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实务探索实务视界 如何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干预二胎家庭“老大”的心理问题

如何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干预二胎家庭“老大”的心理问题

前言:随着国家二孩政策的放开,二胎家庭越来越多,家庭中“老大”的心理健康教育备受关注。本文引入真实的案例,讲述社会工作者如何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干预二胎家庭“老大”(以下简称大娃)心理问题。根据案主的需求,社工前后进行关系建立、资料收集、心理诊断、认识提高、行为矫正等等专业服务,大娃焦虑情绪明显缓解,并实现了形成新认知与新行为的预期目标。

一、案例基本情况

案主(女、32岁、2个娃的妈妈)。经了解发现,案主家庭大娃有以下问题:

1.大娃脾气越来越暴躁;

2.大娃厌学,学习成绩差;

3.大娃认为家人付出都是理所应当,但自己都不愿意做;

4.大娃在家里经常欺负弟弟,认为父母偏心儿子;

5.案主希望解决大娃以上的问题,,但缺乏科学方法。

二、症状诊断与心理机制分析

案主与大娃、儿子一起参加普爱穗东街社工站开展的亲子沟通环节,大娃故意不按规则说出口令,目的使案主受惩罚(32个上下蹲作为)。孩子行为引起了普爱社工关注、在个案辅导中,普爱社工与案主一起分析:大娃的表现是因为是一种退缩行为,这种行为可能在更早之前就已经出现。她看到弟弟哭闹有人安慰有人关注,她也学这种方式希望得到父母的关注,退缩行为包括虽然她已经能控制排泄,但还是故意随地小便。因为大娃认为这能得到父母的关注。父母的爱是孩子生活在这个家庭唯一的依靠,哪怕是打骂,也得到了满足。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约翰·鲍尔比,认为:儿童心理健康的关键是婴幼儿与母亲之间建立一种温暖、亲密、稳定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婴幼儿能获得满足。相反,若破坏早期情感上的依恋联结将影响幼儿后期乃至整个人生的社会性发展。

在本案例中,大娃每次从学校回到家里,进家门都会看到案主照顾弟弟,就开始怀疑妈妈是不是不爱自己了。于是她的内心就希望和弟弟一样,让妈妈也照顾我、陪伴我。因此,自我认识开始倒退,对弟弟出生而引发自我新角色不清楚。

案例中大娃社会性发展变化的具体表现有以下三方面:

(1)独立性下降:①不愿独立完成作业,需要妈妈陪伴监督;②不愿与弟弟同坐,任何情况都要案主在旁边才安静;③能做的事情不愿意自己做,都要妈妈来代劳,或者把家务推给弟弟。

(2)自我认识的倒退:出现咬奶瓶与故意尿裤子行为,模仿弟弟以获得父母关注。

(3)自我价值感较低:关于背书的作业,尚未尝试背诵就自我否定,认为永远背不下来。父母提议看书,大娃不愿意、暴跳如雷,摔房门并反锁。有时候会冷不丁地问妈妈,你爱不爱我?

三、认识提高

社工与案主详细分析大娃的心理活动,让案主知道大娃看起来无理取闹、不体贴、厌学等的不良行为都是有原因的,大娃是替这个家庭“生病的”,找到原因后,便可以“对病下药”。

首先,社工与案主大娃深入沟通谈话:对她在家庭中感受到的负面情绪表示理解;得到大娃的信任后,普爱社工通过正面的心理引导,收集她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成因,使案主大娃理解、共情了母亲和弟弟的感受。

接着,社工特意邀请案主携子女一起参加普爱社工站亲慈子孝正面管教服务,让案主学会用巧妙的语言和科学的正面管教工具进行引导。案主接受服务阶段,逐渐掌握了鼓励、特殊时光、放手、赋予孩子力量等家庭教育管教工具。案主表示,自己在尝试把知识运用在亲子沟通上;自从在交流中克制自己的情绪后,母女矛盾减少了,关系缓和了很多。

四、行为矫正

案主对大娃的学习问题仍有部分困扰:大娃做作业非常拖拉,或是质量很差,并且不愿改错题。大娃因害怕困难而不愿学习。大娃认为案主偏心疼爱儿子,并对此有很大不满。社工首先肯定案主是一个智慧型和学习型的父母,鼓励其还需继续加油,记住孩子是替这个家庭“生病的”。紧接着,社工给予具体实操的建议:大娃这种情况为习得性无助;建议案主分两步走:①停止打击、批评、责骂孩子,以免造成恶性循环,越来越糟。②为大娃树立极小的、容易达成的目标。在大娃达到目标后,给予真诚的鼓励,并且做好每天任务时间表,最后达到从外驱到内驱自我管理的转变。

至于大娃认为案主偏心疼爱儿子的问题,社工建议尝试安排特别时光:每周至少一次或者两次,给大娃专属的15分钟,去聆听她的感受,跟她进行深入地了解和沟通,让大娃感受到父母是爱她的。另外社工建议案主可以尝试表达:“妈妈对你的爱是独一无二的。”这样更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在孩子们发生矛盾的时候,不能一味护着一方,忽略另一个孩子的感受。一般小事情让他们协商解决,相信他们能有解决问题的能力,父母不要马上进行干预。

五、干预效果

经过几个月持续跟进与巩固,案主表示紧跟社工的建议进行干预,大娃有了很大的改变:慢慢树立起信心、心情好、配合度高,具体表现有:

1.制定特殊时光后,大娃脾气有所好转、对案主的误解减少了;母女关系得到缓解,和弟弟矛盾有所减少。

2.大娃写作业走神时间逐渐减少,愿意花时间尝试克服作业困难,现在独立完成一件事频率较高。

六、督导评语

自计划生育政策放开以来,随着新生命的诞生,家人喜悦之情难以言表,当然随之也出现了一些症状,譬如父母会抱怨:大娃突然就不愿意去幼儿园了,大娃坏得很,都知道打弟弟妹妹了!大娃总是因小事大发脾气,到底怎么了?二胎家庭大娃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那么父母可以怎么做呢?

1.要充分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教育具有启蒙、渗透、持久的特点,每一位家庭成员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若是家庭成员在教育的方式和观念上不统一,就容易使孩子不知所措,进而阻碍他们社会性发展。因此,建议父母和孩子提前商量生育二胎的事、了解孩子心里的想法,让TA能接受和适应老二的到来,理解照顾老二的行为,变得更加懂事和独立。

2.提前为二孩出生引发的问题做准备

父母一方面应多了解其他二孩家庭常出现的问题,通过网络、书籍等平台,学习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做好心理预知;另一方面当孩子出现情绪情感问题时,应耐心倾听,理解孩子,读懂心理,正确引导。

3.尽可能建立孩子的安全感

幼儿期的儿童自我意识较强,且对周围生活、环境的变化比较敏感。二孩出生后,家庭成员的细微变化都影响着大娃的心理和情绪,尤其是妈妈的变化。由于爱的缺失,大娃会认为父母更爱弟弟妹妹,不爱自己,缺乏安全感。因此加固大娃心理防线,增强安全感,从而促进二胎家庭“老大”心理健康发展。

作者:广州市黄埔区普爱社会工作服务社 李超玲 张钰琴

文章来源:http://practice.swchina.org/sight/2022/0510/4124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