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实务探索案例研究 走出精神孤岛 助力重获新生——“三师联动”精神障碍康复患者个案

走出精神孤岛 助力重获新生——“三师联动”精神障碍康复患者个案

一、案例背景

近年来,我国精神障碍患者的规模越来越大,且发病率不断提升。截至2020年9月,全国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达620万人。精神障碍问题愈来愈成为我国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建立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体系逐渐被提上议程。为加快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工作的发展步伐,促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的良性发展,我国发布了《关于加快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发展的意见》。在这样的背景下,社工尝试运用“三师联动”服务模式对社区精神障碍患者进行介入,希望能够帮助精神障碍群体提升生活质量。

二、案例简介

2021年11月,社会工作者在日常走访中注意到精神障碍患者徐先生。他今年52岁,未婚,无工作经历,与年迈的父亲居住在一起。服务对象患精神疾病十三年一直拒绝服药,病情不稳定,会无故外出、自言自语,并且每天喝大量的白酒,在家发脾气但无攻击行为,闹事动静较大,经常影响邻居的正常生活。其父亲已经八十五岁,监护能力较差,家里除了低保无其他收入来源,生活环境较差,其父亲希望可以将服务对象送往医院住院治疗。

三、服务预估

社工在经过多次探访后逐渐与徐先生建立了专业关系,也了解到了他的更多信息,同时,社工也有通过其父亲、邻居、社区工作人员进行访谈,了解到服务对象有如下问题和需求。

(一)面临的问题

治疗问题

服务对象患病多年一直拒绝服药,精神状态非常差,并且嗜酒,耽误了治疗,导致病情恶化

经济问题

服务对象平时靠低保救济生活,无其他的经济来源,其父亲监护能力差,两人都需要人照护,其基本生活无法得到保障

社会支持问题

服务对象发病期间动静大,令邻居十分苦恼,对其也存在很大的意见,与邻居的交往缺失;在家庭支持系统方面,与亲戚之间常年有矛盾,平时也不来往。

(二)需求分析

治疗层面

服务对象目前需要得到治疗并且需要密切关注,其父亲因年龄较大无法照顾,提出想要送往医院住院治疗。

经济层面

目前服务对象为低保家庭,住院费用比较低廉可以负担,康复中心与万济医院、汉阳医院有合作关系,可以链接医疗资源,作为康复中心服务对象社会工作者可以持续跟进患者以及其父亲的情况。

社会支持层面

由于服务对象在家对邻居造成了比较大的影响,并且与亲戚也有冲突,他获得的社会认可度很低,也几乎没有朋友,需要获得更强的朋辈支持和社会支持。

三、服务目标及策略

(一)服务目标

1.总目标

帮助服务对象接受医院的治疗,缓解服务对象父亲的精神压力,改善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

2.具体目标

(1)链接医疗资源,让服务对象到医院接受治疗,按时服药;

(2)对接心理咨询师对服务对象父亲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释放的压力,更好的面对生活;

(3)改善服务对象社会支持网络,提高生活质量。

(二)服务策略

第一步:强化情感支持,提升自我认同感。服务对象与父亲一起生活,并且从来没有工作,其父亲的身体也不好,导致服务对象逐渐养成了酗酒的不良行为,希望能够通过服务帮助其戒酒,让他找到自己生命的价值,增强自我认同感。

第二步:链接精神病院与心理咨询师,建立“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专科医师”的联动平台,及时反馈服务对象及其父亲的情况,在链接资源的同时,也增强服务对象的外部支持力量。

第三步:搭建互助网络,完善朋辈支持,在服务对象送往医院治疗后,而缓和其父亲与邻居亲人的关系,也希望通过活动让服务对象在活动中结交新朋友。

四、服务模式及理论分析

(一)服务模式

“三师”联动模式:是以“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专科医师”为支撑的三师康复团队,以专业社会工作者为枢纽,以社区康复中心为平台,以医社联动为依托的全流程康复机制,推进汉阳区社区精神康复和住院康复的无缝衔接,畅通精障患者康复道路,提高康复效率。该服务对象需要社会工作者作为枢纽,对接精神科医师与心理咨询师,做好服务对象的精神康复工作与缓解服务对象的父亲心理压力的工作。

(二)理论分析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认为,人在生命发展中都会遭遇一些可预期和不可预期的事件,需要整合个人的内在与外在资源应对,其中社会支持网络就属于其中的外在资源的一种,依靠社会支持网络可以降低生活压力事件带来的影响。该服务对象无收入来源,常年患有精神疾病,父亲已是高龄,需人照看,双方均需要社会外界的支持与帮助。

五、服务过程

(一)强化情感支持,提升自我认同感。

社会工作者先向服务对象的父亲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并告知其联系方式的获取渠道,以此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服务对象的父亲表示愿意配合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接着请服务对象的父亲介绍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并询问其需求,并对此进行评估,认为首要之事是劝说服务对象住院治疗,引导服务对象按时服药并戒酒,其次解决服务对象的父亲生活基本保障问题及缓解心理压力。

为进一步了解服务对象的情况,社会工作者试图在服务对象不发病时与其沟通,但服务对象一直封闭自己,拒绝与其父亲、社会工作者交流,加上喝酒的原因,情绪不稳定,常发脾气。社工多次与服务对象进行沟通,通过鼓励支持的手段,帮助服务对象稳定情绪,并对其进行初步的心理疏导,强化其情感支持,提升他的自我认同感。

