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实务探索行业社工禁毒 北京禁毒专职社工队伍建设有序推进

北京禁毒专职社工队伍建设有序推进

近年来,北京市禁毒办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稳步有序推进禁毒专职社工队伍建设工作,有力推动了毒品治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截至目前,全市各区已配备禁毒社工700余名,在各区禁毒办的带领下,立足街乡、社区,扎实做好吸毒人员帮扶管控及宣传教育工作,确保了禁毒宣传和帮扶管控工作“无死角、全覆盖”。

 禁毒社工专业化服务见实效

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并非像禁毒民警一样去打击涉毒犯罪、抓捕涉毒嫌犯,而是用另一种方式来感化、帮助戒毒人员。

“感谢您没戴着有色眼镜看我,拿我当朋友,这份情谊我记下了,我一定要戒断毒瘾……”如今,42岁的朱某已重返生活正轨。回忆起刚接触朱某的情景,昌平区天通苑南街道禁毒专职社工李红梅说,2018年3月,朱某的户籍从外区转入,与他通过几次电话后,朱某要么不接,要么以“事多、没空”为由推脱见面。对方拒绝沟通,让帮教工作陷入僵局。李红梅担心朱某脱离管控再染毒品,结合社区戒毒人员家庭情况,通过打电话、发短信,上门拜访家属等多种方式,用实际行动消除对方顾虑并赢得对方信任。

“这是一份以生命影响生命的工作”,李红梅说,成瘾的社区戒毒人员情绪往往容易波动,这就要求禁毒专职社工要想办法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使之产生信任和认同感,解除戒备心理,才能与之建立良好的帮扶关系。据介绍,禁毒专职社工的主要职责是立足街乡、社区,提供戒毒康复服务、开展帮扶救助服务、参与禁毒宣传教育。

北京市公安局禁毒总队三大队副大队长王愚福告诉记者,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戒毒条例》颁布实施,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经历了从局部试点到全面铺开的过程。从实践发展看,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有利于吸毒者身心健康和行为矫正,充分体现出戒毒人性化管理,已成为我国戒毒康复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禁毒专职社工作为与戒毒康复人员的直接接触者,他们运用专业化服务对吸毒人员进行帮扶管控,巩固戒毒成果,已成为禁毒工作不可或缺的力量。

以真情促转化做好戒毒者回归的桥梁纽带

李红梅说,“在和戒毒人员的接触中,我发现他们就像‘普通病人’一样,需要我们的关怀、帮助和鼓励。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的意义就是为吸毒人员铺就一条回归路。我的使命就是服务好每一名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帮助他们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在李红梅尽职尽责的努力下,另一吸毒人员齐某社区戒毒情况良好,还以志愿者身份积极参与到禁毒专职社工组织的预防禁毒宣传教育活动中。

王愚福说,吸毒人员既是违法者,也是受害者,既要严管控,也要帮扶关爱。对于戒毒人员而言,生理脱毒是开始,心理康复是过程,回归社会才是目的。深入开展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用心帮助这一特殊群体彻底戒断毒瘾,积极帮助他们回归社会才是治本之策。

据介绍,除了生活上的关心,感情上的关怀,近年来,北京市各级禁毒部门积极会同人力社保、民政等部门,为有就业意向的吸毒人员争取就业岗位、组织就业技能培训。截至目前,已组织就业指导、介绍政策咨询等服务340余场,帮助600余名吸毒人员在戒除毒瘾的同时,回归社会走上新的工作岗位。

多举措推进禁毒专职社工队伍建设

据了解,近年来北京市各级禁毒部门进一步规范16个区禁毒办实体化运行,并在全市329个街道、乡镇全部建立禁毒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站,打造了纵向贯通到底的禁毒组织体系。同时,研究出台北京市禁毒工作三年规划、评估办法等文件,进一步加固了制度底板。

良好的职业保障体系是促进行业规范发展的基础。王愚福告诉记者,为健全制度规范,通过制定《北京市乡镇街道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办法》《北京市禁毒专职社会工作人员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明确了禁毒领域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步骤方法,实现了规范化发展。

禁毒社会工作因其特殊性,对从业者能力素质也有较高要求。2019年初,为解决禁毒专职社工业务培训、身份界定等问题,北京市禁毒办与广东联众戒毒社会服务中心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开启北京禁毒专职社工“培新计划”,构建“内主外辅、协同互助、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禁毒专职社工督导机制,目前,培新计划3期正在推进中。其间,先后邀请在京高等院校、社会专业机构和学术团体的专家学者,从禁毒形势、法律法规、临床医学等角度,就“社戒社康”模式与工作实践、戒毒康复人员帮扶救助、毒品预防教育等内容,面向禁毒专职社工开展百余场次培训,全面增强了基层禁毒专职社工的专业能力水平。

王愚福说,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禁毒专职社工作为禁毒战线上的重要参与力量,目前民众对这个行业还缺乏一定的了解,下一步在培养专业人才、加强专业化队伍建设基础上,要加强政策宣讲,讲好禁毒社工故事,树立好先进典型,不断提升社会对这个行业的认知度与认可度。

文章来源:http://practice.swchina.org/socialwork/jiedu/2021/0713/3936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