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工之家社工博览 追随总书记的初心,助推乡村振兴建设
追随总书记的初心,助推乡村振兴建设
福建宁德、三明地区曾是福建典型的贫困地区之一,它既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又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区域。在当前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贫困地区如何加快推进实施乡村振兴备受瞩目。2021年7月10日--16日,福建省社会工作联合会携手北京工商大学国际经管学院15名在校生暑期社会研学队队重温宁德脱贫致富之路,开展为期一周“追随总书记的初心,助力乡村振兴”主题的研学调研活动,深入到宁德、三明地区扶贫示范村学习脱贫致富的宝贵经验。走访了宁德、三明地区共计12个典型红色特色村落,看宁德、三明地区的蜕变,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地区任职的温情故事,切身感受到了“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乡村振兴理念。
走访宁德第一站,“福马蛊布”--洪江村
常言道:“青岛的苹果莱阳的梨,祟安的山水霞浦的姨”。说霞浦女子漂亮,在福建早耳熟能详,而洪江村更是“结出”美女的精华地。更是被当地居民戏称为“洪江女子不用挑”,在研学过程走访中感受道本地女性的清新脱俗。研学队通过走访了了解到,洪江村得益于2019年的“美丽乡村”建设,村庄从原先默默无闻的贫穷小渔村摇身一变成了霞浦地区脱贫致富的的示范村,村民靠着养殖海带、海蛎等海鲜产品,过上了小康生活。研学队也感受当地“福马蛊布”的文化符号,体验渔业休闲的赶海文化,受益匪浅。
走访宁德第二站,“中国扶贫第一村”--赤溪村
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在党的扶贫政策支持下,宁德赤溪畲族村干部群众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滴水穿石、久久为功,把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建成了小康村。研学队参观了村子里的特色书店,其中新颖的文化产品和精巧的设计结构让人眼前一亮。大家一边体验,一边询问店老板,了解这里品牌化的妇女创业模式和独特的文化创意。沿着繁华的长安街,当地的商户还跟我们介绍到当地农民主要从事采茶和种茶,一个月就能达到5k-8k,当地居民的收入也得以提升。同时,该村还是校企合作的村落,在走访过程中就相识了来自于闽江学院的同学在洽谈校村合作,表示通过非遗手工制作,鹅软石体验课程(系福建省民政厅社会工作试点项目培育乡村妇女脱贫致富和妇女增能案例),指环银体验等服务吸引研学队。走访当地经营白茶商户,赤溪村年生产白茶1000斤,陆续加入“柚子,枇杷”等生态作物的发展。赤溪村响应国家政策,沐浴国家政策的光辉,结合当地特色进行发展,真正做到了“一村一品”,把一曲创新增收、团结共进的时代之歌唱得四海闻名。
走访宁德第三站,“国家级最美渔村”--溪邳村
福安溪尾镇溪邳村乡村的华丽“蝶变”从昔日的贫困渔村到“全国文明村镇”“国家级最美渔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的华丽转身,是扶贫开发“宁德模式”的一个缩影,走出了一条具有闽东滨海渔村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带着鱼民上岸。研学队参观了记录脱贫过程的展览馆和摄影基地的村史馆,影像资料向大家展示了到2013年,村内137户渔民是如何彻底告别“以船为家,终日漂泊”的生活。在习总书记“我们不仅要使他们搬上来,住下来,还要让他们富起来,真正安居乐业过上好日子”的指导下完成乡村振兴的过程。渔民上岸了,接下来如何让渔民稳得住、富起来,溪邳村交出了自己的答卷。“科技兴渔”是这里的一大特色,创新研发出了“瓶养章鱼”技术。从“破船破网”到安居乐业,溪邳村完成了她的华丽“蝶变”。溪邳村是扶贫开发“宁德模式”的一个缩影,走出了一条具有闽东滨海渔村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走访宁德第四站,薛令之的故乡--廉村
让每一个来到闽东的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村庄村口宣传栏上的标语。通过走访了解到,廉村是唐代“开闽第一进士”薛令之的故乡, 薛令之是唐太宗的师傅。村名为唐肃宗敕封,是一个以“廉政文化”为核心,具有明清建筑风貌、古代商埠特色、传统古堡防御和完整宗族聚居体系的山水田园传统村落,曾出过33名进士。当地保存着完整的建筑,有明清时期的廉村城墙、陈氏宗祠、薛令之故居等。研学队还了解到廉村现居住400多户人家, 2600人,一直以薛令之为精神为支撑,近年来,村居坚信习总书记的嘱托,大力弘扬乡村振兴,发展村庄旅游生态,摆脱贫困状态,致力奔向小康生活。
走访宁德第五站,“最美葡萄之乡”--溪塔
