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务探索项目行动 央财项目|“童心共筑.安心小屋”四川凉山试点结项报告
央财项目|“童心共筑.安心小屋”四川凉山试点结项报告
2020年9月,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童心共筑,安心小屋”困境儿童等特殊儿童心理关爱项目(以下简称“童心共筑,安心小屋”项目)成功申报2020年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中的B类社会工作试点服务项目,并落地于新疆喀什、云南怒江(2个试点)、四川凉山州、甘肃临夏、湖北武汉及湖北宜昌7个试点。项目由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负责执行,当地专业社工机构协助执行。
2020年中央财政支持的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中B类社会工作试点服务项目——“童心共筑.安心小屋”困境儿童等特殊儿童心理关爱项目的四川试点落地于四川省盐源县平川镇园田村。本试点由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负责执行并授权成都耕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具体实施,主要为园田村的困境儿童提供包括心理疏导、精神慰藉、情感支持、行为矫正、关系调适、资源链接等方面的介入服务,帮助困境儿童更好地融入家庭、学校和社区。
第一部分 实施基本概况
01
实施理念
本项目秉承“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立足园田村儿童的需求,从现实性、支持性、发展性三个视角出发,针对偏远山区不同处境下的困境儿童,综合运用个案、小组、社区三大工作方法和服务技巧,以专业性服务回应困境儿童的需求和问题,帮助他们缓解压力、调适心理、疏导情绪、提升能力、激发潜能、建构支持。
02
实施意义
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将“儿童为本”“儿童利益最大”“儿童优先”等原则的践行与社会工作价值伦理融合渗透于困境儿童的关爱和服务中,针对儿童及其家庭的微观层面,儿童生活的社区和学校中观层面,儿童相关政策、文化等宏观层面,通过不断地实践,凸显对困境儿童的专业化、人性化、精准化服务,探索出独具特色的“童心共筑.安心小屋”困境儿童服务模式,以期惠及更多的儿童青少年群体。
03
实施目标
立足园田村儿童的实际需求,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的助人方法和技巧,展开支持性、融合性、发展性、倡导性服务,缓解困境儿童面临的问题,提升困境儿童能力,改善儿童生活处境,提高困境儿童生活福祉。
第二部分 人员配备情况
为确保四川凉山试点的项目进度和质量,本试点共配备了6名项目人员,具体如下:
(一)专业人员配备情况。本试点配备了具有社会工作实务经验3年以上的专业人员4名,其中社会工作师3名,专业从业年限16年或6年;助理社会工作师1名,专业从业年限3年。
(二)内部督导配备情况。本试点配备了内部督导1名,具有多年丰富的社会工作督导实务经验。
(三)其他配备情况。本试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还配备了社区规划师1名、新媒体运营专业人员1名,作为丰富项目内容、扩大项目宣传的专业支持。
第三部分 具体实施情况
01
项目执行情况
(一)个案服务
(二)小组活动
(三)社区活动
(四)其他
02
项目管理情况
四川凉山试点工作团队根据实地走访、需求分析,按照项目计划预设的目标和实施内容,严格控制项目执行中的时间进度、投入水平、服务质量等以确保项目各项指标按要求完成。
1.人员管理。四川凉山试点在本项目中共投入了6名执行人员,均具有3年及以上的社会工作服务实务经验,其中4个人分别持社会工作师及助理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证书。执行团队也进行了明确有效的职责分工、清楚合理的岗位设置,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从社会工作的视角出发,基于以儿童为本的服务理念,严格遵守社会工作伦理规范和职业道德,严格保护服务对象个人隐私,综合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三大社会工作方法和项目化运作方法等一系列的专业方法和技巧进行服务介入。
2.进度管理。四川凉山试点制订了详细的项目推进计划与进度表,依据项目进度计划对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监测与控制,使各项服务内容及指标能够按时完成。
