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务探索行业社工社区 专业社工:让老城区的“软环境”散发出新魅力
专业社工:让老城区的“软环境”散发出新魅力
位于市中心的崇安区,拥有一顶鲜为人知的桂冠:全省专业社工和社会组织最密集的区域之一。据统计,到2013年底,该区共有379名持证专业社工和430多家各类社会组织,按人口比例计算,密度在江苏省名列前茅。
如此高度集聚的社工和社会组织,给老城区、特别是老新村百姓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崇安区民政局局长徐向林说,品质社区,不在于外在“高端大气上档次”,而在于内涵有品位有人情味。老城区虽然硬件设施不如一些新建区域,但生活品质却不落人后。在很多一度“空心化”的老新村,近年来甚至出现了“老无锡”回流现象。而正是大量专业社工和社会组织卓有成效的工作,让老城区的“软环境”散发出独特魅力。
百岁老人的“下午茶”微项目解决百姓大问题
家住上马墩街道靖海新村的刘素贞老人今年106岁,每天下午,一群“老伙伴”会准时登门,大家在一起打打牌、聊聊天,欢声笑语常常透过窗户传出很远,让左邻右舍羡慕不已。由专业社工顾蕙等人“研发”的互助养老项目——“老伙伴客厅”,从老年人的情感和心理特点出发,以志愿者提供自家的客厅为依托,设计一个“类家庭”的空间场景和组织结构,来满足他们的多元需求。上马墩街道相关负责人说:“每个‘客厅’政府只要补贴两三千元,占用的社会资源也极少,是名副其实的‘微项目’,但它能有效解决10多位老人的精神慰藉难题,作用又不可谓不大。”
“老伙伴客厅”的灵魂是专业社工,从遴选“厅长”,到招募居住相近、相互熟悉,有共同兴趣爱好的老年人组成一个“客厅”,再到培育“老伙伴”们的感情,策划各类活动,甚至调解老人之间的矛盾纠纷,社工们都要运用专业技能亲力亲为。顾蕙说,目前上马墩街道内共有22个不同特色的“老伙伴客厅”——张有兴家“客厅”里翰墨飘香,朱小羊家则是“健身客厅”,此外还有“戏曲厅”、“编织厅”、“花鸟厅”等。白天老人们集中到“厅长”家聚会活动,晚上回自家享受天伦之乐。崇安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种运用“自助+互助+他助”模式的“精神养老”服务,已扩展到全区6个街道、39个社区,“老伙伴客厅”建起了115家“连锁店”,超过2000名“老伙伴”结伴养老,其乐融融。
在崇安区,由专业社工开发的这类“微项目”越来越多。近年来该区持续推进的“七彩工程”,重点为艾滋病患者、贫困无助者、外来流动人员、闲散青少年、社区矫正对象、精神残障者、婚姻危机人群和孤寡独居老人等特定人群提供专业社工帮扶,共有150余名专业社工以及一批心理咨询师、健康指导师、精神卫生师、法律工作者参与其中,他们为这些有特殊需要的群体量身订制了百余个服务项目,采用个案、小组、社区三类专业方法开展专业化、精细化服务,近11000人从中直接受惠。
打工妹有了“娘家”微平台成了社工大舞台
从江西来无锡打工的黎红艳,几年前不幸身患癌症,当时儿子正在读书,丈夫每月2000多元的收入,让这个贫困家庭根本无法面对如此打击。正在她绝望之际,广瑞路街道的“新市民妇女联谊会”伸来了援助之手:不仅经济上给予她一定资助,还帮她争取到了市妇联和街道相关部门的扶持资金,创办了一个编织社。如今,心灵手巧的黎红艳把编织社经营得有声有色,不仅自己的产品畅销市场,还带动10多个下岗位失业妇女走上了自强之路。曾经愁眉不展的黎红艳,脸上渐渐有了笑容。
