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行业发展行业动态 “社工站建设这一年”地方经验展示

“社工站建设这一年”地方经验展示

 

湖南省:“两纵两横”体系助力“禾计划”提质增效

张盈盈

湖南省民政厅通过构建“两纵两横”体系,为乡镇(街道)社工站项目提质升级为专业、规范的基层社工站项目提供肥沃的土壤,“禾计划”项目在此基础上蓬勃发展。

两纵:“规范化管理”和“专业化服务”两条路径

“两纵”分别是省民政厅—市民政局—县民政局—乡镇(街道)政府—村(居)“两委”的行政管理路径和涵盖省项目办—市级指导中心—县级总站—乡镇(街道)社工站—村(居)社工室的多级专业服务网络。

各级民政部门和乡镇(街道)作为政府部门,从规范化管理的角度出发,省级作为规划者,负责搭建制度框架,对基层给予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并通过试点示范、绩效评估等手段鼓励基层规范管理。同时,因地制宜创新项目管理与服务模式。

市级作为监管者,主要对县级项目进行监督和指导,并加强日常监管与支持。县级作为实施者,负责指导监督和具体实施本区域内项目。乡镇(街道)作为支持者,负责提供场地设施和社工食宿等后勤保障。村(居)“两委”在服务下沉过程中,对社工服务提供资源支持。

专业化服务不仅包括服务项目的具体实施,还包括对专业服务的支持与管理。省级项目办和市级服务指导中心由省市两级业务主管部门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主要负责开展省市两级项目的运营和服务支持,从项目专业化服务、规范化管理方面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并为项目实施提供技术支持,包括制定服务标准、整合服务资源,协助指导各级社工站开展能力建设、督导培育等。

县级社工总站的工作内容主要是直接统筹乡镇(街道)社工站及村(居)社工室服务项目具体实施。

乡镇(街道)社工站作为项目的实施主体,负责调研辖区内民政服务需求,实施社会救助、养老服务、儿童关爱、社区发展治理等专业服务,培育志愿服务队伍,为服务对象链接并精准匹配社会资源。

村(居)社工室通过整合已有社区专业服务资源、将社工站服务覆盖到村(居)等方式,有效扩大服务范围,加强“五社联动”,寻求多元服务最优解。

两横:“民政服务”和“社会资源”两个整合平台

一是民政系统内部服务整合平台。以往的民政服务具有政策性强、服务人群精准的特征,但多个项目承接方难以实现同一个家庭中不同服务对象的服务与资源整合。通过社工站这一专业服务平台,以社会救助专项资金的2%为资金主体,养老、儿童、社区等多个民政领域的资金与资源集中向社工站平台流转,避免了重复服务和资源浪费。同时,专业社工通过关注服务对象家庭的整体需求,能够提出更个性化、更专业高效的服务计划。还有部分乡镇(街道)社工站有效联通了敬老院、日间照料中心、留守儿童之家、社区服务中心等民政服务场域。

二是民政外部资源整合平台。社工站项目有效实践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治理现代化理念,同时有效整合各级政府部门、居民群众、慈善事业、志愿服务、社会组织等多个社会治理参与主体,最大限度实现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中政府、社会、居民三方资源的有机融合,让无数小社工站的“微”治理释放出大能量。

 

广东“双百工程”:1629个镇(街)社工站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

骆泽铭

“广东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工作双百工程”(以下简称“双百工程”)是“十四五”期间广东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的重大项目,也是近年来广东重视程度最高、工作力度最大、覆盖范围最广、受益人数最多的重大民生工程之一。

在系统总结2017年以来广东社工“双百计划”试点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广东于2020年11月9日印发《关于实施“广东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工作双百工程”的通知》,正式将“双百计划”提升为“双百工程”。“双百工程”的目标是用两年时间打造一支专业化、职业化、本土化的基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为全省数百万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提供政策落实、心理疏导、资源链接、能力提升、社会融入等专业服务。目前,全省已建成1629个镇(街)社工站,实现镇(街)一级全覆盖。

在资金保障方面,广东将镇(街)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经费纳入专项财政预算,省财政2021—2023年将合计补助经济欠发达地区近15亿元。各地统筹落实2021年度“双百工程”资金2.57亿元。

