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理论前沿百家争鸣 唐天正:薄弱地区社工站建设如何走出窘境

唐天正:薄弱地区社工站建设如何走出窘境

当下,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建设(以下简称社工站建设)正在全国兴起。闻听迅猛而来的建站号角,关注各地竟发进取的主动作为,真是令人振奋。应当肯定,社工站建设是“十四五”期间国家深入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加强社会工作服务的一项重要举措。抓住契机、乘势而上,无疑是发展社会工作和创新基层治理的必要之举。

社工站建设在社会工作的先发、成熟地区全面展开是条件具备的,一年试点,两年铺开,三年覆盖的目标亦是可行的。而在社会工作基础薄弱地区,社工站建设却面临窘迫尴尬的境地。相当一部分地、市连一个注册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都没有,许多的县域持证社工寥寥无几,尤其是在众多的乡镇,社会工作基本上是一张白纸,这些地方怎么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建站全覆盖的任务呢。

社会工作基础薄弱地区的社工站建设工作要不要开展?怎样开展?对前一个问题的回答应该是肯定的。不论“雄厚地区”还是“薄弱地区”,社工站建设工作都应该开展。关键是怎样开展,即找到一条破解薄弱地区社工站建设难题的可行之路,这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力行的。

社会工作薄弱地区之所以薄弱,党委政府认识不足,地方财力相对不足,注册社工机构和持证社工数量严重不足是主要表现。在“三个不足”中,后一个不足是社工站建设无法绕越的直接障碍:没有能够承接和执行运行任务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社工站建设和实务怎么开展?没有社工站里要有持证社工,而驻站社工从哪里来?

笔者认为,社工站建设的目标实现要求,在全国,甚至在一个省、一个地区,都应该是有区别的。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时因事因地制宜,切忌一风吹、一刀切。就薄弱地区而言,不要盲目提出3年全覆盖的目标,更不要用年度完成工作目标考核加分等因素敦促激励,而应把工作重心放在利用这一有利契机,解决党政领导和公众对社会工作的认知问题,营造有益的社会氛围,培育和发展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抓也人才队伍方面。在具体安排上,一手抓当前试点,一手抓长远建设,着力补齐机构和人才短板,用3到5年时间使机构和持证社工总量适应社工站建设的客观要求。届时普及社工站建设的目标才有可能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没有能够承接运用任务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怎么办?可一手抓引进,一手抓内生,学习借鉴先发地区社工机构的成熟经验开展建站试点。同时加大对本地社工机构的培育和孵化力度,再根据社工机构的成长情况适时推进建站进程。

没有足够数量的维持社工站工作运转的持证社工怎么办?这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它既关乎社工机构的注册需要,也关系到社工站的专业支撑。没有持证社工,社工机构的注册不可能;没有持证社工的社工站就是一个空壳。在这样的地方,动员和激励相关人员参加全国社工师职业资格考试已成当务之急。本着创新驱动的原则,在目前持证社工数量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有两条路径可以探讨:第一种路径是在薄弱地区开展“社工员”培训,以弥补持证社工数量不足。应自上而下统一人员入站条件,统一岗前培训内容,统一考试录用要求。第二种路径是面向社会招录具有大专以上社会工作专业及相近专业学历的人员进站入职。上述两项路径可作为权宜之计,实施中要设定社工站3至5年内持证社工培养目标,确保驻站社工专业人才的基本数量。

从一定意义上看,社工机构和持证社工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一个地方社工站建设工作的成败。需要引起注意的是,一些基础薄弱地方不顾没有持证社工的实际情况,急功近利地挂上了社工站的牌子,这样做的危害绝不仅仅是好大喜功、弄虚作假的问题,更是虚无和矮化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者职业价值的问题,无疑会带来不可弥补的隐患和损失。在全面推进社工站建设的今天,必须切实避免出现这个致命的倾向性问题。

作者:吉林省长春市社会工作者协会会长 唐天正

(长春市社会工作者协会供稿)

文章来源:http://theory.swchina.org/many/2021/0617/3918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