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实务探索实务视界 新环境下社工开展农村残疾人初期服务的探索

新环境下社工开展农村残疾人初期服务的探索

农村残疾人是一个规模庞大的社会弱势群体,残疾人服务对象的需求和问题多样且复杂,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在残疾人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介入能够提升农村残疾人服务的质量和效果。通过专业社会工作介入农村残疾人服务,可为农村残疾人提供更为契合其需求、问题的专业帮扶。

在新环境下如何开展农村残疾人服务,才能够保证服务的质量和效果,针对这个问题,笔者结合当前社工站的实际服务情况,进行了几点经验总结:

1.掌握基本信息,倡导福利政策

(1)社工在开展农村残疾人服务初期,借助街道或社区力量,掌握残疾人基本信息,从而清晰把握各类别、各等级残疾人各方面的特质和需要。

如果在初期走访时,没有提前和街道、社区做好相关了解工作,导致信息不匹配,就会出现社工“白跑一趟”“空手而归”等现象;另外,如果对残疾特质了解不充分,容易出现在交流过程中的在尴尬现象,影响与服务对象建立关系。

(2)社工要非常熟悉并能够准确落实残疾人的相关福利政策

走访初期,在与服务对象交流中,社工不熟悉残疾人相关福利政策,就会导致信息不对等,这可能就会出现“攀比”现象,进而就会导致福利政策落实不到位,残疾人没有得到完整有效的福利政策扶持。

2.运用访谈技巧,了解残疾人真正需求

(1)建立信任关系,去标签化

农村社会工作服务中,在与服务对象进行访谈时,需要掌握当地方言,打破沟通壁垒,建立信任关系。在社工开展残疾人服务初期应该多与村民接触,熟悉当地方言,学会基本用语,拉近与村民的关系,进一步建立与服务对象的信任关系,有助于方便社会工作活动的开展,提升活动的参与度和成效。

与残疾人接触时要注意平等与尊重,尽量保持对等的关系。不要将残疾人看作是失能者,给他们贴上失能标签。根据实际情况展开援助,提升残疾人的自我效能感,增强残疾人融入社会的信心。

(2)做好问题应对措施,保证服务契合需求

社工开展农村残疾人工作要做好问题预估。比如访谈过程中出现服务对象不配合,或是访谈提纲与服务对象实际情况不相符等问题。这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适当调整,借助村居工作人员的力量,最大化了解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及需求。社工要做好被“拒之门外”的心理准备,在入户访谈开始前,要整理好开头话术,清晰表达身份,语气亲切有感染力;另外社工在进行访谈中,要根据服务对象口头表述、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反应,对访谈问题、方式及语气做出相应调整。

笔者在进行入户访谈时,服务对象Z某对于家庭成员等问题表现出眼神闪躲、表达模糊,所以笔者及时调整谈话技巧,舒缓服务对象的不适感。

社工开展农村残疾人服务要从残疾人真正需求出发,要贴近服务对象生活,了解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笔者在入户访谈时,了解到部分残疾人还是愿意参与公共活动或者进行再就业,但是苦于没有平台,社工应协助服务对象搭建参与平台,真正解决问题,满足需求。

3.链接社区内外资源,建立残疾人社会支持网络

建立并充分运用残疾人社会支持网络是保证残疾人服务能够顺利开展的关键点。社工要链接社区内外资源,在增强残疾人就业服务的支持能力,推动就业服务提供主体多元化的发展,加大残疾人的亲友支持力度,注重就业服务水平专业化的提升等方面建立残疾人专属社会支持网络。

笔者在与服务对象交谈时,了解到服务对象有就业的意愿,作为社工应该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优势,积极链接资源,满足服务对象需求。例如以社区为依托进行就业培训,为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社会工作者可以链接就近就业招聘公司收集整理适合残疾人的就业信息在社区进行发布等。

提升社工自身专业能力和精神要求,保证社会工作服务质量

社工自身能力影响服务开展质量。 开展农村残疾人服务时,社会工作者需要加强自身专业学习的意识。

一是加强继续教育。在具体服务中反思欠缺的地方,进而针对性的学习、深化。社会工作者可根据自身的职业规划,针对性的选择再学习,以提升其专业能力。

二是要有扎根基层,做事务实的精神。开展农村残疾人服务要长期扎根残疾人领域,这样才能保证服务摸得透、做得深,服务质量才能更加有保证。

农村残疾人是一个规模庞大的社会弱势群体,残疾人服务对象的需求和问题多样且复杂,需要更多社会工作者投入其中,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优势,满足农村残疾人需求,提高农村残疾人生活质量,保障农村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专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文明。

作者:济南山泉社会工作服务社 朱亚青

文章来源:http://practice.swchina.org/sight/2021/1011/3993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