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前沿业内交流 王思斌:社会工作要参与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王思斌:社会工作要参与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纪念大会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一讲话精神具有深刻含义和重要现实意义。
解决“急难愁盼问题”需要认真分析和采取有效行动。首先,这些问题都是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是希望予以解决的现实问题。“急”是对要解决问题时间上的强调,是当事人眼前遇到的、自己无力解决、迫切需要别人尽快施以援手的问题。“急迫性”是现代社会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处境的重要特征,时间在加速、问题需要处理。而上文所说的“急”是指关乎人们的基本生活方面的急迫问题。“难”是多种多样的,其核心是基本民生方面的问题,如看病、养老、孩子上学方面的问题等。“愁”也是多方面的,企业家有企业家的愁,老百姓有老百姓的愁。一般百姓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和发愁之事(包括精神抑郁),应重视解决。“盼”是对所希望事情得以实现的等待心理状态,它可能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企盼,但更与“急难愁”直接相关。急难愁盼还有程度上的分别,这是与所遇问题对正常生活的干扰程度和希望问题得以解决的迫切程度相关的。在很多情况下,“急难愁盼”问题是结合在一起的,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反映了党和政府致力于解决民生问题的积极态度。
在现实生活中,“急难愁盼问题”是具体化的——它是哪些人(群体)的问题,是什么类型的问题,是何等程度上的问题。在解决“急难愁盼问题”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就要有优先次序,把那些影响面大、严重影响人们基本生活、特别急迫的问题放在前面,特别是要对那些如不加以解决就会酿成严重后果的事情予以有效处理。从上述几个方面综合考虑,对“急难愁盼问题”的解决,排在前面的应该是在基本生活处于边缘和相对危机状态中的人群和社会困弱群体的问题。
社会工作在解决“急难愁盼问题”方面应该和能够发挥积极作用。社会工作最基本的责任和职能是为社会上的困难群体、脆弱群体、弱势群体提供社会救助和基本能力发展方面的服务。对这些群体来说,他们的“急难愁盼问题”可能是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不但物质生活方面存在困难,精神状态也不乐观,社会支持网络孱弱,心理可能变得脆弱或者已经“失去感觉”。经济社会生活困难积压和挤压在一起,使问题变成综合性、长期性和“老大难”问题。这些问题靠政府系统工作人员简单的物质救助和偶尔的慰问,已不能真正解决,而是需要进行综合“干预”,给予综合性的支持和帮助。
社会工作之所以在解决“急难愁盼问题”方面应该和可以发挥积极作用,源于社会工作的专业特征:服务于困弱群体的人道主义情怀和综合性、具有发展内涵的工作方法。另外需要说明的是,社会工作参与解决“急难愁盼问题”有自己的特点,即倾向于从根源上、内外积极因素相结合的角度处理问题。因此,虽然社会工作可以应急性地开展服务,但并不会满足于一时之效, 或活动式、表面化的“走访慰问”甚至“深表关切”, 而是把救助服务工作做深、做细。于是,社会工作参与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常常需要较长的时间,因为社会工作者在应急地解决困弱群体迫切问题的同时,还要致力于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并设法予以化解。这样,困弱群体“急难愁盼问题”的解决就要从两个方面着眼和着手:尽快干预、使他们尽快走出困境, 刨根问底、从源头上加以解决。还要指出的是,社会工作参与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常常需要与其他力量合作,协同努力。社会工作要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充分利用政府的相关政策,并同有关方面一起,对准问题、有效合作,同时激发服务对象的内在潜力,促使“急难愁盼问题”尽快和有效解决。
(作者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名誉会长,中国社会工作学会会长)
责任编辑:孙彩丹
文章来源:http://theory.swchina.org/exchange/2021/1119/4018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