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实务探索实务视点 社工介入西部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 关爱保护服务试点示范项目经验分享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西乡塘区金陵镇A村为例

社工介入西部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 关爱保护服务试点示范项目经验分享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西乡塘区金陵镇A村为例

社工介入西部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

关爱保护服务试点示范项目经验分享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西乡塘区金陵镇A村为例

一、项目基本信息

(一)项目名称:“居有所学 联心向善”——2020年A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服务试点示范项目

(二)项目周期:2020年9月-2021年8月

(三)项目资金:10万元

(四)项目执行团队:项目配备专业社工1名、社工助理2名、志愿者若干名。

二、项目实施区域概况

项目实施区域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西乡塘区金陵镇A村,村庄位于金陵镇北部,东南面与刚德村小石坡相邻,西临右江河畔,北连邓圩村,面积3平方公里。全村有7个自然坡,8个村民小组,总户数794户,总人口2864人。耕地面积2250亩,水果种植面积2595亩,村民的经济收入以种植香蕉、水稻及网箱养鱼和劳务输出为主。 截止2021年8月,村留守儿童24人,困境儿童22人。

三、项目实施背景

伴随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A村的村民因为生计问题,大量的家庭劳动力选择去外省或经济发展较好的地方打工来贴补家用,导致家中出现大量的留守儿童,而父母外出打工对儿童成长存在不同程度的负向影响,留守儿童脱离原生家庭的保护,当负向影响发生时,更易陷入困境。社会工作的专业介入的必要性愈发突出。

“居有所学 联心向善”——2020年A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服务试点示范项目社会工作服务小队更强调服务对象与环境的互动,注重多角度的系统介入,从优势视角和儿童的成长发展取向出发,充分运用保护性、平等性、去标签化原则,将留守儿童个体、家庭、学校、村委作为多维度的切入点,提升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处理困难的能力;逐步建立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系统,提高自身效能感;创新性地为留守儿童学校的教师和工作人员提供减压服务和替代性支持,倡导新媒体运用,运用“村委 +社工+义工”服务模式,构建全方位立体服务体系,为A村留守儿童服务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四、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由于外出打工的父母将孩子留在家乡,孩子作为留守儿童而成为弱势群体,在缺乏父母的陪伴和教育下,极易产生各种问题。

(一)学习状况一般。由于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重养轻教,致使孩子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成绩较差。

(二)心理封闭和情感世界问题。“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

(三)道德行为差。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和教育,留守儿童往往对事物分不清好坏和是非,不能正确地看待问题,容易受社会上反面现象的影响,容易养成一些不良行为。例如:经常说谎,爱说脏话,不服管教等。

(四)留守儿童存在着严重的“亲情饥渴”。 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留守儿童大部分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与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面临许多方面的问题和烦恼,需要有渠道倾诉,有亲人安慰。但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有的一年甚至多年都难以跟孩子见一次面,难以给孩子予以足够的关怀。

(五)留守儿童出现的意外伤害比例较大。 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属于未成年人,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对突发事件也缺乏应变和自救能力,没有父母的监护,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和利用。加上不少留守儿童上学路途较远,经常起早摸黑赶路,人身安全令人担忧。

综上所述,留守儿童存在着安全保障不足、家庭支持缺位、情感关爱贫乏等问题。从监护人角度,由于监护人的疏忽,对留守儿童保护不周,或因年迈等原因对留守儿童没有做到有效的监护,从而导致留守儿童人身安全、心理健康以及人际交往等各类问题。从学校的角度,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不足、教师对留守儿童关注不够是留守儿童问题尤其是学业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从留守儿童本身角度,不少留守儿童自我安全意识淡薄、交往沟通能力差以及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缺乏认同,导致易出现各种问题。

五、服务目标

(一)通过社工专业服务手法,提升留守、困境儿童的安全意识,塑造他们健全人格;