在建设步骤方面,明确分“两步走”,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以点带面、循序渐进、全面覆盖”的原则,到2021年底前全省所有镇(街)建成社工站,到2022年底前全省所有村(居)建成社工点。

在站点布局方面,全省每个镇(街)社工站将设置若干个村(居)社工点,确保所辖村(居)社会工作服务全覆盖。站与点、点与点的社工可根据实际情况互相调配使用,但必须保证一线不缺岗、服务不断线。

在岗位设置方面,每个社工站按照“经办在镇(街)、服务在村(居)”的原则,统筹设置事务性岗位和服务性岗位,事务性岗位人数原则上不少于2人,服务性岗位人数不少于镇(街)所辖村(居)数量。

在人员管理方面,明确社工由镇(街)直接聘用和管理,压实镇(街)的主体责任,由镇(街)分管领导负责管理社工站,选拔综合素质高、专业水平好的社工负责统筹推进专业服务。

在专业服务方面,强调社工一要以“脚画地图”的方式熟悉社区,协助镇(街)对民政服务对象和边缘弱势群体进行全面核查,做到“一户一档”“一人一案”,实行闭环服务模式。二要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不仅协助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享受党和政府的惠民便民利民政策,更要提供增能赋权等服务。三要引导村(居)民互助,培育志愿者队伍,激活社区公共活动空间,推动社会力量和公众参与社会治理。

在培训督导方面,省、市、县统筹做好社工的岗前培训、政策培训、专业培训。各地依据督导工作流程,按照“市级统筹、县级指导、镇(街)落实”的原则,及时掌握督导工作情况。

下一步,广东省民政厅将按照“制度化、专业化、智能化”的思路,把镇(街)社工站(点)打造成为新时代兜底民生服务体系最强大的“芯”动力和最基础的“云”平台,把“双百工程”打造成为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实践和特色品牌。

 

四川省成都市:统筹各方资源  推动全域建站

申 超

一年来,四川省成都市统筹各方资源,强化管理服务,推动全域建站,已建成区(市)县社工总站17个、镇(街道)社工站190个(含18个省级试点站)、村(社区)社工室816个,初步构建形成了功能齐全、管理规范、服务专业的基层社会工作服务平台。

整合资源,夯实社工站(室)建设基础

整合资金。将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建立多方资金保障机制和监管措施。

整合载体。整合社会关爱援助站点,依托社区服务综合体、便民服务中心、党群服务中心等现有服务载体建设社工站(室)。

整合人员。社工站(室)按规定标准配备持证社工,整合社会关爱援助人员,引导志愿者、心理咨询师等协同服务,增强服务力量。

统筹推进,加快社工站(室)建设进程

系统性推进。坚持系统性建站思维,关注进度与质量并行,凸显城市优势与兼顾农村实际并进,立足当前需要与长远发展并重。

示范性引领。充分发挥社工人才和服务资源优势,遴选部分镇(街道)先行先试,引领和带动全市社工站(室)建设。

合理性支持。明确市级补贴项目资金对中心城区和郊区县的比例为3∶7,区(市)县统筹市级资金和本级资金精准补贴服务项目,支持社工站(室)建设。

厘清边界,规范社工站(室)运行服务

明确职能。明确社工总站、社工站、社工室各自的功能设置和职能定位。

明确边界。基层民政等民生领域由民政部门、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村(社区)“两委”按规定落实,辅助性、事务性工作以及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由社工站(室)承接。

明确对象和内容。社工站(室)按三个层级逐步推进,第一层级服务覆盖民政对象,第二层级立足民政扩展到服务民生,第三层级延伸扩展至社区发展治理、乡村振兴、社会建设等领域。

强化管理,提高社工站(室)服务效率

管理制度化。各级站(室)制定管理流程、服务制度等,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建立服务对象需求评估机制和站(室)动态服务管理制度,提高站(室)服务效率。

运行专业化。社工站(室)均由专业社工机构或持证社工提供运行服务,市、区(县)两级民政部门定期组织外部督导,为站(室)提供专业服务能力。

监督常态化。社工站(室)建立上级指导、同级监管和服务绩效评估机制,规范民政部门、社工站长、运行机构和服务人员监管责任制度,确保站(室)服务运行规范有序。

“三化”推动,提升民政等民生服务水平

对象精准化。推动社工站(室)精准识别服务对象、精研各类政策,重点围绕民政下沉基层服务事项和服务要求,对困难交叉、政策叠加享受的民政对象,建立重点对象“一人一案”个性服务档案,分类精准提供服务。