(二)三师联动,专业助力新生

在稳定服务对象情绪后,社工将服务对象的情况反馈给精神科的医生,共同探讨服务对象的治疗问题。精神科医生表示,服务对象的情况已经很严重了,急需住院治疗,有必要采取强制措施让其住院。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父亲商量并转达医生的意见,服务对象的父亲表示愿意配合医生将服务对象送进医院。医生在社会工作者的带领下到服务对象的家里看看服务对象的情况,并尝试劝说服务对象住院。服务对象拒绝与医生见面交流,也不愿意到医院。医生尝试无果,与社工和服务对象的父亲沟通,需采取强制措施将服务对象送到医院。

社会工作者与医生、服务对象的父亲协商,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社工指导服务对象的父亲与服务对象沟通,在确保周围无攻击性武器的情况下,趁其不备,强制将其送上了医院的车。医生表示后期会持续关注服务对象的情况,让其按时服药。

随后,为缓解服务对象父亲的照护压力,社会工作者联系心理咨询师,为其进行心理疏导,教其缓解、释放心理压力的方式。同时联系社区工作人员,为服务对象的父亲提供生活保障。现服务对象已在医院接受治疗,其父亲心理压力有所缓解,生活环境有所改善。

(三)搭建互助网络,完善朋辈支持

在服务对象入院治疗后,社工积极与服务对象的亲人、邻居沟通,希望能缓和其父亲和亲人邻居的关系,并且联系医生了解服务对象的现状,在允许的情况下,在医院召集类似情况的病人一起开展集体生日会、监护人互助小组、康复学习小组等活动,一起交流学习。比如,在交友小组开展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与家属进行联动,邀请家属支持与陪同精神障碍康复者参加小组活动,发挥家属的支持者角色作用,为精神障碍康复者提供精神方面的支持,促进其更有效进行康复。服务对象在社工、同伴康复者、照护者的陪同下有了很大的变化,服务对象由开始的不愿意,转化为积极参加活动,也在活动中感受到了被需要与认可,其朋辈支持网络不断在完善。在照顾技巧分享小组,社会工作者与家属进行联动,发掘家属照顾技巧的能力,协助家属之间互相分享和学习照顾技巧,并懂得与精神障碍康复者相处的方式,从而更好地照顾精神障碍康复者。

六、成效评估

经过4个月的时间,累计服务24次。服务对象送往医院后得到很好的治疗和照顾,每天按时吃药、状态稳定。服务对象的父亲在心理咨询师的心理疏导下,精神状态良好,在给服务对象的父亲测试的《PSTR心理压力量表》中显示,压力值由85降低到65。

服务对象的酗酒情况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虽然在医院还是会吵着喝酒,但总体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医疗费用、照顾危机解除,链接到医院和心理咨询资源,帮助服务对象及其父亲解除了医疗和照顾危机。

在医院接受康复治疗,在服务对象的坚持和社工的鼓励帮助下,服务对象由最初的情绪暴躁,酗酒,封闭自己,宅在家中,到后来也慢慢在活动中与其他人有了互动,不在酗酒,人际交往能力有了很大提升,可以看出服务对象的一家人的生活积极性有了明显提升,一家人正一步步走向幸福的未来。

服务对象在社工介入之前其社会支持网络几乎处于断裂状态。之后社工与服务对象一起努力,通过社会支持网络的重建帮助服务对象恢复社会功能。在结案时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已经初步呈现。微观层面上,服务对象亲属、邻居、朋友建立起了相互支持的网络架构,给予服务对象情感及物质的支持;中观层面上,社工积极链接资源,医院、社区、社会组织等都为服务对象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帮助;宏观层面上:社工帮助服务对象积极呼吁政策照顾,帮助服务服对象申请了5000元的临时补助。在社工与服务对象的一起努力下,其社会支持网络已经初步建立。

七、服务反思

(一)精神障碍患者照顾者的心理健康状况需引起社会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根据系统理论的假设,精神障碍患者照顾者与患者同时处在一个失功能的家庭中,同样面临着生活信心不足、精神状态欠佳等多元困境,照顾者作为“潜在的患者”也需要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关注和支持精神障碍患者照顾者,不仅关系到照顾者本人的生活质量,还关系到患者的康复与发展,因此对于精神障碍患者照顾者的介入非常有必要。

(二)健全“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专科医师”联动模式,发挥多方资源作用

精神障碍患者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这个群体在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在个案服务中,社工需发挥社会支持网络系统的作用,以服务对象的需求为导向,链接多方资源,为精神障碍患者社会支持网络的重建保驾护航,帮助他们及其家属积极的面对生活。

(三)提高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能力

在个案介入中,社工明显感觉自己的专业知识不够,为此在不断的进行学习,为更好的精神障碍康复患者提供服务,一方面需要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另一方面需要提升其实务能力。督导训练和社工专业培训必不可缺,在这个过程中,督导要为社会工作者提供专业方面的建议,提高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能力。督导向社会工作者分享相关案例和资源,开拓社会工作者的视野,协助其理清服务思路,促进其专业成长。

文章来源:http://practice.swchina.org/case/2022/0616/4142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