新时代文明实践在溪塔,研学队跟随着“新时代,新思想”的步伐踏上了最美葡萄之乡--溪塔。研学队走访了葡萄园,与当地葡萄园的村民深切沟通,了解到这几年得益于国家的好政策,实现了脱贫攻坚,也有了村庄种植的特色。溪塔是福安蓝姓畲民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是畲族人民发挥聪明才智,发展特色产业,实现致富脱贫的重要体现。
走访宁德第六站,闽东革命纪念馆
在刚走进馆藏的时候,就感受到了威严的气息。恰巧碰到馆长,热情给我们讲解,讲述了闽东革命的历史事实及意义。追随总书记的足迹,研学队来到闽东革命纪念馆。1984年闽东革命纪念馆在叶飞、范式人、曾志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倡议下正式创建,1989年7月正式对外开放,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莅临开馆典礼。 研学队成员仿佛回到了那段动人心魄的岁月,同历史展开一场生动的对话。恰如雷馆长所言“没有亲临现场,总是存在玻璃感”,大家从革命人物到感人细节,自始至终都沉浸于当年闽东斗争情景的厚重历史氛围之中。在讲到“党和人民鱼水情深”的故事里,雷馆长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在《摆脱贫困》一书中写到的:“畲族群众有坚定的革命性。在革命时期,闽东畲族的同志没有一个叛徒,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同学们深刻感受到红色丰碑中的山海情深。
走访宁德第七站,闽东苏区--柏柱洋
柏柱洋被誉为“闽东延安”,1840年至1949年,闽东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受了血与火的洗礼,创建党在南方最后一块革命根据地、全国八大根据地之一——闽东苏区。土地革命时期,以柏洋村为中心,中央政府建立起了闽东革命根据地,为闽东人民革命“红旗不倒”奠定了坚实基础。柏柱洋老区红色之旅的重要窗口,是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真实地记录了革命志士为谋取人民幸福抛头颅、洒热血的丰功伟绩,展现了志士仁人、革命先烈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研学队成员们对当地村民进行走访调研,令大家印象最深的是一位94岁高龄的老兵为同学们讲述三代人参与革命的故事。为了支持革命斗争,老人一家几乎捐出了全部的存粮,当革命斗争取得胜利之时,老人一家留下了喜悦的泪水。从“田是别人的,主人没一斗”的旧社会剥削,到如今“家家有田地,户户奔小康”的祥和景象。少不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少不了党和人民的鱼水情深。苏区精神激励着人们艰苦奋斗、勇往直前,也告诫我们要始终心系老区人民,让红色血液流淌在每个人心中。如今的柏洋村,以“四季有花、四季有果、四季有景”的“大公园”为目标,在传承红色记忆的同时,以精品农业为主导,带动地区人民迈进小康。
走访宁德第七站,“五无乡”--下党村
下党乡曾是闽东特困乡,是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照明电、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的“五无乡”,建乡时村民年人均收入不足200元。“车岭车上天,九岭爬九年”。下党村位于闽东宁德的大山深处,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全乡没有一条公路,交通闭塞、行路艰难。习近平同志主政福建期间,曾三进下党,对扶贫工作进行充分的调研,而如今的下党已从昔日闭塞落后的“五无乡”嬗变为商铺云集、游人如织的“中国乡村旅游示范村”。研学队参观下党乡、鸾峰桥、茶园。研学队成员走了一段习总书记当年徒步跋涉10多公里深入党的“学习路”,观看了“三进下党”调研的图片展,重温了习总书记贴近群众、深入基层、现场办公这段“异常艰苦、异常难忘”的历史。团队成员们表示,深受启发、深受教育,真切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联系群众的为民情怀,感受到总书记深入基层,体察民情、服务群众、战斗在脱贫攻坚一线的榜样力量;也对“弱鸟先飞”的进取意识和“滴水穿石”的韧性有了更深刻的领悟。研学队走进下党村每条小巷,与村支部书记、当地村民、商户、游客展开深入交流,调研下党的脱贫致富之路。30年,“滴水穿石”的精神彻底改变了这里。接下来,“滴水穿石”的精神将在他们振兴乡村的路上一以贯之。
走访宁德第八站,“摆脱贫困”—主题展览馆
“摆脱贫困”是习近平总书记写在闽东大地的四个大字,承载着闽东儿女的美好夙愿,宁德人民“卧薪尝胆,矢志如初,再接再厉,奋斗不息”,写就了逐梦山海的宁德故事。研学队来到宁德市“摆脱贫困”主题展览馆,参观三十年来宁德人民发扬“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摆脱贫困的奋斗历史。展览馆分为“越过温饱线”、“蓝图绘到底”、“打赢攻坚战”三大展览板块,通过图文展版、实物展陈、模型展示、场景还原等多种形式,综合运用声光电技术,以时间为轴,介绍了1988年至今宁德的“摆脱贫困之路”历程,展现闽东人民发扬“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的精神,扎实推动精准扶贫摆脱贫困奔小康的生动实践。