服务精细化。将基层民政服务细分为8大领域、45大项、130小项,各区(市)县结合本地实际,明晰站(室)服务事项、服务内容、服务标准,因人施策、细化服务事项。

方法专业化。依托社工站(室)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发挥社工链接资源优势,对政府救助后仍有困难或政府救助政策无法覆盖的困难群体实施关爱援助,帮助他们回归正常生活。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一核四化”模式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王国良 李儒伦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以创建“幸福社区”为目标,坚持党建核心引领,积极探索以城乡社区为平台、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支撑、社区社会组织为载体、社区志愿服务队伍为依托、社会公益慈善资源为助推的“五社联动”服务机制,初步搭建起市、旗区、苏木乡镇(街道)、城乡社区四级社会工作服务平台,形成了“一核四化”社会工作模式,有力促进了基层治理和服务创新。

一是突出党建核心引领,推进社会工作机制创新。鄂尔多斯市把发展社会工作作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将推进“五社联动”写入党代会工作报告,市委市政府制订出台实施方案,市、旗区成立领导小组,苏木乡镇(街道)、社区层面设立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上下联动、条块结合、齐抓共管的社会工作整体合力。在市、旗区民政局成立社会组织党建办和党委,在社区建立以社区党组织为基础,融合社会组织党组织、各领域党组织的联合党委(党总支),联合辖区党员,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服务工作,实现党建联抓、活动联办、难题联解。

二是搭建四级服务平台,推动社工站建设一体化。坚持一体化推进四级社会工作服务平台建设,依托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实施,年内推动在市级设立社会工作服务指导中心,9个旗区全部设立社会工作服务中心,32个苏木乡镇(街道)设立社工站,覆盖率41%,具备条件的114个社区设立社会工作服务室。市级统筹资金,以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方式对苏木乡镇(街道)社工站按每个20万元的标准给予补贴。配套制定《基层社工站服务指引》《基层社工站督导工作指南》等制度规范,严格落实“六有”标准,实行任务清单制度,确保社工站标准化管理、规范化运行。

三是实施重点培养工程,推进社工人才队伍专业化。市委市政府将社工人才培养列入全市人才工作战略规划,由市委组织部牵头抓总,市民政局具体负责,通过与广东省社会工作师联合会合作、在本地高校设立社会工作专业、开展专业本科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每年举办“相聚草原 社工论剑”社会工作主题研讨活动等多种方式,大力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本土化发展。制定出台《社区工作者管理暂行办法》,对从事社会工作的高、中、初级持证人才分别落实每月800元、500元、300元的岗位津贴。目前,全市现有社工机构127家,社工人才培养总量达到3628人,其中持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人数达到2361人,社工人才占全市总人口的1.7‰,为社会工作参与基层治理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

四是整合多方资源力量,促进兜底民生服务集约化。制订出台《推进街道社区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实施方案》,统筹整合各相关部门下沉事项开展政府购买服务。依托基层社工站(室),在集中开展社会救助、养老服务、儿童福利、社区治理4项基本服务的基础上,协调联动其他部门,整合场地、人员、资金等资源,形成“4+X”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推动兜底民生服务向系统化、综合化、集约化转变。

五是完善协调联动机制,实现社会工作服务精细化。完善“五社”协调联动、融合发展机制,街道社区党组织组织各类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社工、社区志愿者、驻区单位、居民代表广泛了解居民群众服务需求,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精准绘制社区资源清单、需求清单和服务清单。2018年以来,接续实施了“三社联动”“五社联动”等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引导社工机构承接项目、专业社工实施项目,带动社区社会组织、志愿服务队伍、社会慈善力量联动参与服务,累计服务老年人1万余人次,儿童9000多人次,受益人群超10万人次,切实提高了居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山东省济南市:打造社工站建设“四级体系”

王喜春

今年,山东省济南市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多元主体参与、市县两级平台支撑等方式,在全省率先开展街道(镇)社工站建设。截至目前,市级已成立社工站指导中心,15个区(县)全部建成社工总站,全市161个街道(镇)实现街镇社工站全覆盖。

创新体制机制,打造“四级体系”

