏周密详细的情况。

济南社会工作协会供稿

文章来源:http://practice.swchina.org/case/2022/0913/4191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