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聚焦高层声音 在着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中不断推动中国特色慈善社工事业取得新突破——慈善事业促进和社会工作司司长贾晓九谈十年成就

在着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中不断推动中国特色慈善社工事业取得新突破——慈善事业促进和社会工作司司长贾晓九谈十年成就

慈善社工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民政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生民政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不断完善慈善事业、志愿服务、社会工作和福利彩票政策法规体系,积极培育扶持慈善社工力量,有效动员引导慈善社工力量服务党和国家大局,推动我国慈善事业和社会工作取得长足发展,在助力脱贫攻坚、抗击疫情灾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作出了重要贡献。十年来,慈善事业、志愿服务和社会工作取得了哪些新进展新成就?慈善事业、志愿服务和社会工作在服务“国之大者”方面贡献了哪些力量,发挥了哪些作用?如何抓住机遇,发挥慈善社工事业在参与国家治理和推动共同富裕中的积极作用?记者专访了慈善事业促进和社会工作司司长贾晓九。

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慈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对慈善事业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能否给我们具体介绍一下?

贾晓九:慈善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第三次分配、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慈善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多项决策部署,为发展慈善事业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八大提出“支持发展慈善事业”,党的十九大强调“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明确把慈善事业作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明确把慈善事业作为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要加强公益慈善事业规范管理,完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高收入人群和企业更多回报社会”。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和社会群体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党中央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明确了慈善事业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民生保障制度和社会治理制度有机组成部分的新定位,提出了充分发挥慈善第三次分配作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要求,为新时代中国特色慈善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慈善事业快速发展、成绩显著。请您介绍一下目前慈善事业的发展情况。

贾晓九: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政部等有关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完善慈善法规政策体系,大力培育扶持慈善力量,积极引导慈善力量服务“国之大者”,加强慈善活动规范管理,大力宣传普及慈善文化,推动我国慈善事业在思想理念、法治建设和实践效果迈上了新的台阶,正在向着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稳步前进。  

一是慈善法制建设取得突破性成果。法制建设是我国慈善事业行稳致远的重要保障。2014年,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这是我国慈善领域第一个以国务院名义印发的规范性文件。2016年3月16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该法是慈善制度建设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标志着我国慈善事业迈入了法治化的轨道。慈善法颁布实施后,民法典、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法、红十字会法、企业所得税法等法律也对涉及慈善事业的相关内容作出了规范。民政部联合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涵盖慈善组织登记认定、公开募捐管理、慈善信托备案、慈善活动支出、慈善捐赠税收优惠、志愿服务、信息公开和财产保值增值等多个方面,地方性慈善法规立法稳步推进,初步构建了慈善事业规范发展的制度体系。  

二是慈善力量日益发展壮大。慈善法实施后,各级民政部门全面开展了慈善组织登记认定和慈善信托备案等工作。截至2022年6月底,全国共登记认定慈善组织超过1万个,备案慈善信托合同金额超过40亿元。慈善参与渠道更加多元,从设立慈善组织向备案慈善信托、提供慈善服务、参与志愿服务不断延伸。捐赠形式更加多样,从捐钱捐物为主向捐赠股权、房产、知识产权不断拓展。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互联网+慈善”蓬勃发展,民政部遴选指定的30家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带动超过500亿人次的网民参与慈善活动,帮助慈善组织通过互联网公开募集善款超过350亿元。据第三方统计,2020年我国慈善捐赠总额逾2000亿元,较2011年增长了160%。  

三是慈善活动管理更加规范。各级民政部门坚持鼓励支持和监督管理并重,持续推进“依法行善”“依法治善”。指导督促慈善组织加强党的建设,健全法人治理机制,加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监督,严守公益初心和非营利性底线,防范慈善活动中的法律风险和道德风险。持续开展慈善组织(基金会)年报年检工作,推进慈善组织信息公开。鼓励社会监督,加强行业自律,慈善事业公信力和透明度显著提升。各地民政部门还积极配合公安和司法机关对假冒慈善名义非法集资、非法传销等严重违法案件进行查处。

