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实务探索行业社工医疗 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困境和出路在哪里?

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困境和出路在哪里?

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并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在“健康中国”国家战略背景下,全民健康意识和健康生活方式行为不断提升发展。随着疾病谱的改变和医疗模式转型, 医务社会工作在社区健康、家庭健康、卫生应急、医疗救助、康复工作、医患沟通、服务患者、链接资源等方面的作用正在实践中被广泛证实。但总体上来看,医务社会工作在政策保障、人才队伍建设及专业化、职业化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现状和存在的困境如下:

政策保障方面,国家卫生计生委2015 年发布的《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和2018 年发布的《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 年)》,均明确提出要加强医务社工专业化建设,建立医务社会工作制度。而上海自2012 年出台《关于推进医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以来,各大医院逐步建立医务社会工作部并将社会工作服务直接纳入“等级医院评审检查标准”,2017 年发布的《“健康上海2030”规划纲要》也明确指出要加强医务社工等急需紧缺人才培养。虽然医务社会工作政策方面已有很大进步,但对于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需求来说,还远远不够。政策的缺位,导致目前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在地区间发展极不平衡,各医院社会工作服务质量也因缺乏统一的职业规范标准而参差不齐。

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方面,我国医院社会工作嵌入模式大体分为两类:一是医院内部聘任模式,二是政府购买服务模式。两种方式各有优势,也有其短板。比如前者,虽做到了医务社会工作部门设置和岗位设置,但在职业定位上仍有模糊不清之处,大部分医疗机构将医务社会工作归口在党政部门,存在职业化困境。另外,在绩效考核和晋升渠道方面,专业化程度高、绩效导向的医疗环境使得医院在管理过程中趋向审视各专业人员的贡献度,而医务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服务有许多是难以量化的,这种专业绩效困境使得医务社会工作者得不到重视。职业发展空间受限,严重影响了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

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医务社会工作是一门需要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能力的工作,但高等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与医务社会工作岗位能力要求之间存在脱节现象,目前仅有中国医科大学、福建医科大学、山西医科大学等高校开设了医务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通才式教育,使得医务社会工作缺乏“专才”,反映到实务中,就是医务社会工作者对医疗政策和医疗环境学习较少、基础医学知识缺乏、本土医务社会工作经验知识总结少等。由于不具备开展相应专业服务的能力,一些医务社会工作者只能在医院开展一些基础性的工作,一旦角色实践外延,就陷入人手不足、角色实践缺失的困境。

基于以上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困境,“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务社会工作发展可以从两方面推进。

一是完善制度政策,切实督促政策落实。政策和制度的制定、完善是一项事业发展的有力保证,我国当前医务社会工作发展在地区间不平衡,在政策和服务开展上不平衡。政策落实的准则、方向、力度及结果都影响到“健康中国” 战略的实施和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同时,医院内部应根据各自实际情况确定医务社会工作职业岗位及晋升体系,清晰绩效评估考核等制度,健全医务社会工作管理制度,明确医务社会工作者职业角色,构建明确的“社医”合作机制。

二是提升医务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能力,增加高校与相关领域合作交流。高校应该为学生实习搭建平台,让学生有机会去医院实习体验, 也可邀请医务机构人员到高校分享实务经验。另外,高校的教育工作者也应加强与医务人员的学术合作与交流,为医务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作出贡献。

文章来源:http://practice.swchina.org/socialwork/yl/2021/0402/3868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