3.质量管理。四川凉山试点工作团队具有明确的服务宗旨和服务目标,秉持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和专业伦理规范,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和技巧,对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不断通过PDCA(即策划、实施、检查、处置)循环进行持续的质量改进,进而做到“始于服务对象需求的出现,终于服务对需求的满足”。
4.档案管理。四川凉山试点建立了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对各项服务活动资料均进行了及时搜集、翔实记录、分类整理、分别归档,分为“项目执行人员信息”“执行进度及人员分工”“工作会议记录”“个案工作资料”“小组工作资料”“社区工作资料”“志愿者工作资料”“项目活动照片”“受益对象确认书”“督导记录”“工作总结”“财务资料”等类别。本项目的档案管理均由专人负责,确保档案资料齐全和完整。
5.财务管理。四川凉山试点根据项目处参照《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2020年财务管理指引》所制定的财务管理规范,本着经济、节约、合理、最大化受益服务对象的原则,按照项目支出预算的类别严格资金使用,既执行项目预算,又严格控制支出,并保障各项目活动的顺利实施。
03
项目合作情况
(一)沟通协调情况。四川凉山试点项目执行团队就项目的运作管理、业务技术、财务规范等方面加强与项目处沟通交流,得到了项目处的及时指导和大力支持。同时,在四川试点项目实施区域平川镇园田村,项目执行团队积极开展协调对接工作,与园田村村党支部书记、园田村小学校长和支教老师们进行有效沟通,让他们详细了解项目内容和时间安排,得到了他们的配合、支持和协助。
(二)工作汇报情况。按照项目处要求,项目执行团队定期提交各项资料、阶段性工作总结,确保项目处及时了解四川凉山试点的项目动态。
(三)资源联动情况。四川凉山试点项目执行团队在园田村开展服务的过程中发现,园田村大部分学龄孩子们都是坐在门槛上或路沿边,在膝盖上写作业,他们渴望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书桌。项目执行团队应需而生,着眼于园田村儿童的实际需求,发起“情系凉山·让爱发光”园田村儿童爱心书桌捐赠行动,充分发挥了社会工作者的资源链接能力,在园田村内部资源和支持匮乏的情况下,积极调动外部资源进行支持,通过制作捐赠海报转发朋友圈和微信群、逐一电话沟通、一对一面对面拜访等方式,发动兄弟机构、合作社区以及身边的朋友、亲人以自然人的身份为园田村孩子们定向捐赠了82套价值13120元的爱心书桌。
同时,项目执行团队还充分发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将家中闲置书籍捐赠给四川凉山试点的孩子们,为园田村的儿童募集到一批涵盖名著传记、童话寓言、儿童文学、漫画读物等多种类型的课外书籍,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
第四部分 项目社会效应
01
服务对象受益情况
四川凉山试点服务对象在接受项目执行团队提供的专业服务中,直接受益人次为个案服务96人次;小组活动165人次,社区活动639人次。
在接受的实物资产中,服务对象根据实际接受的个案服务、参与的小组活动和社区活动领取了相应的物资。按照《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受益对象确认书》的相关要求,服务对象对其所接受的服务和领取的实物资产名称、规格、数量、金额均进行了确认并签字。
02
相关方评价
四川凉山试点项目执行团队在园田村为期三个月的专业服务,得到了园田村村委会、园田村小学师生、园田村儿童家长的一致好评。他们不仅感谢项目处和四川试点执行团队为园田村儿童提供的个案服务、活动服务、物资捐赠,还积极协助项目执行团队探索“童心共筑.安心小屋”困境儿童服务在凉山贫困山区的服务模式。
03
项目宣传报道
四川凉山试点项目执行团队积极构建本项目的专项宣传渠道,充分利用本中心微信公众号、园田村志愿者交流群、园田村小学家长群对项目动态进行及时宣传。此外,还定期通过项目处将试点项目执行情况在美好社区计划、社工中国网等平台进行广泛宣传,进一步扩大了中央财政项目的社会影响力。
04
项目成效梳理
(一)微观层面。四川凉山试点的服务对象身处偏远的贫困山区,他们对大山外的世界充满好奇,对知识充满渴望,对新颖的活动充满期盼。项目执行团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经过精心策划、充分准备、周密组织,确保了每场服务活动达到了最佳效果。服务对象积极参与到每场活动中,与社工、朋辈建立起充分的信任和良好的互动关系,并在活动中逐渐建立正确认知,改变非理性行为,拓展知识和能力,开阔视野和思维。