(二)通过走访调研、热线运行、监护评估、精准帮扶、政策宣传、常识培训、家庭探访等关爱服务,缓解留守、困境儿童家庭照顾的压力,提高全社会对这一行业的关注;

(三)构建“村委 +社工+义工”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服务模式,提升留守儿童的专业化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

六、社工介入服务策略

 (一)基线调查

社工进入服务对象所在家庭、村、学校和工作单位等开展探访、慰问、咨询等基础服务,收集服务对象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基本情况资料及服务需求并建档;走访村党组织、村委会、村民骨干、村民等,辅助采用问卷、观察、焦点小组等方法,调查、分析所在村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发展历史、人口结构、组织资源、文化特色等基本情况,界定社区问题和需求;整理、分析基线调查收集的信息,形成调查报告,并在此基础上完善项目实施方案。

(二)个案工作

社工运用专业的知识、方法和技巧,帮助遭遇困难的个人或家庭发掘和运用自身及其周围的资源,改善个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适应状况,促进其正常生活。按照服务程序进行接案、收集资料、制定计划、签订协议、开展服务、结案、评估、追踪等,出具需求评估报告、服务计划书、会谈记录、结案评估报告等资料。

3.小组工作

通过小组活动及组员之间的互动和经验分享,帮助小组组员改善其社会功能,促进其转变和成长,以达到预防和解决有关社会问题的目标。项目设置安全教育小组、成长小组、支持小组、治疗小组。小组工作配套有完整的小组计划书、小组过程记录和小组总结报告等资料。每个小组平均开展6节,平均2小时/节;单个小组的参加人数在10人以上。

4.社区活动

社区工作以活动为载体,可结合节假日开展法律法规、健康知识、家庭教育、邻里互助等主题宣传活动、讲座、培训等。本项目开展社区活动10个;大型社区活动服务人数不少于100人,年度内服务2次;中小型社区活动服务人数不少于30人,年度内服务4次;围绕某教育性、预防性、发展性主题讲座或培训服务人数不少于15人,年度内服务4次。每次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

5.恒常服务

根据农村社区实际需求,结合探访、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志愿服务等工作安排,固定活动周期、活动方案、组织筹备过程、参与人群等标准开展服务。恒常服务提前发布服务公告,每周固定时间开放活动场地提供社区服务。

6.资源链接

社工链接社会公益慈善资源,积极引入爱心企业、慈善基金会、爱心人士等社会力量帮扶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有需要的个人及家庭,为其提供直接经济援助或是物资援助;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自行开展或协助开展各类公益活动,推动公益行动从经济或物质援助拓展到社区建设领域。本项目链接社会资源开展服务10次,每次受益群体不少于50人。

7.志愿者培育

结合农村社区实际需求和志愿者特征,培育农村社区志愿者及志愿服务组织,按照志愿者管理办法进行登录、登记、行动、管理。本项目组建符合农村社区实际需求并能够持续参与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服务的志愿者队伍3支,每支志愿者队伍人数不少于10人;志愿者接受基础知识、岗前培训及服务总时长不少于400小时。

8.督导及培训

聘请行业内具备相应资质的资深工作者,对项目专职工作人员,通过定期、持续的监督、指导,传授专业服务的知识和技术,增进专业技巧,进而促进成长并确保服务质量。项目专职工作人员接受专业督导不少于12次(其中团体督导不少于6次;个别督导不少于4次),服务记录清晰明确的反映督导痕迹及效果;项目专职工作人员接受专业培训(不含督导)时长不低于80个学时。并能基本掌握传授专业服务的知识和技术,并适当运用;完全掌握传授专业服务的知识和技术,并熟练的运用。

9.宣传

组织各级各类新闻媒体,对项目的实施效果、社会影响及实施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事迹、典型案例或经验做法进行广泛宣传。