走访宁德第九站,“人才振兴”--贵村
截止到2020年底,全村已经完成全面脱贫。2020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55.8万元。先后被评为国家级森林乡村、国家级传统村落、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省级文明村、省级生态村、市级乡村文化振兴示范村、区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现村庄发展生态旅游,被评为摄影基地,同时位于霍童溪支流旁,村民主要从事农业,枇杷养殖,茶叶及、水稻种植,,少部分人从事河溪螺捡摘。经村书记介绍到,一村一评的过程中,贵村申办了“人才振兴”,主要打造5个人才库建设。以“人才振兴”为主题,通过“人才驿站”阵地建设,发挥科技特派员、乡村振兴指导员、第一书记等人才优势,打造中国传统村落品牌,进一步提高枇杷、茶叶等本土优势农产品做好产业振兴,通过童耕文旅文化园、支提山(森林)健康小镇、民宿改造等项目进一步带动贵村乡村旅游业的拓展和农耕文化的传承。
走访宁德第十站,霍童古镇
霍童古镇素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级生态乡镇等美称。研学队走入农户家中参观学习脱贫攻坚的过程并了解当地今后的发展规划。霍童古镇景区位于蕉城区西北部,距宁德市区47公里,全省八大水系之一的霍童溪自西北向东南贯穿全境。自古是屏南、周宁两县木材、毛竹运输要道。霍童镇先后被列为福建省农业科教示范镇、福建省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级生态乡镇等。
走访三明第一站,沙县俞邦村
沙县俞邦村:沙县小吃第一村,俞邦村位于夏茂镇北部,属革命老区村。素有特色“游廊桥,酌清泉;深呼吸,看樟树;品小吃,吃牛宴;抽烟丝,喝冬酒”,被评为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省级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工作示范村和市级首批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研学队走进俞邦村,对当地的村民进行调研采访,了解到随着小吃业越做越好,2020年全村村民人均收入23560元。如今,俞邦村超过60%的村民先后外出经营沙县小吃。村民开的小吃门店遍布全球62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俞邦村深入挖掘小吃业的拓展空间,吸引着更多的游客,小吃这一特色富民产业,改变了整个村的命运。研学队成员参观了小吃民俗文化展示馆,通过调研发现,如今俞邦村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让小吃产业继续引领风骚”的勉励,正在努力建设儿童游乐园、数字小吃区等文旅项目设施。借助科技力量,以小吃文化为底蕴,带动旅游业发展,推动“吃、住、游、乐、购”商业形态的形成。
走访三明第二站,“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五一村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牢牢守住生态保护底线,曾经的“土房老村”、村财收入不足5万元的五一村,如今变成“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三明市级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五一村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发挥绿水青山优势,挖掘村庄的人文历史,逐步打造集文创产业、艺术休闲和观光农业于一体的体验式乡村慢生活目的地,成为乡村旅游特色村。研学队参观了“乡愁馆”、“孝廉馆”,对五一村的生态旅游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八一村是小陶镇的党建示范村,拥有着深厚的红色底蕴。在八一村的“168”党建工作机制展示馆里,刘书记从当地的红色革命历史开始向研学队成员娓娓道来,近年来,“168”农村党建工作机制使该村各项工作得到有力规范,党员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现如今,小陶镇八一片区党委根据片区产业实际,带领各村走出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新路。
(作者:福建省社会工作联合会实习生 林喜华)
责任编辑:段冬蕾
文章来源:http://family.swchina.org/expo/2021/0726/3946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