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实务探索实务手册 社会工作视角下的社区矫正之入矫报到

社会工作视角下的社区矫正之入矫报到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实施办法》和《广东省社区矫正实施细则》的相继出台,社区矫正工作逐渐走向规范化、专业化和精细化。而社区矫正专职社会工作者(以下简称社工)作为社区矫正工作一支强而有力的队伍,将社区矫正工作的“宽严相济”和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服务理念相结合,让社区矫正监督管理和教育帮扶工作注入“心”力量,使社区矫正对象服从监管的同时感受社会人性化的一面,促进社区矫正对象顺利回归社会,有效地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笔者在办理入矫报到的服务中发现大部分的社区矫正对象悔罪意识强烈,积极配合社区矫正工作,自觉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完成入矫手续的办理,但也存在无视法律,认罪态度差,悔罪态度不诚恳的个别化对象。

下面,笔者就几类典型的社区矫正对象的介入视角作分享。

案例一:先处理情绪,再了解事件

 社区矫正对象张某,犯危险驾驶罪,缓刑三个月,对自己要前来办理入矫报到的规定满是愤怒。笔者见状先安抚张某激动的情绪,澄清社工角色和职责,让其放下戒备之心,了解得知其对酒后驾车的犯罪行为不以为然,张某表示喝酒和开车都是自己的事情,既然已被吊销驾驶证、罚款,还要接受缓刑,他心里满肚子怨气。

笔者尝试站在其角度去体会他此时此刻的心情,引导张某反思自身的委屈和生气并非因为缓刑,而是他对缓刑的看法影响了情绪。笔者与张某分析一些新闻常见酒后驾驶的例子,温柔而坚定地告诉张某酒后驾车的危险性,对本人、家庭甚至是社会的危害,告诫其不要抱存侥幸心理,耐心引导其办理入矫手续,将一些社区矫正期间的注意事项详尽告知,并提醒张某在这三个月内务必遵从社区矫正的监督管理,顺利解矫。

笔者观点:“情绪ABC”理论认为,由于人们对诱发性事件产生不合理的信念才会产生情绪困扰,促进服务对象对情绪的认识,引导其转变思维模式,以理性的态度去面对事件是关键切入点。这类社区矫正对象法律意识薄弱,以自我为中心,认罪差,悔罪不诚恳,所以当接受社区矫正的时候,会出现抱怨、焦虑、烦躁不安、愤怒等各种复杂的情绪。社工首先回应社区矫正对象的感受,通过协助其反思情绪的来源,调整情绪,积极面对,配合监管。

案例二: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提升责任感

 社区矫正对象黄某,犯危险驾驶罪,缓刑两个月。黄某在入矫的过程中不停抱怨手续的繁琐,认为浪费时间。而当社工告知其入矫后还需要到司法所进行定期报到接受监管时,黄某以公司难请假为由明确表示宁愿回去坐牢,也拒绝到司法所报到。

笔者通过查看黄某的基本信息,了解其有家庭且父母常在,在公司已有5年的工作时间,于是笔者耐心地向黄某解释为何他需要进行缓刑,引导他回顾这段艰难但仍然坚持走过来的日子,并与黄某对质:黄某还没有再次请假,为何觉得公司领导一定不会批准?黄某觉得坐牢无所谓,那么家人呢?想想年长父母的担心,妻子的不安,而还在读小学的儿子又怎么去理解爸爸“失踪”(坐牢)的这一个月?黄某是否想过他现在的决定或行为会影响孩子将来的发展?因春节将至,笔者继续引导黄某构想春节期间一家人团圆吃年饭的幸福场景,与黄某一意孤行选择牢狱生活孤单过年的凄冷画面相比较,让黄某深思熟虑做出正确的选择。

笔者观点:“社会支持网络”认为个人透过接触所构成的关系网,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服务、讯息新的社会接触,当一个人拥有的支持网络越强大,他就能更好地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对于这类有家庭和工作的社区矫正对象,从支持网络入手,是一个非常容易触动他们改变的关键点。社工协助社区矫正对象构建社会支持网络,分析其内在资源和外在资源,有形和无形的支持,提升其接受社区矫正的信心,做出正确的选择。