七、项目的创新性

项目创新性采用“社区帮扶社区”服务模式:即城市社区对标乡村社区,以“助人自助”为基本原则,通过物质、技术、人才、组织等资源撬动,源源不断的思想灌输,在地资源的发掘,与村委、村民、各单位合力帮扶;同时从可持续视角出发,长期为留守问题提供助学、助贫的发展式服务,关注当地村民的思想转变和能力提升;激发村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召集有意愿的青年人形成组织;以组织为抓手,使其成长为村落中的支持性社区社会组织,为改变整个村落的生态服务。

八、项目实施成效

(一)项目宣传推广面广、效果好

项目启动之初,城区民政局、镇政府、A村委、A村小学全体师生、A村村民代表、三个城市社区亲子团代表、社会爱心人士等200多人参加了项目启动会,受众面广。项目在持续推进过程中,服务信息在市级各类媒体报道12次,大大提升了项目知晓率,为关爱留守儿童行动营造了浓厚的氛围。

(二)系列活动丰富、实施好

项目社工组织22名留守儿童和家长参与了亲情联系活动。对留守儿童心理个别辅导46人次、集体辅导62人次,收到10名留守儿童心里话信;46名留守、困境儿童参与了成长教育、益智拓展、研学活动。22个留守儿童家长(临时监护人)均接受了监护教育宣传,给22个留守儿童家长进行了电话、微信联系。服务覆盖率100%。项目的推进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综合素质有明显地提高;家长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得到提高,增强了留守儿童与家长的联系和沟通;安全得到保障,生活、生存环境得以改善。

  (三)社会积极参与、受益大

项目链接了五家社会爱心企业、3个城市社区为A村留守儿童捐赠了书籍300册、护牙器械100套、日常生活用品一批,价值近万元。此外,项目链接了城市动物园,为孩子们提供研学基地,也为他们实现了第一次看到真实版的“珍禽异兽”,让他们扩大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收获了快乐。项目的实施使22名留守儿童、24名困境儿童直接受益并扩展到其家庭。

(四)培育本土社工/志愿者、接地气

项目根据实施地、服务对象特点,充分运用专业的社工方法孵化、培育、发展本土社工2名,为当地服务对象提供公益性、互助性服务。在对专业社工资源进行整合的基础上,组建了A村社工服务站,以专业化、规范化、系统化的运作方式,指导、培养、发展本土社会工作者和开展社工作专业服务。此外,在服务推进过程中,通过自愿报名、自荐、他荐、招募等形式,建立了三支本土志愿者队伍,分别为:“社区帮扶社区”城市社区志愿服务队、“手牵手同步走”同伴互助志愿服务队、“护苗巡访”爱心邻里志愿服务队;这些志愿服务队伍各尽所能帮助孩子,累计提供志愿服务400余小时。村委、社工、志愿者各施其能,三支队伍激活基层社会治理“末梢”,“村委+社工+志愿者”服务体系形成。

(五)社工手法齐运用、专业化

根据项目实际,综合运用了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主要三大专业手法;本项目中,个案工作主要运用在残障家庭、儿童青少年辍学特殊需求服务中,有效解决了4个个案的困扰问题,并成功结案。针对有某些共同需求的服务对象,项目开启了6个小组工作服务中,包括治疗、教育、安全自护、兴趣类小组,小组工作方法对影响个人改变、形成团体力量解决问题、促进人际交往、预防负面问题、运用团体动力、组员再社会化等方面都起到积极效果。在推动员社区参与、以人为中心,促进居民的成长和进步、资源链接等方面,主要采用社区工作方法,提高项目的知晓率及这些特殊群体在社会上的关注度。同时,项目配备自治区级首批社会工作督导人才作为项目督导,确保项目服务质量。

九、服务经验做法

(一)以社区帮扶社区服务模式切入,搭建“村委+社工+义工”服务体系。城市社区对标乡村社区,以“助人自助”为基本原则,通过物质、技术、人才、组织等资源撬动,源源不断的思想灌输,在地资源的发掘,与村委、村民、各单位合力帮扶,构建“村委+社工+义工”服务体系”;同时从可持续视角出发,长期为留守问题提供助学、助贫的发展式服务,关注当地志愿者能力提升;激发服务对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召集有意愿的邻里人、同伴群体、城市社区居民形成组织队伍;以组织为抓手,使其成长为留守儿童服务的支持性系统。