成立于2012年3月8日的广瑞路街道新市民妇女联谊会,虽然只有7名负责人,却已成为辖区内5000余名外来务工女性的“娘家”。联谊会负责人张世萍曾是一名“打工妹”,如今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她打造的这个微平台,为公益服务提供了一个大舞台:帮助新市民妇女开展法律维权、就业技能培训、宣传教育、文化交流等。街道负责人说,新市民妇女是一个特殊困难群体,她们人生地疏,交往圈子狭窄,却承受着照顾家庭、赡养老人、教育小孩等生活重压,常常处于无助的地位。面对如此庞大的人群,仅靠政府相关部门有限的人力,无法提供个性化的贴心服务。而“新市民妇女联谊会”这样的社会组织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白,成为一个承上启下的服务平台。联谊会会长张世萍介绍,目前他们成立了健康咨询、就业创业、青少年教育等5支志愿服务队,有50多名专业社工和社区志愿者参与。
蓬勃发展的社会组织,为专业社工施展才华、向社区居民推出创意服务提供了广阔舞台。近年来,崇安区先后建立了家庭舒心驿站、红霞老年人之家、阳光邻里协会等,引进培育了普济公益社会组织发展中心、源沐心理辅导中心、喜洋洋配送中心等社会组织和机构参与社会服务。据统计,目前崇安区直接服务于社会工作领域的社会组织和机构已达45家。全区已建成区社工服务中心、街道社工服务站、社区社工服务室的三级网络平台,实现专业社工服务全覆盖。引用始于社工“睦邻运动”概念,打造了7个集公共服务、商贸金融、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睦邻中心,引入社工人才和社工机构,以步行十分钟为辐射半径,以生活保障、医疗保健、文化娱乐、学习教育、治安安全为服务内容,构建“便民、健民、乐民、育民、安民”的“10分钟服务圈”。
政府采购百余项目 微资助促进公益组织大繁荣
2011年4月注册成立时仅有7家“客厅”,规模和实力都毫不起眼的崇安区老伙伴客厅社工服务社,如今已是一个拥有10余名专业社工,运营着全街道22家“老伙伴客厅”,初具规模的社会组织。通过崇安区的“社工沙龙”,该服务社还将“老伙伴客厅”的运营理念传播到全区,影响力不断扩大。服务社负责人顾蕙说,“老伙伴客厅”项目曾连续3年被评为崇安区公共服务的“金牌项目”,得到政府持续的资金支持。作为一个白手起家的公益组织,政府通过采购公共服务提供的支持,在其发展壮大过程中功不可没。
从2011年起,崇安区在提供社会公共产品服务时,首先将服务事项分解细化,明确内容、目标、任务和要求,面向社会公开征集,由社会工作机构以项目方式进行申报,并请专家团对征集项目进行论证选择。实施主体确定后,区政府通过区社工协会,以授权委托、直接资助、订单转接和差额补贴等方式将服务项目交付给社会组织和社工实施,并由专家团对实施情况进行评估、督导和验收,确保服务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区政府先后投入500多万元,2011年购买了21个服务项目,2012年购买了50个服务项目,2013年购买了60个服务项目,其中江海“七彩家园”、老伙伴客厅、单亲家庭服务等项目社会反响最为强烈,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这些公共服务项目在为各类群体提供专业化个性服务59497多人次的同时,也壮大了一批社会组织。区民政局局长徐向林介绍,近年来从政府购买服务中受益的社会组织有近百个,其中10余个得到发展壮大,成为具有自我“造血”能力的公益“大企业”。
与此同时,崇安区还成立了普济公益社会组织发展中心,专门负责孵化社会组织。去年,该中心申报并通过了2个市公益创投项目,4个崇安区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其孵化出的好家长公益联盟和大爱公益等组织也都申报并通过了市创投项目。普济公益社会组织发展中心负责人洪建介绍,他们在孵化过程中提供的服务包括帮助新生的公益组织进行公益项目和活动的策划、指导、宣传、相关资源的对接与协调、网络平台建设等。2013年,经过普济“接生”的公益组织达10家。
责任编辑:韩建军
文章来源:http://practice.swchina.org/socialwork/community/2014/0108/394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