一是建立市级指导服务平台。市民政局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建立指导服务平台,统筹全市社工站项目的指导、检查和评估工作。

二是建立区(县)社会工作服务总站。区(县)民政局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建立区(县)社会工作服务总站,负责对本区域内社工站的人员培训、运行管理和日常服务进行监督管理。

三是建立街道(镇)社工站。区(县)民政局为购买主体,街道办事处(镇政府)参与,为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提供专业服务。

四是向村(居)延伸服务。鼓励各区(县)、街道(镇)向社区(村)延伸服务,最终打造“市—区(县)—街(镇)—村(居)”四级社会工作服务体系。

明确服务内容,发挥“三种作用”

一是打造社工人才培养“孵化器”。对街镇工作人员、驻站社工积极开展培训、链接继续教育学校资源,提升专业水平,培养专业人才队伍。

二是打造专业社工服务新平台。制定社工站服务内容清单,聚焦困难家庭、留守空巢老人、农村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为他们提供精神慰藉、能力提升等专业社会工作服务。

三是打造城乡社区治理新阵地。推进“五社联动”,服务乡村振兴,培育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发展壮大志愿服务队伍,推动社会力量和公众参与城乡社区治理。

强化措施保障,建立“三项机制”

一是建立社工督导机制。与山东大学等8所驻济高校签订济南市社会工作政校战略合作协议,明确每个高校与两个区(县)结对合作,聘任23名驻济高校专家教授为济南市社会工作督导专家,建立社会工作专业督导人才库,强化督导人才队伍建设,加强驻站社工专业指导。

二是建立资金保障机制。社工站项目所需经费纳入市、区(县)财政一般预算安排,由市、区(县)两级分担。同时,积极引导慈善资金等支持社工站项目。

三是建立绩效评估机制。制定社工站评估标准,包含4个评估等级、三级评估指标、37项评分细则。每年组织绩效评估,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评价社工站成果,并将评估结果作为承接机构参与项目运营的重要参考依据。

 

重庆市九龙坡区:依托三级服务体系创新“五社联动”机制

周辉胜

近年来,重庆市九龙坡区以推进“五社联动”作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构建起以社区“两委”为龙头、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者为支撑、社区志愿者为辅助、社会慈善资源为补充的“五社联动”社区治理新机制。

以能力建设为基础,提高联动能力。“五社联动”是社会治理的力量动员机制,社区“两委”是龙头,各方能力是基础。一方面,提高社区“两委”能力。按照书记主任“一肩挑”和学历年龄“一升一降”要求,选优配强社区“两委”班子。建立社区工作者“三岗二十一级”职业体系,规范管理,健全激励机制。另一方面,提升联动各方的参与能力。建立区级社会组织综合服务中心和镇街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大力孵化培育社会组织;实施社工人才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创新社区社会组织备案方式,社区居民自组织由镇街备案、社区管理;成立区慈善与公益事业促进会,设立区慈善公益园,整合辖区慈善公益资源。

以社会工作三级服务体系为依托,健全联动机制。“五社联动”是社会治理的力量整合机制,要联在需求上、动在项目上、实在过程中。一是依托社区社工室,健全需求调查机制。通过社区社工室发动社区志愿者,采取入户走访、居民提案、定期协商等方式,梳理出辖区需求清单、问题清单及资源清单。二是依托镇街社工站,健全项目实施机制。镇街社工站将居民需求清单和治理问题清单策划为项目,申请区、镇街两级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和专业社工服务。三是依托区社工中心,健全过程管理机制。通过委托专业社会组织运营区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对全区“五社联动”基地建设、力量培育、资源链接、项目购买、政策扶持、绩效评价、资金使用等进行全周期管理。

