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聚焦行业要闻 山东省潍坊市:街道建起社工站 社区有了社工室
山东省潍坊市:街道建起社工站 社区有了社工室
本报记者 张晶晶
“智享银龄”?课程教会老人使用智能手机,防诈骗培训班提高老人防范意识,为妇女与儿童、残疾人、青少年等群体提供的特色项目和个案服务受到欢迎……
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大虞街道实现街道有社工站、社区有社工室以来,大力推广“助人自助”社会工作服务理念,积极服务社区居民生活,在社区社会治理方面做出了自己的特色。
变“求助”为“援助”
潍坊市奎文区大虞街道孙家社区居民孙永(化名)的孩子突发疾病,高昂的治疗费用让孙永借遍亲朋好友,仍不够治疗。正当一家人一筹莫展之时,大虞街道社工站的工作人员主动登门,除帮助孙永一家申请临时救助、医疗救助外,还帮助其对接慈善资源,化解困境。
街道办主任王大伟告诉记者,大虞街道社工站成立之前,一般都是服务对象自己到社区求助,或者通过社区工作者走访发现、居民发现提报等渠道发现受助对象。救助工作往往会出现困难群众碍于情面或其他原因不申报救助、困难家庭的实际需求与常规救助项目不匹配情况。除此之外,由于社区各群体之间的需求存在个别化、多样化的特点,之前缺少社工专业有效的调查分析,社区服务活动、服务项目从设计到执行往往范式化、居民参与度低,造成服务对象发现不及时、需求分析不精准、服务工作不到位等问题。
“社工站建立后,社会工作者通过社区走访、入户访谈、问卷调查、参与观察等社会工作方法,与居民建立信任关系,根据潜在服务对象和潜在服务需求,分析普遍性问题和个别化案例,规划实施大量特色服务项目和个案服务案例,变‘被动’为‘主动’,变‘求助’为‘援助’。王大伟说。
孙家社区残疾人家庭温暖过冬服务案例、东庄社区单亲家庭儿童帮扶项目、大虞社区“夕阳红、乐不停”活动、北虞社区“友你友我”儿童支持小组、东园社区“党是阳光我是苗?我与党旗同框”少年儿童感恩教育活动、虞中社区“小小烘焙师、快乐助成长”亲子项目、福寿街社区用社会工作方法助力社区疫情防控……社工站(室)开展的社区服务活动、服务项目精准贴近居民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深受居民欢迎。
变“救济”为“救助”
今年春节,大虞街道社工站工作人员在孙家社区居民郭某家入户寻访时,发现其屋内阵阵寒意,询问后得知,郭某家里没有封闭阳台,门窗也是单层玻璃且年久失修。郭某与女儿二人一起生活,女儿二级智力残疾,不具备自理能力,妻子在女儿年幼时离家,生活很是困难,父女均为低保救助对象。
大虞街道社工站站长纪立英说,以往对郭某家庭的救助,多限于资金和物资,对生活环境和心理问题关注较少。这次发现郭某家的情况后,社工站立即制定个案帮扶方案,运用社区爱心基金为其家庭安装了阳台门窗,并定期开展家访和志愿服务,从心理上给予郭某父女关爱和支持。
看到家里装好的阳台门窗,郭某感激地给社工站的工作人员深深地鞠了一躬。
针对以往救助对困境个人和家庭的个性化、常态化帮扶以及社区康复、社区就业与心理支持等服务做得不多、不到位的情况,社工站链接各方资源,提供专业服务。
针对辖区内残疾人康复和就业需求,大虞街道社工站联合区残联、公益组织,借助社工站服务平台,建立全区首家“如康家园”残疾人之家,先后为10余名社区残疾人开展社区康复服务和辅助性就业培训服务。针对自闭症儿童社会融入能力培养,大虞街道社工站与区社会工作协会联合开办“自闭症儿童星光快乐训练营”项目,利用每周六下午的时间,聘请专业教师进行声乐和非洲鼓训练,为30多个自闭症儿童及家庭带来福音。
潍坊市民政局副局长张慕昌说,从“救济”到“救助”的转变,体现了社会工作者不可替代的专业价值。他们帮助困难群体重塑信心,救助工作因此更有力度、更有温度。
变“想助”为“会助”
信访维稳是社区治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大虞街道社工站指导社会工作者运用接纳、同理、共情、尊重、倾听等社会工作理论,实现了与信访人从对峙到平缓、再到建立信任关系的转变,化解了多起信访案件。
孙家社区社会工作师李敏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处理信访维稳工作,受益匪浅。她说,“街道社工站每月集中督导,帮我解决了在实务中遇到的很多问题,社会工作方法、理念大大提升了自己社区服务工作的技巧。”
