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务探索行业社工儿童青少年 从保护到发展,社工助力儿童服务迈向专业化
从保护到发展,社工助力儿童服务迈向专业化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目前,从中央到基层,通过政府强力推动,一个无缝衔接的未成年人保护体系正在形成。民政部全面推进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一年来,儿童关爱保护成为社工站重点服务领域之一。社工整合资源、人力和专业优势,以“儿童利益最大化”为原则,进行儿童保护专业化尝试。
保护儿童身体,更要呵护心灵
“社工姐姐,我小学毕业了,上中学后,我会努力学习的。”接到小敏的喜报,王亚会轻舒了一口气,这个曾经想自杀的小女孩终于走出了心理困境。
王亚会是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南阳新村街道社工站社工。她和小敏相识于社工站对困境儿童的一次走访。小敏的父母因吸毒失联,家中只剩她和80多岁的奶奶。在一次入户探访时,细心的王亚会发现小敏有自杀倾向。
王亚会一直陪伴着小敏,从她喜欢的漫画入手,唤起她对生命的热爱。王亚会又和志愿者一起把小敏的房间重新布置了一番,让她改变心情。在小敏的情绪逐渐稳定后,王亚会还带着她走访其他困境儿童。小敏深受触动,不再消沉,决心好好生活。
在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的基本生活、医疗和教育等“硬保障”目前已不成问题,但由于缺乏关爱,容易衍生心理、安全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问题,“软保障”亟须补足。像王亚会这样的社工,正成为儿童心灵呵护的重要力量。
“社工致力于促进儿童成长和个人潜能发展,引导儿童有自信、有能力面对困难。”有多年儿童服务经验的社工督导姚小兰说。她所在的机构承接了湖南省岳阳县15个乡镇(街道)社工站的运营工作,除了提高儿童自我保护意识外,还开展抗逆力培养和人际交往小组活动等,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塑造。这也是全国大多数乡镇(街道)社工站的普遍做法:关爱保护儿童,已经跳出单纯物质保障和让儿童免受伤害的范畴,更加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内生动力的激发。
社工站联动多部门解决“黑户”问题,广东清远的小雷进入了渴望已久的校园;社工站发起众筹解决了医疗费用,湖南汨罗的小真手术后站了起来……在社工的帮助下,越来越多困境儿童的人生被改写。
保障儿童权利,带动儿童参与
“你是我儿子,当然要听我的”“学习好就可以了,其他不用管”……在北京市通州区通运街道水仙园社区社工站开展需求调研时,社工常常听到家长这样说。针对此种状况,社工策划了亲子共学班,为社区内学龄前儿童和家长提供教育指导服务,开设了亲子绘本阅读、亲子探险、家长课堂、趣味益智游戏、夏令营等特色课程。“我们的目的不仅是教授育儿知识,更重要的是传导一种理念,把孩子看作独立的个体,给予孩子应有的权利。”社工姜蕊告诉记者。
有的社工站把服务触角延伸到社区,引导儿童参与社区事务。
暑假期间,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中大槐树街道社工站协助裕园社区成立了“娃娃楼长团”,孩子们自主开展楼道卫生监督管理,整治楼道脏乱差。
“社会工作在儿童领域强调儿童观,认为儿童是有能力的个体。我们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主人翁意识,提高他们参与社区事务的能力。”社工杨阳说。
在社工的带动下,儿童自觉维护环境卫生,组队敲门入户督促整改。社工还组织儿童开展“娃娃楼长”楼道治理论坛,引导儿童分享在生活中发现的不文明现象以及自己做了哪些劝导。“娃娃楼长”们的参与让楼道环境大为改观。
今年6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施行,明确规定由民政部门承担协调保护机制的具体工作。“这意味着民政部门的职责从过去的困境儿童兜底保障向未成年人群体权益保障和关爱保护转变,乡镇(街道)社工站应当在基层承担起儿童专业保护服务的重任。”四川省绵阳市民政局慈善事业促进和社会工作科科长杨宇认为。
三级儿童保护体系中的黏合与协作
目前,全国有5.6万名儿童督导员,67.5万名村(居)儿童主任,已经初步形成了“在村(居)民委员会设立儿童主任、在乡镇(街道)设立儿童督导员、在县(市、区、旗)设立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的基层儿童保护三级体系。
如何让这一制度设计发挥更好效力?复旦大学社会工作学系主任、教授赵芳认为,评估是儿童保护重要的一环,这项专业工作应该由专业的人去完成,比如经过培训的儿童家庭社工。
赵芳的观点在社工站的服务实践中得以印证。
因为不知道如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山县佛子镇的小林成了儿童主任林春霞帮扶名单中的一个“老大难”。
小林的父母患有精神疾病,无法给予其妥善的照顾。社工站建立后,林春霞第一时间将小林的情况反映给社工,由社工评估介入,制订了完整的个案服务计划。帮助小林申请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补贴,发动志愿者改善家居环境,联动老师定期辅导功课,纠正小林的偏差行为……在社工的专业指导下,林春霞不再犯难。小林的监护权后来也转移给了伯父。
在广东,3万多名儿童主任、1890名儿童督导员、1.3万多名“双百”社工和各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工作人员组成了体系更加健全、机制更加畅通的基层儿童工作队伍。儿童主任就近守护、“双百”社工精准服务、儿童督导员跟踪指导、救助保护中心临时庇护。在这个体系中,社工就像黏合剂一样,让各个组成部分无缝衔接、密切协作,实现对儿童保护的专业高效。
基层儿童保护三级体系还在继续完善。新未保法要求,乡镇(街道)建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实践中,河南、山东、四川、黑龙江等地探索将乡镇(街道)社工站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合一”或“共建”,整合儿童社工、儿童主任、儿童督导员等人力资源,整合儿童之家、社工站(未保站)、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等平台资源。随着这项工作的深入推进,儿童保护工作将更加扎实有效。
儿童需求被看见,儿童声音被听见,儿童成长环境更友好。从保护到发展,活跃在基层一线的社工,正助力儿童服务迈向专业化。(记者 夏学娟)
(策划/ 《中国社会工作》编辑部)
责任编辑:段冬蕾
文章来源:http://practice.swchina.org/socialwork/etqsn/2021/1108/4008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