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队伍建设社工风采 高级社工师陈怡:做一名能力建设的探索者——体验、激发、赋能、引导

高级社工师陈怡:做一名能力建设的探索者——体验、激发、赋能、引导

微信图片_20220222095354

2021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社会工作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社会建设、社会事业、社会治理的诉求日益强烈,对社会工作高质量服务和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提出不断扩大专业人才队伍数量,优化专业人才结构。加大城乡社区和相关机构等直接从事社会服务的人员系统化专业培训的力度。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中提到探索建立基层干部分级培训制度,建好用好城乡基层干部培训基地和在线培训平台,加强对基层治理人才的培养使用。可以说,为社会服务人才进行专业赋能,已经成为当前社会事业前进的重要基础工作。以下结合我个人的工作经历,谈谈自己的一点思考和体会,与诸位同仁共勉。

大学毕业之后,我在大学做了六年的社会工作专业讲师,开展课程教学、实习基地开拓和课题研究工作。之后,我一直在社会组织从事人群直接服务、项目管理、组织发展、人才赋能、项目评估、实务研究、知识传播的相关工作和实践。我担任过社会组织总干事,也自己办过机构,在磕磕碰碰的摸索中,在零零总总的事务中,我最多的时间给了包括志愿者、社区工作者、公益团队、社会组织负责人在内的社会服务人才的赋能服务,开发课程架构体系,学习、设计和实践新的赋能工具和方法,这是我最喜欢、且常常会给我带来心流体验的工作内容。

我的服务对象有身兼多项工作的志愿者,有不同行业转身而来的社会组织从业者,有忙碌的、流动性很大的社区工作者,也有发展遇到瓶颈的运营团队,还有由多个利益相关方组成的工作团队。面对要达成的服务目标,我常常思考的问题是:怎样以始为终来设计课程、工作坊或会议?选择哪种合适的工具和形式?怎样让大家保持能量和投入?

体验、激发、赋能

体验、激发、赋能,是我理解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关键词。

2009年,我参加了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科学系在杭州举办的为期二十一天的全国社会工作专业师资培训活动。这是一次好玩、有趣的学习体验,至今令我印象深刻。游戏、绘画、唱歌被融入工作坊,记得有一位老师从魔术袋里变出了青少年工作价值观送给大家,全场嗨翻了!每一位伙伴都得到导师团队的邀请,和他们共进晚餐,得到教练式服务,那一刻,我的心灯被导师们传授“心法至上”的慈悲点亮。

2013年,我在杨浦区社会福利院做志愿者的时候,有一天,院里邀请了一位资深的服务行业礼仪培训师给全院的护理员开展服务礼仪培训。培训开始后,院长双手将话筒递给老师,培训师双手把话筒接过来,就这么一个偶发动作,培训师开始了如何待人接物、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优良传统的授课。课程内容很简单,示范带领、学员展示、肯定激励,赢得了阵阵掌声。培训结束的时候,我看到了那些外地来沪的护理员脸上洋溢着笑容。这场活动一定让她们感受到了情绪被理解、工作被认同的满足感!那一刻,我想到,古老的、一脉相承的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巨大能量,各行各业沉淀着优秀的服务理念和方法,需要去学习和拿来。

引导共识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除了人才赋能,团队和组织也需要赋能。三年前,我接触到引导技术,开启了我在社区、团队、社会组织和企业方面的共创实践。

引导技术是基于社会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群体动力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形成的激发个人潜能、促进人际协同的一把“金钥匙”。在VUCA时代,引导提倡开放、包容、平等、合作和鼓励创见是大势所趋,引导可以激发能力、带动参与、点燃智慧、促成共识。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社会治理需要各界群策群力,高效提供服务,“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

我和伙伴尝试为社区公共空间使用冲突开展工作坊,共创新的使用规则;为发展遇到瓶颈的社会组织开展“愿景之花”共创工作坊,让个人愿景和组织愿景更好的融合,迎接新的挑战;为新开业的机构实现团队融合和家规共创。引导不同于培训,主观上需要我调整心态,从控制、主导到帮助、引导,做到内容中立。同时了解并熟练掌握必要的方法和工具,面对意想不到的情况,能够随机应变。

随着线上引导技术的发展,线上破冰、分组讨论、视觉化、引导画布等等,让线上讨论变得有趣和便捷。我曾在社区工作者线上培训中使用一些简单的互动工具,受到很好的效果反馈。

社会工作有着广泛的服务领域,在我看来,高级社工是在其中某个或多个领域内精耕细作并对此有所担当的人。获得高级社工资格证,是认同这个使命的开始,我会继续沉淀。如果你也对我感兴趣的领域有好感,欢迎交流。

作者简介

陈  怡

社会学硕士国家高级社工师华东理工大学研究生行业导师上海市妇联妇女之家评审组成员

现担任上海乐事社工师事务所项目经理,主要研究和实务方向为引导技术在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和组织发展中的应用。

近年来参与上海市区级科研课题3项,参编论著1部,编写社区治理工具性指导手册2册;为上海市妇联、嘉定、闵行、杨浦区妇联开展协商议事规则应用工作坊,为静安、徐汇、长宁、杨浦区部分街道开展项目设计、社区营造工作坊等,为微笑明天基金会等开展公益项目评估。长期的实务和研究经历,让她具有结构思维、视角丰富、方法多元的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文章来源:http://team.swchina.org/style/2022/0222/4074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