以购买服务为抓手,发挥联动作用。一是民政牵头、各方参与,把购买服务统筹起来。联合区财政局印发《九龙坡区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实施办法》,在全市率先实现由民政部门统筹政府购买社工服务项目。2021年,统筹民政、部门、镇街、社会力量多方资金1111万元,购买项目88个,居全市第一。二是专业社工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把服务项目做起来。全区每一个购买服务项目都由专业社工具体执行,同时采取“社工+志愿者+爱心资助”的方式,链接更多社会资源参与项目实施。如九龙社工中心策划实施的社区治理“金点子”征集项目,动员辖区208家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向辖区居民征集到800余条建议,经过多轮协商论证,最终确定了“文明养犬”“文明晾晒”等10个“金点子”予以实施。石坪桥街道针对辖区困境儿童实施的“E爱空间·阳光相伴”项目,第一期上线筹款2.7万余元,街道支持2.1万余元,完成对辖区内11户困境儿童居住空间改造。三是全程督导、四方评估,把绩效考核硬起来。委托专业社会组织对服务项目进行全程督导,采取四方评估法评估项目实施绩效,形成优续劣汰的良好生态。

以“互联网+慈善”为主渠道,筹集联动资金。“五社联动”机制要常态运行、充满活力,活在经费、贵在保障。在每年“99公益日”策划项目上线募集资金,发动辖区社会单位和居民积极参与。在筹集资金过程中,通过区慈善会设立福彩善心亭、发动书画家义捐义卖书画作品等方式,创新资金筹集渠道;通过区慈善会支持镇街设立社区阳光基金、社区公益服务基金,作为购买服务的资金池,滚动实施购买服务项目。

 

浙江省海宁市:构建“建、管、评”全闭环培育发展体系

倪继红

2020年,海宁市在浙江省率先实现镇(街道)社工站建设运营全覆盖,2021年又创新提出“一季一赛、季度排名、人员备案、智慧监测、SPPE评价”等五项机制,对镇(街道)社工站人员、项目、成效等进行“全生命周期”培育和监管,开启社工站建设运营2.0版本。

拉高标杆“建”

海宁市以“高于省市标准、新于先发地区”的理念科学谋划建站工作,超前超额完成全省社工站建设民生实事项目。一是场地标准高。充分整合资源,将已有社会组织党群服务中心与社工站“二合一”统筹改造升级。二是团队配备优。要求每个社工站按照“64330”要求配备运营团队,即不少于6名全职社工,其中持证社工不少于4人,运营团队若为海宁市外则必须拥有3A及以上资质且有3人为本土新招培养对象,每名社工必须发展5名常态化志愿者,定期开展志愿者培训不少于30名。创新建立“四岗十一级”薪酬体系,按照“一岗一酬,岗酬相适”原则,保障社工基本报酬。三是职责定位准。社工站主要策划辖区内各村(社区)民生微项目、社会组织公益微创投和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分类梳理“需求清单”。以“1”个核心引领(党管社工人才),“2”个领域治理品牌(社区和社工),“3”个民政基础项目(聚焦困难家庭、困难老人、困境儿童)和“X”个特色自选项目,设置“123X”模式“项目清单”。 

提质增能“管”

海宁市率先提出社工站提质增能计划。一是专业督导增能。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依托专业机构开展“镇(街道)社工站提质增能计划”项目,链接华东理工大学社工系专家督导团队,提升社工理论和实务经验。二是专业比拼激能。精心策划“一季一赛”活动,四个季度专业比赛总成绩纳入市委市政府对镇(街道)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三是专业服务赋能。推动社工站服务下社区、进网格,为特殊困难群体和其他有需要的服务对象提供专业社工服务,转介链接救助服务,实现社工站团队服务能力与特殊困难群众探访关爱“双提升”。

定性定量“评”

以整体智治理念为引领,强化数字赋能,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动态监测、评估和管理社工站服务项目。一是人员诊断性评价。加强专职人员备案管理,所有项目社工在入职前均要填写公益服务承诺书,不得随意离职。社工站人员在项目立项后中途变动的一周内必须到民政局备案。二是项目全过程评价。开发智慧社工云平台监测系统,对全市域内的专业团队、社工和服务项目进行云检测,购买方和市民政局随时可以通过云平台查询项目的完成情况。此外,创新建立社会组织“三务”公开制度,每月15日定期公开项目执行、财务等情况。三是站点系统性评价。科学设定镇(街道)社工站建设运营SPPE评价办法,重点围绕规范建设、专业运营、项目策划、服务成效四个维度进行评估。在项目中期和末期,以电话、问卷、座谈会等形式,全面了解部门、服务对象对社工站项目实施过程、结果的满意度。对项目运行良好的,市民政局给予相应财政补助。

 

福建省宁化县:

依托“1458”模式实现“一片区一特色”