案例三:运用生态系统理论,强化遵纪守法意识

社区矫正对象李某,犯盗窃罪,缓刑一年。李某为独居老人,子女长期不在身边,小学文化程度,身体患有多种疾病,李某以年纪大不会填写,不理解意思、看不清字等各种理由不配合手续办理。李某情绪低落,觉得丢脸,自称大半辈子没干坏事,没想到这个年纪因为捡铁卖而犯罪,甚至连累了儿女。

笔者询问李某的家庭、身体和经济状况,了解其盗窃背后的原因是因为法律意识淡泊和不良的生活习惯所致,考虑到李某年纪大,接受能力弱,笔者提前通知其儿子到达现场配合入矫手续的办理,明确社区矫正的规定和李某的身份意识,要求作为保证人的儿子承担起监督作用,发挥家庭职能,共同协助李某配合服从监管规定。笔者向李某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李某需要为盗窃的事情承担缓刑的后果,同时引导李某在空余时间积极参与社区开展的公益活动,改变自身单一的生活方式,加强社会的联系,丰富晚年生活,告诫其切勿以身试法,触动法律的红线。

笔者观点:“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可以通过改变影响服务对象的发展系统,促进人和环境的正向互动,从而改变个人的行为和思想。对于年老的社区矫正对象,不管是在入矫手续的办理还是监管的过程都给社区矫正工作开展带来压力,而学习和理解能力差的社区矫正对象更需要耐心引导,通过掌握其与家庭、社区、群体的互动关系,改变沟通模式,加强交流和互动,从而增强社区矫正对象应对监管的困难。

 案例四:优势视角,挖掘潜力,促发展

社区矫正对象关某,犯危险驾驶罪,缓刑3个月。关某在办理入矫的过程不停地诉说自己的凄惨,外来人员的他独自一人在当地工作生活,父母已不在,妻子是聋哑人,孩子还小,他将酒后驾车被捉解释为自己的不幸运。关某文化水平低下,法律意识淡泊,学习能力较差,倾诉欲强烈,配合度欠佳。

笔者先对关某能按照规定前来办理入矫报到的行为表示肯定,耐心倾听并同理其生活和家庭的不容易,协助关某看到自身的吃苦耐劳和坚持不懈的精神,鼓励关某用开放的心态积极看待缓刑,从过去中吸取经验,遵纪守法,应对将来的生活。笔者详细解答关某对于社区矫正的疑惑,引导其填写资料,标出注意事项,明确相关监管规定,并告诉关某在此期间,社工会陪伴和愿意倾听他的心扉,引导其提高法律意识,不要再做违法犯罪行为。

笔者观点:优势视角理论强调个人的内在能力,着眼于个人的优势和资源,帮助服务对象寻求希望,突破自我,走出困境是案例介入的关键点。这类社区矫正对象,文化程度不高,收入低,怨天尤人,积累着太多的情绪,社工协助社区矫正对象看到自身的拥有的能力和资源,缓解低落的情绪,减轻心理压力,选择更好的方式接受社区矫正。

 社区矫正对象脱下身份,不外乎一个普通的社会人,他们或许因法律意识淡薄、家庭系统失调,认知和行为上的偏差等原因走上犯罪道路。尽管社区矫正对象的社会危害性较少,犯罪轻微,但在社区矫正期限内还是需要服从监督管理、定期报告、未经社区矫正机构批准不得离开管辖市等规定,因而对于那些抱存侥幸心理违法犯罪的社区矫正对象会心怀不忿、满脸怨气,在不同程度上阻碍工作的开展。而入矫的这一扇门正是打开社区矫正工作的关键之门,发挥社工的专业优势,用我们的温情和耐性,从监督管理上让社区矫正对象明确身份意识,从矫正帮扶上让社区矫正对象感受被理解、被接纳。通过我们的专业服务,增强他们认罪悔罪的意识,放下戒备、心平气和地接受社区矫正。

 作者:佛山市高明区鹏星社会工作服务社 严明菲

文章来源:http://practice.swchina.org/manual/2022/0316/4089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