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实务探索案例研究 个案 | 残疾康复爱为舟,一路相伴终告捷

个案 | 残疾康复爱为舟,一路相伴终告捷

一、背景介绍

(一)基本资料

崔某豪,性别:女,年龄:30岁,族别:汉,婚姻状况:已婚,教育程度:初中,生理特征:患精神分裂症,性格特征:强迫性格,敏感多疑,发病时出现强迫行为,冲动易怒。

(二)背景资料

1.家庭背景:母亲患肺癌死亡,父亲是建筑工人,对崔某豪每次发病都焦躁不安束手无策。丈夫为农民,夫妻关系一般,结婚三年未生育。崔某豪患病后住院两次,长年服药,没有工作,她的家庭也因此非常困难。

2.个人经历:崔某豪初中毕业后多次到超市、幼儿园打工,但往往因为病情反复无法坚持工作,目前多闲居在家。

二、分析预估

(一)服务对象的问题与需求分析:

1.经济、生活方面的问题。崔某豪因病无法就业,父亲和丈夫基本靠打工收入为主,工资微薄。因其求医问诊、生活开销等,致使家庭生活困难。

2.治疗、康复的问题。崔某豪病情较重,发病时常无故与父亲、丈夫发生争执,在家里发泄,摔打东西,乱发脾气,骂家人,给亲友和邻居造成了极大的精神恐慌。崔某豪患病后,因需长期服药,家庭经济每况愈下。她的康复问题是这个家庭迫切希望得到解决的主要问题。

3.心理方面的问题。因长期失业、发病,有生存的压力,缺少自信,内心充满挫败感,自我认同感低。需要帮助其恢复自信心。

4.社会交往问题:性格倔强,孤僻,与亲戚关系疏远,几乎不同邻居交往。与外界交流也很少,信息闭塞,对身边发生的事物较淡漠。

(二)以优势视角的理论找出服务对象的优势:

1.服务对象渴望他人沟通交流,语言交流尚无障碍;

2.服务对象爱好手工,喜欢编织十字绣;

3.服务对象父亲非常有耐心,尝试过各种方法和努力帮助她治病;

三、服务计划

社会工作者拜访崔某豪和其父亲,通过与他们的交谈,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开展个案工作。根据崔某豪的需求,设计出的个案工作方案如下:

(一)服务目标

1、协助崔某豪达到一定康复,提高其融入社会的能力。

2、协助脱离贫困,家庭和睦,增强生活信心。

3、搭建社会支持系统,崔某豪积极融入社会。

(二)服务策略

1、提供精神科康复医疗服务。针对精神疾病,药物治疗是所有治疗的前提,为协助崔某豪积极治疗,与家人建立治疗联盟,协商共同解决她的康复问题。积极争取残联、卫健委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方面资源合作,为她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免费医疗救助、重度残疾补助等扶助。

2、为崔某豪提供心理疏导服务。鼓励崔某豪说出她的困境与痛苦,通过认知行为训练、放松训练、家庭治疗的训练,使她能够自我调节心情,重塑和谐、健康的家庭氛围,逐步建立起对自己和家庭的认同感和自信。

3、挖掘崔某豪的潜在能力。鼓励崔某豪积极参加社区活动和康复训练活动,提升她的自我认同度,强化自尊、自我能力和价值。

4、组织崔某豪的父亲和丈夫参加精神病患者护理知识培训班学习。便于长久地建立治疗联盟,协助其识别精神症状、药物作用,及时发现病情波动,反馈给医生,防止病情反复,促进长久康复。

5、积极开展社区精神卫生教育和宣传,让群众了解精神卫生基本知识,同情关心精神疾病患者,消除对他们的恐惧,为包括崔某豪在内的残疾人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三)服务模式

1、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

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认为:人是由生理、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的因素组成的,以“人在情景中”的观点认为个人和他所处的环境处在多重的互动中,应把服务对象放到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去认识,通过了解服务对象所处的环境把握服务对象的问题,并且认为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他们都具有自己的潜能。

家庭的经济困难和长期失业是崔某豪加重患者病情的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多年精神疾病的反反复复亦使崔某豪失去了对疾病康复的信心,自卑、落寞,怕别人歧视,病情愈发严重。因此引导崔某豪的父亲和丈夫,改变其家庭生活环境,正确处理对崔某豪的态度、协助进行系统康复治疗等,可以缓解崔某豪的病情。

2、家庭治疗模式

家庭治疗模式是以家庭为对象实施的心理治疗模式。治疗对象不只是病人本人,而是在家庭成员内部促进谅解,增进情感交流和相互关心,协助家庭消除异常和病态的情况,以执行健康的家庭功能。