张秀华

福建省宁化县社工站着力打造“1458”模式,即“一步到位、四级网络、五大板块、八方资源”,提高了民政工作专业度和精准度,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高位推动,实现“一步到位”。在全省率先实现社工站全覆盖,做到“一步到位”。一是组织到位。成立以县长为组长的乡镇社工站项目实施领导小组,确保全县社工站资金、服务和监管到位。二是政策到位。出台《宁化县乡镇社会工作服务站购买服务项目实施方案》等6项政策。社工工资福利待遇参照事业单位人员标准,确保社工人才引进来、留得住。三是资金到位。社工站服务购买资金按不高于上一年全县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总额的5%列支;向上争取的购买社工服务经费由县财政予以50%配套补助。

高标配置,健全“四级网络”。构建社工总站、片区社工中心站、乡镇社工站、村居社工服务点“四级网络”,初步建立起社工服务和志愿服务15分钟服务圈。一是站点高标准。社工总站驻县民政局,负责督导、考评等。东西南北中5个片区社工中心站设在乡镇,重点打造区域特色亮点,做到“一片区一特色”。16个乡镇社工站、245个村居社工服务点,共同打造社工服务网络。二是人员高标准。共配备专职社工34名,均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其中本科学历6人,持证社工9人。总站和片区中心站负责人由具有两年以上服务经验、持有社工证的党员社工担任。

高效服务,聚焦“五大板块”。聚焦社会救助、为老服务、儿童关爱保护、社区治理、其他民政领域社会工作服务等“五大板块”,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一是服务项目化。细化项目清单,通过专业社工服务,精准帮扶民政对象,激发其内生动力。二是人才本土化。支持和培育本土社工服务机构3家,发展专业志愿者队伍15支、志愿者1200余人。三是管理规范化。制定《宁化县社工站建设与运营标准》,实行三级指标百分制考核,规范人员招聘、服务内容、社工行为等。

高质保障,整合“八方资源”。链接行政、高校、基金会、爱心企业等“八方资源”,以社工站为平台,促进社工事业可持续发展。一是链接行政资源。整合民政、司法、残联、医院和学校等,开展民生兜底、社区矫正等工作。二是链接高校。与福建师范大学、集美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等高校共建实习基地,设立“社工专家工作站”,合作开展行动研究和人才培养。三是链接基金会。与福建省恒申慈善基金会、厦门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等合作,开展困境儿童关爱保护、残疾人帮扶、反家暴等服务项目。四是链接爱心企业。通过捐款捐物、贡献智慧、发挥专业特长等方式,关爱特殊困难群体。

 

北京市通州区通运街道:

嵌入协同的街道—社区两级社工平台建设

张  杨

北京市通州区通运街道探索建立了两级专业社会工作体系平台,即在街道建立社会工作指导中心,在每个社区建立社工站。

街道社会指导中心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引进专业社会组织,派驻专业社工驻岗办公。该中心设置1个督导岗位、2个专业社会工作岗位,主要职责有健全“街道—社区”两级专业社会工作体系、开展社会工作专业督导、开展社区工作者专业能力提升与团队建设等。

在社区层面设置社区社工站,目前已实现社区全覆盖。每个社区社工站设1个专业社工岗位,社工站在社区党总支领导下、与社区居委会的工作嵌入式协同,坚持去行政化、活动化原则,保持专业业务上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职责有接受居民来访求助,回应居民需求,对社区内特殊群体展开走访,开展咨询个案、专业个案和小组活动;开展社区共理协商,组织居民议事厅、培育支持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形成社区共同治理模式,化解社区矛盾;通过贴近、融合、带动、示范的方式对社区工作者进行督导等。“两级平台”发挥强队伍、解难题的重要作用。

一是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两级平台将专业社会工作嵌入街道行政体制和社区治理格局,深度参与街道社区建设各项工作,与居民建立密切关系。社工站承接了独居老人、拾荒老人、特殊儿童、厌学辍学儿童、反家暴等诸多个案,使用持续访问辅导、协助个案对象扩展社区交往空间、鼓励个案对象参与社区实务等工作方法,促使一些重点人群逐渐走出自身心理和关系困境。同时,以小组工作方法为基础,开展了社区亲子共学班、家庭互助支持小组、老年团体等社区服务与组织工作,为社区特定群体提供专业服务与支持。