(二)始终坚持以留守儿童为中心。社工的所有服务都应该是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的,包括尊重服务对象的意愿、保护服务对象的隐私、安抚服务对象的情绪等,贯穿着社工的整个服务过程。相应的,社工的每一场活动、每一次服务,都应该坚持留守儿童的中心地位,并且在服务过程中仔细观察留守儿童的一举一动,一个不经意的小动作或许正是他们真实情感的表露。

(三)积极联合服务对象父母、老师、监护人等,多方位了解服务对象信息。“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的视角看待相同的事情其结论也是不一样的,尤其是留守儿童年龄尚小,看待自己和身边事物还不太成熟,社工要了解服务对象的全貌不仅要从服务对象个人入手,也要结合服务对象周围的人,从父母、老师、同学,多方位的全面的搜集信息。

(四)多方链接资源,针对服务对象的实际问题为其提供专业化的服务。资源链接者是社工的角色之一,也是社工的本职工作之一,社工要有链接资源的能力,还要有和合作者保持良好关系的能力,有识别服务对象问题和需求的能力,继而根据服务对象不同的需求为其链接专业、高效的资源。

十、专业反思

(一)社工服务过程中应该去“标签化”,避免对留守儿童价值的忽视和对尊严的伤害。“去标签”是社会工作的重要任务,在介入留守儿童问题上,社工应避免按照社会建构出的“留守儿童问题”标准,把儿童普遍性的问题归为“留守儿童问题”;或把“乡土特色”定为“粗野蒙昧”。例如,社工以“城市文化”为基准设计活动内容,期望以主流的“文明”文化来改造儿童的现有文化,此举忽视了乡村水土赋予他们的独特价值。

(二)社工避免把专业服务当作施恩行为,破坏平等的专业关系,损害服务与利他的专业价值。这种观念偏差通常很隐晦,例如社工在计划外给儿童送玩具以表关心关爱,如此造成的伤害是隐性的,一方面,社工的过度关爱,使儿童对社工过度依赖,阻碍其自我实现,致其在服务前后社会角色失调;另一方面,社工将儿童的“感恩戴德”作为满足自身价值认同的工具,矮化了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

(三)政府购买服务制度下“以人为本”与“以证据为本”的失衡。该问题在理论上应归因为观念偏差,但从实践上分析,这种失衡源于制度欠佳,主要是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制度不完善。例如,目前项目化运作的社会工作服务格外注重绩效评估时的“证据”,因此社工在服务中特别勤于收集文本、图片、音视频资料,比如在赠送慰问品时需儿童或监护人签字才可领取,并尽可能多地抓拍“感人画面”,此举伤害了儿童的尊严,甚至或侵犯了未成年人的隐私权。

    十一、结语

专业反思是社会工作行业发展和社会工作者进步的必由之路,通过以上反思,我们应当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在国家、社会、社工机构和社工等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围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不断推进社会工作的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协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留守儿童作为农村三大留守群体之一,他们不成熟性、脆弱性、易受影响性的特征使得他们面临多种问题,又无法及时得到解决。在实际生活中,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期待是最大的,他们期望得到来自父亲和母亲的关爱,因此,无论父母是否远走他乡都应该定时关心自己的孩子。其次,学校应该多多关注同学的心理情况,设置专门的心理教师岗位,专门负责同学们的心理健康和情绪疏导。最后,留守儿童作为新中国的小小接班人,他们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爱心资助,希望留守儿童可以在充满爱和温暖的社会环境中茁壮成长。

作者单位:南宁市梦圆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文章来源:http://practice.swchina.org/view/2021/1116/4013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