本案的问题已经不仅仅是崔某豪本身的问题,而是整个家庭系统的问题。家庭经济的困难给当年崔某豪带来压力和自卑感,家庭成员的不和谐相处等,都是她患病的原因。尝试重塑家庭的环境,使崔某豪的问题得到解决。

(四)服务程序

1、接案:本案是崔某豪的父亲带领患者来医院就诊时求助的。我作为一名专业精神科医生,首先通过会谈和精神检查,了解崔某豪的基本情况、生活状况和精神疾病程度。然后采用精神科知识,建立良好的治疗联盟,制定详细的精神科治疗方案,为综合心理、社会康复奠定基础。

2、收集崔某豪的相关资料,分析她的问题与需求进行问题诊断,找出她的优势、劣势。确定崔某豪问题的根源是:a、进行家庭扶助,缓解服务对象压力。b、提供社区康复辅导,协助服务对象系统康复。c、提供家庭辅导,以家庭治疗模式重塑健康家庭环境。

3、制定服务目标与策略、签订服务协议。服务目标主要是提供服务对象与他人互动的信心和主动性,重塑健康良好的家庭环境。改变策略将以直接治疗程序为主,间接治疗为辅。

4、在介入过程中,我运用专业的心理学知识采用鼓励、反映感受、表达同感、正面回馈等方法,帮助崔某豪宣泄内在情绪压力。进行家庭扶助,改善其经济生活状况。我根据其详细病情为其制定详细胡康复计划,叮嘱其父亲与其丈夫督促执行;在崔某豪情绪较平稳后再运用反映性讨论技术,帮助崔某豪察觉个人内心感受和想法对行为表现的影响。鼓励她采取不同行为表现与工作者、家庭成员互动,增加主动与他人交往的自信。运用家庭治疗技巧,逐步建立良好家庭环境,促进她的康复。

鼓励崔某豪参加残疾康复社区手工小组和精神残疾人群体活动,挖掘她的潜在能力,提升她的自我认同度,强化自尊、自我能力和价值。积极开展社区精神卫生教育和宣传,让群众了解精神卫生基本知识,同情关心精神疾病患者,消除对他们的恐惧,为包括崔某豪在内的残疾人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5、在崔某豪病情稳定,人际交往渐多,经济困难得到解决,家庭环境重塑,即服务对象的问题基本解决时,社会工作者便可结案,进行本案的评估总结。

6、跟进服务,着重关注崔某豪的服药、康复情况,避免病情反复。

四、服务计划实施过程

(一)整合社区资源

在整个服务介入过程中,崔某豪本人、家属、医生、民政干事、残协员、邻居等相关系统交互作用、相互影响。整合社区内所有资源,提供帮助与支持。

邀请崔某豪经常到我院残疾人康复治疗室参加娱乐活动、参加手工小组活动等社区群体性活动,提高与他人交往的能力。通过交往,减少她的孤独感,增强自信心。活动中,社会工作者帮助崔某豪运用减轻个体焦虑、自我欣赏、自我肯定等心理技巧,加强与他人的沟通交流、团体协作,有效开发潜能,在欢乐中重塑希望,积极生活。

积极开展社区精神卫生教育和宣传,让群众了解精神卫生基本知识,同情关心精神疾病患者,消除对他们的恐惧,倡导动员社区居民关心、尊重、理解、帮助精神残疾人,提升小区居民对社区康复的认识度,组织志愿助残活动,为包括崔某豪在内的残疾人建立社会支持网络。

(二)提供服务

1、心理/精神支持服务

社会工作者利用专业社会工作方法和精神科医疗、护理知识,准确找出崔某豪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效进行治疗和化解。通过个案访谈,观察其语言和非语言行为,了解她主要存在的问题。对于社会工作者的接触和访谈,崔某豪起初不愿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社会工作者。对此社会工作者始终保持耐心、尊重崔某豪的态度,采用倾听、支持、同理、不批评等技巧,得到她的认同,从接触中找出问题的根源。采取接纳、尊重支持等技巧,初步取得了她的信任。为降低崔某豪自我觉知个人不当行为反应的焦虑和改变抗拒,就当前社会生活中的人际互动经验的探讨与描述,配合高度支持性技术的运用,帮助她宣泄内在情绪压力,为后续的精神科治疗奠定基础。

2、医疗康复服务

利用我的丰富精神科知识其制定精神康复计划,由于崔某豪的父亲和丈夫参加了精神病患者护理知识培训班,能够识别精神症状、药物作用,能够及时发现病情波动,将每月随访的病情,填写反馈给济南市嬴城荣军医院。并帮助崔某豪的父亲和丈夫掌握相关护理知识,理解患者的需要,给崔某豪提供家庭良好环境,增强崔某豪康复的信心,协助她康复治疗,坚持服药,稳定病情。

