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实务探索行业社工社区 没有礼品没意思,社工怎么办?

没有礼品没意思,社工怎么办?

最近在给社区幸福院项目做满意度调查,问卷收到了这样一份意见:“希望政府多发点礼品,不要像上次妇女节活动,假花没一朵,糖仔没一颗,没意思。” 如果幸福院做了那么久的“社会工作”,让服务对象惦记的只是礼物、奖品,那笔者认为这工作也挺没意思的。 在社区幸福院工作的这段时间里,笔者发现派礼品是社区开展活动公开的秘密,好似开锁的钥匙,保险箱的密码,丢了便事关重大:宣传单上都写着“参加者将获得纪念品”,或者是让参加者排队直接拿礼品;居民们都知道派礼品的秘密了,连教育知识讲座、技能培训都要有礼品刺激才愿意报名。

作为社会工作者有时候很矛盾,一方面想要给予服务对象一些特殊含义的纪念品,这是一些工作方法所建议的,如叙事疗法,强调通过特殊意义的纪念品让服务对象用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件事;另一方面又想服务对象把焦点放在活动方式或内容本身,增强体验感,达到预期成效,而不是放在奖品或物质上。

而项目在开展服务的时候为什么依赖物质奖励,就是派礼品对工作推进有什么好处,笔者尝试来分析一下原因: 第一,激发参加者的动机和积极性。开展活动的要素包含时间、地点、内容和物资(包括人、财、物),通过简单的派礼品环节能够吸引居民的注意力,从而增强了居民参与活动的动力和积极性,满足了“人”的要素条件。在项目刚落地的时候,物质的奖励和刺激能提高服务对象对社工服务的兴趣,能直接吸引服务对象参与其中,是社工与服务对象相互了解和融入的“敲门砖”。 第二,有利于项目宣传与推广。通过派发礼品,迅速积累人气,根据人的从众心理,个体在社会群体的无形压力下,不知不觉或不由自主的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立马聚集到现场看个究竟,咔嚓一声,用相机立即拍下热闹的场景,随手转发。这样,无论是线下还是线上的宣传,都能达到吸睛的效果。

作为一个专业的社会工作者,为什么觉得派礼品没意思呢,这样的工作方法带来了什么弊端?笔者分析了如下三个弊端: 第一,可替代性强,服务对象粘性弱。你能派礼品,别人也能派,甚至比你派的更多。你靠派礼品吸引的这类服务对象同样能被其他派礼品的社区吸引过去。劣币驱逐良币,这样就会形成物质堆砌下的恶性循环。为了吸引人而派礼品,没有足够的资金就没有礼品,没有礼品就流失参加者,而为了稳住参加者进而派更多的礼品。可是,社工服务项目的资金向来紧张,以笔者的幸福院项目为例,平均每个活动的预算是三百元左右,这个金额能支撑派多少礼品? 第二,忽略服务的本质,简单完成任务。派礼品是最简单、最直接的活动环节,所以很多情况下,社工为了赶指标,不惜牺牲服务内容和质量,旨在简单快捷搞定活动,完成指标。社会工作者没有想清楚开展服务的目的,也没能把服务内涵传达给服务对象。 第三,助长贪小便宜的习惯,适得其反。哄抢可能是大家已经司空见惯的场景了,而笔者见过最离谱的一个情形是:某位居民为了活动礼品不断乔装打扮,一次又一次地排队领取,这次戴个帽子,下次脱了外套;而通常这样的情况不会是单打独斗,多数是团队作战。在笔者诧异的同时,告知了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他们选择的做法是假装不知情,任其发展;而笔者只能间接提醒该几位居民注意领取礼品的次数。

多数情况下,这样的提醒不会让居民觉得羞愧,只会惹来更多的声讨:“怎么那么小气,一点点礼品都要斤斤计较,某某社区就很大方,什么都有得派,以后都不来你这里玩了。”参加者表面上享受热闹开心的服务,实际上每个参加者嘴上都说着:“快来啊,这里有东西派!” 不止是社区活动,连个案、小组、探访等工作都深受其害,义工说没有探访物资都不好意思上门探访慰问,服务对象听到有慰问品才愿意接受探访,导致社工服务陷入尴尬的局面。

最后,笔者浅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第一,优化服务质量。只有当社会工作者关注服务内容和质量的时候,才能让服务对象了解社会工作。当项目提供好的服务的时候,参加者自然能从服务中体会出社工认真的态度和专业的方法,就会带动身边的好友共同体验社会工作服务。口耳相传是最好的宣传方法,你是想每个人来这都问“听说这里有礼品派。”还是“听说这里有好玩的。”、“听说这里能帮助我解决问题。”? 在个案、小组服务中可以挖掘服务对象的生命故事,给特定的物品赋予特殊含义,比如一张照片、一张奖状、一本纪念册等;在社区活动中可以提供与活动主题相关的礼品,比如主题节日手工品、贴纸、贺卡等,特点是保存时间长、保存方式多样、有独特性、实用性或纪念性。目前社区活动派的礼品大多是纸巾、毛巾、水杯、牙膏等,实用性强,唯一性弱,对服务没有促进意义。 另外,优化服务质量,让服务成效可视化,有利于公众更加了解社会工作,认识社会工作的重要性,提升社工专业地位,这也是宣传社会工作的方法之一。

第二,无偿性和有偿性服务双管齐下。以香港为例,当地的社工机构的经济来源有基金会、赛马会、基督教会、商界捐赠、政府资金支持和收费服务等方式,收入方式多样化。尽管政府资金支持仍是香港社会工作的主流,但资金来源组成比例相对较低,民间资源的注入和自我创收也是当前香港社工机构的主要保障(重要资金来源);同时,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性也是被公众所熟知和认可的,所以社工用信仰、理念去开展专业服务,适当地收费也被大众所接受和认可。 社会工作一直讲求发展可持续性,当政府的资源不会无穷无尽的时候,我们是时候想想其他出路了。社会工作者必须发挥资源链接者、经纪人的角色,链接社会资源,提高机构造血能力,为社会工作的专业化、本土化发展提供夯实的经济基础。

第三,行业统一,同工们共同努力,守住底线。前文提到,做社区社会工作的时候,总会受到其他社区服务的影响。在现在信息公开化、透明化的社会中,群众会把不同地区的社会工作服务进行对比和分析。以派礼品为例,哪个社区大方、派的礼品多、受惠人数多,就获得更多的好评;相反,哪个社区“吝啬”,派的礼品少、要求高、受众面窄,好评就少。但是,服务的好坏本来就不应该以派礼品的多少去衡量。 派礼品可以是社会工作者开展服务的其中一个手段,但不应该是行业不可规避的统一“标准”。项目应该允许服务内容和手段多样化,避免过分依赖物质奖励。就好比教育小孩学做家务选择语言夸赞、以身作则、实现愿望等各种方式刺激儿童正面行为,而不单单是奖励金钱,这样无形中让小孩觉得家务和金钱是挂钩的,导致儿童形成不良的金钱观、价值观。同样,如果小孩在被家长要求做某件事的时候提出要相对应的金钱奖励可以猜想这个小孩是受到这样的家庭教育或者见过、听过这种做法而出现模仿行为。

因此,服务对象贪小便宜,囔着要礼品的这种风气,是被我们惯出来的,现在我们也在自食其果。所以,我们必须立马反省自身,改正不良的工作态度和方法,认真地、踏实地为群众办实事。 同工们一起努力,改善社会工作发展的土壤,就能看见它的茁壮成长。路过的每个人都感叹道:这是一颗有意思的树。

文章来源:http://practice.swchina.org/socialwork/community/2021/0707/3933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