二是积极回应社区治理难题。以社会工作专业视角介入,通过协商共治、社区动员、组织培育等途径,围绕社区重难点问题,推进议事协商,调动居民充分参与、承担责任、彼此谅解。如水仙园社工站建立“社区议事厅—楼门议事会”两级社区议事平台,将楼门长、社区社会组织、物管会、辖区单位纳入协商机制,共同协商解决实际问题。

三是不断促进专业社区工作者队伍成长。加大社工培养支持力度,实施“阶梯培养”计划,引入参与式、情境式培训方法,提升培训有效性。开展社工团队建设,实施“优才计划”,发挥社区“驻站社工+优才对象”的团队作用,通过实务锻炼,培养理论与实践双强的社区“优才”。今年启动“每周一课”,安排全体社区工作者每周1小时线上课程学习社会工作知识。社区社工站在与社区工作者日常协同工作过程中,发挥督导作用,随时传递专业理念,通过个人陪伴和团队建设,帮助社区工作者疏解压力,提升专业能力。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兆麟街道社工站:

“社工+网格员”联动让专业服务更精准

孙 辉  朱立杰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兆麟街道社工站自成立以来,探索出“社工站和社区网格”联动模式,形成“联席会议、联合学习、联动服务”等保障机制,实现“信息联通、事件联商、问题联治、服务联抓”,促进社工和网格员在为民服务中职能互补、专业互补、经验互补,共同推进社区基层治理。

“上下”同步,明确联动方向。上到战略精心谋划。实行指导员工作制度,道里区民政局分管领导担任社工站总指导员,兆麟街道分管领导担任社工站专职指导员,黑龙江省希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人担任社工站专业指导员。按照省民政厅总体安排,厅业务处室分工包点,省社会工作协会统一派出督导专家对社工站建设进行专业督导和跟进。下到一线落地生根。兆麟街道共有4个网格长、35个网格员,每个网格员还有4个网格信息员(居民小组长),他们是社区基本情况的“百事通”,也是社工站服务的重要合作伙伴。社工和网格员联动,能够针对服务对象提供精细化服务。

“内外”兼修,畅通联动机制。强化协作,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兆麟街道社工站和兆麟街道所辖四个社区每月召开联席会议,社区网格长做到随叫随到、随时参与。社工站和社区网格发挥各自优势,列出工作时间表,推动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内化于心,建立联合学习机制。兆麟街道社工站针对社区工作人员和社工站工作人员开展“蒲公英学堂”——社区干部、网格员能力提升计划;开展“联网”幸福家——兆麟街道社工、网格员能力建设小组;结合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在社区网格员中开展动员与培训,提升社区网格员服务能力。外化于行,建立联合服务机制。兆麟街道社工站和社区网格联动,针对不同群体制订了不同的服务计划,如针对辖区走访和评估的重点人群开展“幸福来敲门——兆麟街道特殊家庭关爱计划”;针对辖区残障人士开展“阳光伴我行——残障家庭支持计划”;针对社区困境儿童开展“蒲公英社区支持计划”等。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粮道街道昙华林社区社工站:

“3个+”实现家门口的社会工作服务

梅晓东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粮道街道昙华林社区位于武昌古城北部,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该社区社工站在运营中坚持党建引领、以专业服务为主线、以服务社区为主业,构建一站服务、两工协同、多方联动、全心为民的体系,以“3个+”模式打造家门口的社会工作服务。

在社工站建设上,做好人员、资金、清单“3个+”。配齐配强人员。以社区内的15名持证社工为基础,搭建并完善社工站组织架构,为社工站发展提供人员保障。稳定资金来源。通过政府购买解决专职岗位、协调部分惠民资金,积极开拓公益慈善资金渠道、发动辖区单位及居民捐赠为补充的方式,为人员岗位、活动经费提供稳定支撑。明确各类清单。理清社区资源清单,包括单位资源、行业资源、院校资源、公益资源;制定制度机制清单,包括人员岗位管理、志愿者管理、“五社联动”机制等日常管理运行规范和机制;制定服务清单,包括面向辖区居民、商户及游客的法律服务、就业服务、文体服务、关爱服务等。

