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理论前沿业内交流 社工如何做好新型农村社区老年群体服务

社工如何做好新型农村社区老年群体服务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济南市槐荫区吴家堡街道从2014年到2017年,先后有16个村被列入规划范围,按照城镇化发展的需要,回迁后村民集中上楼,形成多个新型农村社区。在此背景之下,社群服务、社群融入等方面遇到各种各样难题,尤其是数量占比较高的老年群体的服务面临很多新问题亟待解决,吴家堡街道社工站以本站所驻新型农村社区为例,分享所遇问题及经验做法。

一、新型农村社区老年群体居住状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赋闲成为主要生活状态

回迁后,村民不需在田地劳作,老年人更是赋闲在家,由于农村老年人文化水平基本不高,棋牌成为本地农村比较普遍的一项娱乐活动。在社区每天都会有大批老人在阴凉处下棋打牌,不会棋牌的老年人就在自家看电视,听收音机。初到新环境,又加社区楼宇众多,有些老人怕找不到回家的路,于是选择“足不出户”。

2、难以适应新的社会化要求

回迁后,村民面临新的社会化要求,被要求掌握趋向于城市社区的基本生活知识、社会规范、行为准则等,这些要求对农村新型社区的老年群体而言,是人生的一大跨越。社区老年人从年轻时积累起来的习惯和观念,与新型动迁社区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导致一些偏差行为,如在社区内乱搭建、踩踏绿化、楼道堆放等现象常有发生。

3、社会参与度低、自治意识弱

社会参与是“积极老龄化”必不可少的途径。村落变社区,村落混居,其群体结构发生变化,人际交往结构也产生了变化,以往的村落相对封闭,大家相互熟识、关系紧密,封闭的环境和相互熟识的邻里为老人带来一种安全感和舒适感。在搬迁后,原有的邻居和朋友住在不同的楼层,打破原有的关系。

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形式和要求也与以往有较大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参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活动不局限于农村经济发展活动;参与社会文化活动不再聊些家长里短;参与不同群体间的人际交往而不是只与原有的自然村相邻之间交往。

以上原因导致新型农村社区的社会参与度,不利于社区居民自治意识的养成,缺乏一定的主人翁意识。

二、服务经验分享

(一)建立关系技巧,积极开展服务

老年人最大的一个认知特点是:往事历历在目,近景一片模糊。对待以往的事情历历在目,眼前的事情记不住。社工可以利用这一特点选择工作方法。社工在与老人沟通时应本着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原则,并注意一下几点:

同感——设身处地从服务对象的角度去看和感受事物,并正确地传达自己理解感受,使其觉得被了解和接受。

真挚——用坦诚的态度与对方交往,使他们感受到一种真挚的关心。 

接纳——服务对象大多缺乏安全感,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怀和接纳。 

尊重——给予明显尊重、支持,增强其自爱和自尊心,提升其自我形象。

个别化、独特性——每一服务对象都应视为独立的个体,有不同特质与需要,因人而异选择服务方法才是有意义地建立良好关系。 

(二)发现需求,回应需求,促进其参与社区

健康养老需求:回迁老年人注意力转变,闲暇时间增多,对养生保健知识的兴趣增加;精神层面需求:主要是指村民之间的互动、邻里关系、村民的文娱活动、民主意识等方面的需求增高。

拆迁村民多多少少都会得到一部分安置补偿,在“衣食不愁”的情况下,新型农村社区的老年人需求主要集中在精神文化和健康养老方面。社工站应积极回应社区老年人需求,开展相应活动,鼓励社区老人参与,以点带面,辐射全社区。

(三)调动和集中社区资源

社区一般具有五大资源: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文化资源、组织资源。社工作为一名资源的链接者,要主动进入社区挖掘资源,对资源清单进行梳理,结合老年群体的需求,做到“资源回应需求、社工一个媒介、搭建一个平台”来将资源与需求衔接起来。

(四)从优势视角看待老人,使其自助互助

"优势视角"是一种关注人的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的视角。社工从项目活动中发掘了一批老年志愿者,通过优势视角理论,充分赋权增能,激发他们的潜能,提升老年志愿者的能力,将志愿服务精神传递给其他人,从而完善社区志愿服务网,提高大家伙的社区自治和主人翁意识。

比如,社工挖掘喜欢健康养生的老年人成为健康志愿讲解员,定期为其他老人讲解养生保健知识,不仅促进了老年同辈群体之间的交流,同时也实现了老有所为。

培养活力老人帮扶困难老人,搭建社区互助支持网络。不仅解决了社区特殊老人的社区融入问题,同时老年志愿者提升了自信,发挥了余热,服务了社区。

作者:济南市槐荫积成社区社会服务中心驻吴家堡街道社工站 耿晓苗

文章来源:http://theory.swchina.org/exchange/2021/0906/3974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