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理论前沿百家争鸣 顾东辉:服务治理中社会工作的两个行动维度

顾东辉:服务治理中社会工作的两个行动维度

服务治理是新发展态势下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建设的重要命题。它疏解服务对象困境,进行人力资本投资, 输入正面积极能量,协助人境动态平衡,践行人文关怀协助,因此成为党和政府进行国家治理、人民群众走向美好生活的有效载体。

与域外社会工作相类,社会工作中国行动可以从助人自助促境美好两个角度展开。

“助人自助” 可以协助个人改善,如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既解决实际问题又解决其思想问题;也可以激发团队增能,如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使各方深剖存在问题的思想根源,深化群体交流,从而更好地做好岗位工作。

“促境美好”可以开展社群工作、行政管理、政策实务、舆论倡导等建设策略。社群工作如工青妇开展针对大规模人群的群团工作,行政管理如社会组织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进行的资源募配,政策实务如政府部门在经济形势严峻时推出的就业促进举措,舆论倡导如大众媒体时有举办的孝子评选等倡善活动。上述两类社会工作中国行动本质上与“人在场境”框架有所呼应。

图片

社会工作中国行动必须注重本土导向,既要归纳域外利他经验并在中国演绎,又要提炼本土助人做法且于域外推展。上述两个领域应该在主体、对象、伦理、目标和方法等实践要素上得以体现。细而言之,要活用域外技术助力中国民众解决问题,其服务对象要切入扶贫、助残等紧迫议题,施助主体要依托提供服务的既有体制和现有机构,工作目标要首先回应民众的工具理性,价值伦理要尊重悟行中国主流价值和传统爱人理念,行动技术要注重宏观策略的优先发展。

与此同时,要提炼本土做法并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在服务对象上,兼顾集体对象和个别对象,兼顾弱势对象和普通对象,兼顾问题困境和基本需求;在施助主体上,积极开展现有人员的专业培训,尽快培育专业服务机构;在工作目标上,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在价值伦理上,吸纳域外利他理念中的积极元素;在行动技术上,参鉴外来方法技术,兼顾治疗、预防和发展策略的在地运用。

寓治理于服务,是社会工作中国行动的应有智慧。无论是助人自助和促境美好,还是域外经验本土化和本土做法规范化,都以“人在场境”为核心框架,并将治理理念融于行动过程。社会工作中国行动旨在应对人境失衡所致的困境,人境共变是其方法共性,人境重衡是其基础目标。在问题分析、方案制订、计划推行、评估总结等阶段中,施助主体、服务对象、其他相关主体应该基于“总体平等”的治理原则,恪守合法、透明、责信、法治、回应、有效、参与、稳定、廉洁、公正的治理伦理,相互依赖,各展优势,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伙伴合作,止于至善,互补解题,从而共促民众幸福和公平正义。

社会工作中国行动还应该超越小服务,走向大服务从“人环两因论”审视,个人碰到困境或者源于个人,或者源于外境;前者涉及客观原因(如体弱多病) 和主观原因(如将“有困难找政府”作为信条),后者涉及自然灾害、经济变化、社会转型、政策滞后、文化消极等。在困境应对时,三类主体极其关键,受困人士是最直接的关联者和受损者,党政部门是公共资源的最大拥有者和最公分配者,专业服务机构是利他技术的最权威拥有者。

社会工作中国行动除了发挥服务机构专业优势之外,还必须在考虑可变原因和主体功能后强化两类行动。

一是回归式倡导自力更生的向善行动,以及自助助人和助人自助的良德善行;

二是基于客观全面的研究,推进适度普惠社会政策的稳步建设,走向“科学的制度福利”。

在社会工作中国行动中,各类主体应该美美与共,在“总体平等”治理理念的指引下,积极实施互补利他行为,因为促进民众整体幸福是相关各业的共同目标。

(此系列乃2019 年度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制度体系研究”的成果,项目批准号19ZDA144。作者系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工作学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工作学会副会长)

文章来源:http://theory.swchina.org/many/2021/0625/3923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