在社工站运营上,做好强点、连线、扩面“3个+”。在强点上,重点发挥专职社工、社区工作者等主体专业优势,把直接参与社区治理的若干个“点”做强做优;在连线上,通过区域化党建联盟把辖区内长江人艺、昙华林小学等30余家单位连接在一起,通过商户联盟把街区100余家商户连接在一起,通过“家门口的议事会”以及四级议事平台把十四中家属区、马道门小区等小区居民联系在一起;在扩面上,扩大社区治理参与面及社区服务覆盖面,促进协同治理的多元参与。

在社工站服务上,做好居民、商户、游客“3个+”。社区聚焦辖区内各类不同群体,紧扣“街区、景区、社区”融合式发展,打造家门口的社工站。社区社工站充分发挥“服务在社区、服务为社区”的作用,针对社区居民,在做好弱势群体的暖心关怀和贴心服务的同时,通过社区规划师计划营造“家门口的景观”,结合社区公共事务开好“家门口的议事会”,促进协商治理,让社工站成为“居民之家”;针对街区的商户,在协调社区及相关职能部门做好环境保洁等各项保障工作的同时,组织开展商户开放日、街头剧场、街区打卡定向赛等活动,进一步激发街区活力,为商户增人气、提业绩,让社区社工站成为“商户之家”;结合景区需要,在向游客提供问路指引等志愿服务的同时,发动社区志愿者开展“人人都讲昙华林”讲解员成长计划,积极向游客传播推广昙华林景区的红色文化、非遗文化、民俗文化、邻里文化,让社区社工站成为“游客之家”,不断推动形成景区宜游、街区宜业、社区宜居的昙华林共同体。

 

加强基层社会服务体系和能力建设的重要举措

关信平

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在新发展阶段具有新的、更高的发展目标,要求各级政府向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社会服务。城乡社会服务的重点在基层,在人民群众生活的社区中。为此,需要构建和不断完善基层社会服务体系,不断加强社会服务能力,提高服务质量。建立和加强乡镇(街道)社工站正是达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面对更高的要求和更加复杂、艰巨的社会服务任务,基层社会服务的体系和能力建设不仅要在外延上进一步扩大,更需要进一步提高内在专业化能力。因此,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经过十多年发展,我国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已初具规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已超过150万人。他们在基层一线向人民群众提供着各类服务,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及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在“十四五”时期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畅通和规范社会工作者参与社会治理途径,优化社会工作者与社会组织和志愿者之间的联动机制,使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在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社会服务需要和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此,我们必须要加快完善现代社会工作制度,通过加强和完善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推动基层社会服务体系和能力建设。

首先,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是构建社会工作服务体系的重要环节,在整个社会工作服务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要充分发挥村(社区)—街道(乡镇)—区(县)三级社会工作服务体系的中间基础性环节作用,做好上接政府各项公共服务、下向居民群众提供直接服务的工作。同时,要通过乡镇(街道)社工站的建设,积极建构社会支持网络、大力培育志愿服务组织,有效协调民办社会工作机构和组织指导村社社会工作服务。乡镇(街道)社工站应该首先认真做好社会救助、养老服务、儿童关爱、残疾人服务、社区治理等方面工作。在此基础上还应积极承接多部门的基层公共服务职能,通过乡镇(街道)社工站实现整合性的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基层工作体系。

其次,要通过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大力提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能力。目前社会工作服务面临的一个关键性议题是如何提升社会工作服务质量、发挥专业优势。要做到这一点,一要加强社会工作机构和人员的基础能力建设,而基础能力建设又要依赖组织体系和人员队伍的稳定发展。为此,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应该朝着综合性、专业化方向发展,在此过程中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培养和稳定专业人才队伍,建立专业服务标准,发挥专业优势。二要积极探索乡镇(街道)社工站适宜的体制和运行机制,推动其长期稳定发展并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再次,乡镇(街道)社工站应该在推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乡镇(街道)社工站的建设和发展本身就会带动大量社会工作专业岗位。更重要的是,应该在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的基础上,通过社工站高质量建设促使专业社会工作逐步成为岗位稳定、专业技术特征和优势突出、并具有合理收入和较好晋升途径的职业,从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这一领域,推动专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稳步扩大和质量提升,对基层社会服务体系和能力建设作出更大贡献。(作者系南开大学社会建设与管理研究院教授)

文章来源:http://trade.swchina.org/trends/2021/1102/4005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