四是慈善文化更加普及。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政部组织举办了4届“中华慈善奖”评选表彰,表彰了550多个慈善楷模、慈善项目和慈善信托、捐赠企业和捐赠个人;举办了8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连续6年开展“中华慈善日”主题宣传,会同相关部门举办“世界互联网大会公益慈善论坛”“中国网络文明大会公益慈善论坛”,支持建设南通中华慈善博物馆,积极宣传普及慈善法,大力弘扬慈善文化,引导推动社会各界关心慈善、支持慈善、参与慈善。据社会调查显示,87%的受访者为慈善事业捐赠过现金或者实物,人人行善的社会氛围正在逐步形成。

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志愿服务在制度化、规范化方面有何新进展?

贾晓九: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党中央高度重视志愿服务工作,成立了中央文明办牵头、有关部门参与的协调机制,民政部门担负志愿服务行政管理工作职责。党的十八大以来,志愿服务迎来了制度化发展的新阶段。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7月底,我国志愿服务队伍超过123万支,志愿者无私奉献超过37亿小时的服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民政部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志愿服务发展的制度环境不断优化,志愿服务规范化水平显著提高。

一是立法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在2016年慈善法对志愿服务作出系列规定的基础上,2017年国务院公布实施了我国志愿服务领域第一部专门行政法规《志愿服务条例》,志愿服务进入了法治化发展轨道。

二是基础性制度更加完备。民政部单独或会同相关部门出台《志愿服务记录与证明出具办法(试行)》《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基本规范》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和标准,志愿者注册、培训、评价、保险保障、志愿服务记录与证明、志愿服务组织培育发展和身份标识、志愿服务信息数据归集等基础性制度逐步建立。

三是服务机制不断创新。志愿服务项目化运作机制和以“菜单式”服务为代表的供需对接机制不断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深入开展,互联网与志愿服务深度融合,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协同服务机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志愿服务信息化、专业化、规范化、品牌化程度稳步提升。

记者: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是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助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十年来,我国社会工作发展取得了哪些新成就?

贾晓九:十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推进下,我国社会工作事业蓬勃发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持续壮大,在服务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政策制度逐步完善。推动将社会工作纳入乡村振兴促进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等多部法律法规,围绕推进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和人才激励保障、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制度建设等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发布了一项国家标准和多项行业标准,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制度框架,为推动社会工作事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通过职业水平评价、学历学位教育、在职在岗培训等方式,培育了一支160余万人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持有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逾73万。特别是开通了高级社会工作师评价,有效促进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结构的优化和素质的提升。

三是服务平台持续拓展。以专业机构培育、服务站点建设、专业岗位开发为切入点,成立了1.5万余家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建设了2.1万余个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在城乡社区、相关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开发了近50万个社会工作专业岗位,为社会工作人才发挥作用搭建了广阔平台。

四是专业作用有效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活跃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区建设、卫生健康、突发事件应对、矫治帮教、禁毒戒毒等众多领域,为群众提供心理疏导、资源链接、能力提升、社会融入等专业服务,特别是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任务中,勇于担当、主动作为,有力服务了大局。

记者:服务“国之大者”是慈善社工事业的使命和价值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脱贫攻坚、疫情防控及抗灾救灾方面,慈善事业、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开展了哪些工作,作出了哪些贡献?