3、家庭扶助

挖掘社区和精神康复政策资源,帮助崔某豪申请了低保、门诊免费医疗救助、重度残疾人补助金等社会救助,解决生活困难;给予志愿助残活动等社会支持,使崔某豪得到情绪疏导、压力缓解,以利其康复。

4、家庭治疗

社会工作者担任指导、启发、协调角色,运用接谈技巧,让崔某豪的家庭成员之间在思想和情感上直接交流,鼓励互相尊重。发现家庭系统存在的问题,协商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重塑家庭的结构与交往方式以发挥家庭的功能,使崔某豪家庭成员的问题得以解决。

五、总结评估

(一)崔某豪对服务的满意度

通过个案管理工作,崔某豪的生活自理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能力、与人交往能力和认知能力等社会功能得到较大改善。坚持服药治疗,病情稳定,家庭状况也改善很多,已走出生活的困境,家庭和睦。崔某豪积极参加社区活动,与周围邻居、居民增多了交流,提升了自信心和认同感。

(二)方案执行情况

个案工作的方案执行就是提供服务满足服务对象需要的过程,也是开展专业服务的过程。社会工作者整合社区资源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

(三)过程评估:

1、介入初期:社会工作者利用专业知识与服务对象及其家人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通过家庭扶助、给予医疗建议等支持,社会工作者与崔某豪的家庭成员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关系,崔某豪及其丈夫都会把家里的情况及病情向社会工作者倾诉,告之治疗经历及家庭困难,社会工作者安慰他们,并表示同感,理解其困难及压力,同时对丈夫积极治疗妻子病情的努力表示肯定。社会工作者了解到崔某豪及家庭的详细信息、主要的问题和需求,根据家庭情况制定了服务计划。

2、介入中期:根据服务计划,社会工作者详细了解了崔某豪病史、尝试过的治疗方法等。由于家庭困难、崔某豪不愿就医等因素,崔某豪未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系统治疗。即建议其申请医疗救助、低保等,缓解家庭困难,积极治疗。崔某豪的丈夫很高兴,建议社会工作者多来探望妻子,这对妻子的病情有改善。丈夫为崔某豪向社区提出申请,社区为崔某豪申报了免费医疗救助,将其纳入低保,帮助她申请了残疾人补助金,解决了经济困难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利用自身专业知识崔某豪制定康复计划,由其父亲和丈夫督促她执行计划、坚持服药,控制病情。

3、介入后期:社会工作者通过经常性探访及重点帮扶等措施,给予崔某豪家庭情绪支持和经济扶助。同时在社会工作者的引导下,崔某豪家庭成员关系也有了很大变化,他们互相体谅,和睦相处。通过社区活动、小组活动,让崔某豪家庭感受到了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关爱,与残疾人、居民之间的交流,消除了崔某豪及家人的自卑心理。

4、介入结束期:对于崔某豪及其家庭生活态度的改变,崔某豪病情的稳定,问题的解决,社会工作者告知崔某豪丈夫应注意的事项,告知个案服务将会结束,转入个案管理,还是会跟进服务,只是跟进的频率可能会没有那么频繁,崔某豪丈夫也表示理解。

(四) 效果评估

虽然崔某豪的精神分裂症还没有完全康复,但是相比之前社会工作者刚接触时还需要强制入院、暗中投药的情况,已经好很多。家庭经济有了改善,解决了基本生活等问题。家庭成员关系逐步密切,崔某豪与家人、亲友和睦相处,与外界交流也不断增多,还能规律的上下班,一定程度的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

六、专业反思:

(一)对精神残疾家庭来说,康复是他们主要的问题和需求。本案的社会工作者有20多年的医疗工作经验,又系统学习了社会工作者的社区管理培训和专业知识培训,但在实际工作中,仍觉得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的欠缺,还应加强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的学习。

(二)社区精神残疾领域的社会工作服务,应将侧重点更多地放在家属及整个家庭。多年的求医问诊使家属的精神、经济压力很大,社会工作者经常性探访、志愿服务及来自社区、社会的关爱等,对家属的情绪支持和树立生活信心很重要。

(三)做好社区精神残疾人社会工作,应更好的利用社区资源,社会工作者要做好资源链接者的角色。社区各种社会救助一定程度上解决家庭的经济困难,社区门诊定期随访精神残疾人、社区内各种康健器材、残疾人群体活动等,都是社会工作者可利用的社区资源。

(四)社会工作者要多组织精神残疾人家属之间、残疾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家属之间的交流,能使家属交流护理方法,得到情绪支持,获得生活信心;精神残疾人之间的沟通,可以相互倾诉,缓解紧张情绪。通过构建家庭、朋辈支持网络,使残疾人自助互助,共同成长发展。

(作者:济南市嬴城荣军医院 杨秀成)

文章来源:http://practice.swchina.org/case/2021/0225/3838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