为了提升一线社会工作者的服务能力,大虞街道社工站将民政系统会议精神、政策规定,各地经验做法、案例分享,相关标准流程与管理制度等编辑成册,并发放到各社区社会工作室,让一线社会工作者能够随时学习。
王大伟介绍,大虞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将街道社工站(室)建设纳入推进社会治理提升和“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党工委书记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管,社工机构抓落实,社工人才唱大戏。在街道社工站建设方面,大虞街道委托具有多年实战经验的专业社工机构——潍坊市奎文区美好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承接运营。美好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派驻的3名驻站社会工作者多年从事一线养老服务、儿童服务和残疾人服务,还聘请全国社会工作领军人才和齐鲁和谐使者做专业督导;在社区社会工作室建设方面,由社区“两委”成员或社区工作者兼任负责人,并硬性要求持有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职业化、专业化、本土化”是街道社工站和社区社会工作室的基本要求。
今年5月,在街道某小区征收拆迁工作中,社区社会工作者充分运用任务中心模式、地区发展模式、心理社会模式和个案工作方法,因人而异、因户施助,不到10天时间就顺利完成了111户征收拆迁任务。
“社会工作的理念、方法和技巧,深深地融入到社会工作者日常社区服务之中。社会工作者也实现了从应对社区问题时的‘想干’到‘善干’、面对服务对象时的‘想助’到‘会助’的转变。”奎文区社会工作协会会长、大虞街道社工站督导张光辉说。
变“自助”为“互助”
培育“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意识和“以邻为伴、与邻为善、互帮互助”的社区文化,是社工站(室)服务的重要内容。
张光辉说,大虞街道社工站建立以来,充分发挥基层社区的平台作用,坚持党建统领、专业支撑、资源整合、跨界合作,帮助和指导社区社会工作者挖掘本社区公益资源和居民骨干力量,链接外部资源,培育和引进各类社区社会组织,尤其是社区公益组织、志愿服务组织,针对各社区特点与服务需求,以“社工+义工”的方式开展社区社会工作服务。比如,大虞街道与同心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社工站共同指导各社区建立社区社会组织,尤其是社区志愿服务组织,使其成为社工站服务社区居民的有力助手。今年以来,大虞街道社工站和各社区共培育社区志愿服务组织9个,引入各类社会组织6个,新增志愿者人数700余人。这些社区社会组织和志愿服务力量配合街道社工站和各社区开展了大量的社区治理与为民服务项目。
据了解,社工站开展民政领域特殊困难群体调查摸底、社区居家老年人服务、困难家庭与残疾人家庭帮扶、自闭症儿童能力训练等服务,帮助服务对象建立社区支持网络;开展社工站(室)建设规范化研究、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疫苗接种、社区环境整治等,助力街道和社区治理能力提升。
张慕昌说,社区社会组织、社工、志愿服务力量的介入,弥补了街道、社区治理短板、充实了社区服务力量、解决了社区服务需求、培育了社区慈善文化。在开展志愿服务的同时,社会工作者帮助服务对象改善外部环境、开展认知修正、寻找优势视角、辅以增能技巧,助力服务对象恢复社会功能、提高工作与生活能力,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米”,也推动了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落地生根。
责任编辑:孙彩丹
文章来源:http://news.swchina.org/industrynews/2021/1025/3999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