贾晓九: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民政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民生民政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通过多种形式全面动员引导慈善社工力量参与脱贫攻坚。一是协调出台优惠政策。协调有关部门出台企业扶贫捐赠所得税税前全额扣除、扶贫货物捐赠免征增值税等税收优惠政策。在脱贫攻坚期间,全国慈善组织用于扶贫济困的支出年均500亿元左右。此外,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出台支持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社会工作教育对口扶贫等专项政策文件,有效激发了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积极性。二是组织实施示范项目。实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计划、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牵手计划”、“社会工作教育对口扶贫计划”等示范项目,提升困难群众的发展能力,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据统计,累计有9000多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到280多个国家级贫困县开展服务,受益群众达到500余万人次。三是搭建交流对接平台。2018年至2020年连续举办三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持续聚焦脱贫攻坚主题,围绕扶贫项目、扶贫产品、专业人才等慈善扶贫资源的对接需求,意向对接金额340亿元,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民政部于2020年1月26日发布《关于动员慈善力量依法有序参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公告》,央视《新闻联播》予以播发,在全国范围内动员慈善力量依法有序参与疫情防控,引导慈善力量重点支持湖北省武汉市等疫情严重地区。2020年上半年,全国各级慈善组织和红十字会筹集抗疫捐赠资金396.27亿元、物资10.9亿件,20多万名社会工作者、全国1000多万名注册志愿者投身疫情防控,服务各类人群上千万人次,为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发挥了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高度肯定了慈善力量作出的贡献。2020年,我司慈善组织处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慈善组织积极筹集款物,广大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积极参与社区防控,助力织密疫情防控的“安全网”。

在抗灾救灾方面,芦山地震、鲁甸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后,民政部积极动员慈善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现场救援、款物捐赠、物资发放、心理抚慰、灾后恢复重建等工作。2021年河南郑州特大暴雨灾害发生后,河南省慈善组织、红十字会共接受社会各界捐赠款物达97亿元,全省累计动员组织153万名志愿者参加抗洪救灾,有力支持了郑州等地特大暴雨灾害救助。此外,近年来民政部还组织实施了“重大自然灾害与突发事件社会工作服务支援计划”,为群众提供心理疏导和人文关爱服务,帮助群众尽快恢复生产和正常生活。

记者:《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创新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的联动机制。”请问“五社联动”提出的背景是什么,目前进展情况如何?

贾晓九: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民政部门在基层治理实践中探索形成了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相互配合、协同推进的“三社联动”机制,并于2017年写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五社联动”是对“三社联动”机制的创新和发展,是多元主体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分工协作、互相增益。从“三社联动”到“五社联动”,是民政部促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模式创新和实践成果。

2019年,在民政部开展的“加强基层民政工作调研活动”过程中,及时总结了“五社联动”机制的成功经验和积极作用,2020年在实践中首次较大规模应用。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重要指示,民政部指导湖北省认真总结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三社联动”以及慈善力量和社区志愿者作用的做法和经验,并协调全国性慈善组织筹集资金8000余万元,支持湖北省和武汉市在210多个乡镇(街道)、社区实施“五社联动”项目,在实践中为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随着“五社联动”在理论、政策和实践等方面成效凸显,2021年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首次明确提出要创新“五社联动”机制。

在民政部的指导下,各地结合实际创新探索“五社联动”机制,湖北、内蒙古、河北等地出台了“五社联动”专项文件;北京在城市副中心深化完善“五社联动”机制,增强基层治理力量,打造基层治理品牌;陕西启动“五社联动”试点工作,助力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重庆市设立社区专项基金,动员引导社会力量支持社区治理;浙江将“五社联动”纳入了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工作方案之中;山东积极探索社会工作、志愿服务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融合发展新模式。今年以来,在吉林、上海、北京等地疫情防控工作中,“五社联动”机制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记者:党中央明确了慈善事业新的定位,请问我们如何把握好这一发展机遇,推进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

贾晓九:当前,我国正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慈善事业的决策部署,抢抓机遇,踔厉奋发,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慈善事业发展道路,奋力推进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推动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和有爱社会有机衔接,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事业服务“国之大者”、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积极作用。要紧紧抓住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聚焦全体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的目标,强化慈善事业扶弱济困功能,加强慈善事业与社会救助体系的衔接,助力兜住兜牢低收入人口民生保障网;要完善慈善事业制度,持续壮大慈善力量,创新慈善发展方式,最大限度做大和分好慈善蛋糕,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文化,在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构建新时代新风尚,助力全体人民向上向善、全面发展。

来源:《中国民政》杂志

文章来源:http://news.swchina.org/topvoice/2022/0812/4172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