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聚焦社会热点 广东省未成年人保护热线一年救助165名困境儿童
广东省未成年人保护热线一年救助165名困境儿童
原题:“一线”解急难——广东省未成年人保护热线一年救助165名困境儿童
“我有精神残疾,目前因乳腺癌复发需入院治疗,11岁的儿子患病无人照料又没有经济收入,我们该怎么办?”近日,陷入悲观情绪的张女士拨通广东省未成年人保护热线,反映了家庭遇到的困境。热线工作人员经多方协调、核实,顺利帮其儿子申办了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补贴,落实了临时监护人,缓解了她家面临的困难。
2020年2月,广东省整合省有关部门、各地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热线等救助资源,开通省级未成年人保护热线,24小时接听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等特殊未成年人求助电话,提供法律政策咨询、协调转介救助、专业心理援助等服务,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截至今年4月,热线共接到各类求助电话1081个,处理个案165例,充分发挥了未成年人救助工作协调员、联络员和宣传员的功能。
危机干预“协调员”
“您好,我们是广东省未成年人保护热线,你是小兰(化名)吗?可以跟你聊一下吗?”近日,广东省未成年人保护热线工作人员接到地市的转介信息,称一名15岁少女想轻生,需要提供危机干预服务。
“我就站在镇文化体育广场旁边的楼上,没有人管我,我感到特别无助……”电话另一端,女孩激动得声音嘶哑。“你先别激动,先找个安全的地方,你想我们帮你什么,都可以聊一聊,我们会为你提供帮助……”工作人员立即进行危机干预,用温柔的语气和专业的心理援助方法疏导小兰情绪。
经耐心询问,工作人员了解到,由于家庭监护不当,小兰辍学在外流浪,有轻生的行为倾向。工作人员一边安抚她的情绪争取时间,一边拨通报警电话,并联动当地村委会、镇政府和民政部门,共商处理方案。经过6个多小时的耐心沟通和多方介入,危机顺利解除。
在保障小兰人身安全后,热线工作人员又进行后续跟踪回访,帮助她解决生活和学习问题。经了解,小兰家庭情况复杂,父母离婚且双方已再婚,都不愿接纳小兰回归家庭。当地政府已按政策给予她相关救助,为其提供了住房和低保。事件发生后,根据她的家庭情况,多部门又联动对其进行帮助,让辍学的小兰重返校园,生活费及学费由当地民政部门及慈善捐赠承担。
广东“双百社工”小曾负责跟进小兰的情况。她表示,经过持续帮助,目前小兰在情绪控制、与人相处、生活技能等方面都得到提升,暂时由当地民政部门和村委会负责临时监护。
为民服务“联络员”
2020年9月起,广东省未成年人保护热线多次接到张女士(化名)的求助电话,称其患有三级精神残疾,因乳腺癌复发需入院治疗,家中11岁的自闭症儿子小刚(化名)无人照料。此外,小刚除定期服药外,还需要心理咨询作为辅助治疗,但家中无任何经济来源。
工作人员耐心倾听张女士的哭诉,了解她的家庭情况并帮助她平复情绪。经了解,其儿子小刚户籍地在广州市增城区,居住地在东莞市麻涌镇,因患病一直休学在家。工作人员分析认为,小刚的父亲去世,母亲属重度残疾,根据广东省民政厅等14部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小刚属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随即,以儿童利益最大化为原则,加强与广州、东莞两地市级服务热线沟通协调,协助解决小刚的日常照料问题,为其申请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补贴,并提供就医支持。经协调,小刚在校期间由老师进行临时照顾及学业辅导,校外则由外婆协助照顾。此后,小刚户籍所在地相关部门又协助他申领了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补贴。
小刚和母亲一直在东莞市麻涌镇租房居住,生活条件较差。针对其生活困难,东莞市级服务热线及时跟进,协调镇、村为张女士在社区安排了护工工作,每月工资1800元,又协助她办理了残疾人两项补贴,购买了残疾人养老医疗保险,并且适时为其家庭提供生活慰问和帮助。每当小刚发病时,协调专人专车接送他到广州的医院治疗,定期跟进了解身体情况,使小刚和母亲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熟悉政策“宣传员”
“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可以享受哪些保障?”“残疾儿童做手术是否可以报销费用?在异地医院能否‘一站式’结算手术费用?”针对不同诉求,12名热线工作人员24小时接听,提供政策咨询、协调转介、心理援助等服务。
“热线是连接民政工作和农村留守儿童及困境儿童的一座桥梁,每个来电者既是求助者,也是民政工作的监督者。”广东省少年儿童救助保护中心主任黄锦清介绍,热线电话大部分是政策咨询、办理等。针对群众需求,热线不断加强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培训,要求每名工作人员都是熟悉未成年人救助的“政策通”,在接听回应群众咨询的同时,及时将需求转介至当地相关部门处理、跟进,并督促指导各级民政部门落实属地责任,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关爱保护网络,努力让每一名困境儿童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
《服务热线接线人员岗位职责》《服务热线记录表》《服务热线跟踪回访表》……工作台上一份份工作指引及表格,体现出热线工作人员“省号公开对外、及时分类处置、统一协调联动、督办跟进回访”的专业工作理念,也见证着他们为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坚守与付出。(记者 张伟涛 通讯员 莫冠婷)
责任编辑:段冬蕾
文章来源:http://news.swchina.org/hot/2021/0526/3904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