(二)中观层面。本试点注重挖掘本土内生力量,加强与园田村委会、园田村小学沟通协调,动员园田村小学支教老师以志愿者身份参与项目实施,在数次的协作中,配合度不断提升,为社工联合社区、学校培养困境儿童的兴趣爱好、改善困境儿童的心理困境、行为困境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宏观层面。四川凉山试点在园田村为期三个月扎实有效的专业服务中,用“接地气”的语言和行为传递着社会工作理念;用躬身笃行积极探索着贫困山区困境儿童的服务模式;用学思践悟发动着社会力量对困境儿童的共同关爱。
第五部分 总结与反思
01
项目服务模式
四川凉山试点遵循“安心小屋”的服务理念,以“童心共筑.安心小屋”项目作为服务载体,聚焦凉山彝族自治州贫困山区困境儿童所处的多重困境(心理困境、行为困境、学业困境、生活困境),由专业社会工作者嵌入园田村困境儿童的关爱与帮扶中,挖掘园田村内生力量、发动园田村志愿者,综合运用个案、小组、社区社会工作三大方法,通过直接服务或间接服务的方式,为困境儿童提供心理疏导、精神慰藉、情感支持、行为矫正、关系调适、资源链接等专业服务。
02
项目专业反思
四川凉山试点所服务的园田村地处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大山深处。尽管来自全国各地的支教老师经过数年的努力提高了园田村儿童的学习成绩,但无法从根本上回应和解决困境儿童的需求与问题。如何聚焦贫困山区困境儿童的多重困境,通过专业力量精准提供更有质量的专业服务,仍需要致力于儿童社会工作服务中的实践者不断探索。
透过本项目的实践,我们发现困境儿童的问题并不仅仅是由个人原因引起的心理健康、情绪行为、人际交往、社会融入等异常问题,更是由家庭、学校、社会、父母与困境儿童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良好的正式和非正式社会支持才会减少儿童陷入困境和问题发生的可能性,缓解困境和问题的严重程度。总结这三个月来的社会工作介入困境儿童的实践与探索,有以下几点反思:
1.强调困境儿童的服务视角。每个困境儿童都是独特的,都有其内在的转变能力。需要从社区、学校、家庭、个人四个维度为儿童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建构有力的社会支持网络,从多个层面为儿童提供预防性、发展性、支持性、融合性服务。特别是在贫困山区,目前,社会工作者运用优势视角的介入手法对困境儿童的干预是一种最佳选择。
同时,在偏远的彝族地区为困境儿童提供服务,用问题视角去看待他们对其本身也具有诸多的负面影响。而优势视角则着眼于服务对象自身的优势及对困境的适应,对所处环境优势的开发和利用,服务对象则可在社会工作者的协助下,寻找、探索、创造及运用自身与环境中所具有的优势、能力及资源,正确面对生活现状,改善自身处境,稳定生活状态。
2.建构困境儿童的社会支持。为偏远山区的农村困境儿童提供服务,通常要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去建构困境儿童问题解决的服务体系。但在实践中发现,很多理论研究者提出的介入策略都过于理想化,深入其中的实践者很难做到。
在学校层面,由于地处偏远山区,教育资源匮乏、教师队伍薄弱、数量不足、素质不高、流失严重,教育经费投入有限,教育结构不合理以及教育质量偏低等问题,都使相应的师资和设备配备、心理辅导、特色教育等只能停留在文件当中,暂时无法付诸实施。
在家庭层面,监护人文化水平仅为文盲或小学,家庭教育理念缺乏,且不懂汉语,无法与之进行正常交流,家庭监护能力和教育功能的孱弱很难在困境儿童的介入中发挥主导作用。
在社区层面,所谓的政策落地生根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扶持,对于基层工作者而言过于宏观,有心无力。因此,在偏远山区为困境儿童提供服务,需要将优势视角的侧重点放在困境儿童自身的优势挖掘、潜能激发上,先缓解困境儿童的心理困境,再重建认知,引导其先适应而后改变。同时,在资金、项目、人力资本上持续投入,需要吸引有资质的专业人员,如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等针对困境儿童的不同特点,及时、长期、有效地开展困境儿童服务工作,从而建构稳定的社会支持网络。
3.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在彝族地区开展社会工作服务,要深入了解彝族居民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文化习俗,要逐步融入到当地的生活圈子里去;要系统地梳理当地文化中的教育资源,如内涵丰富、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家喻户晓的彝族人物优秀事迹,彝族村寨的美好风尚等,并在协助当地村民共同建构社区文化的过程中,带入社会工作者本身的价值观,不断透过文化浸润困境儿童的心灵。
03
项目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一)存在问题
1.过于关注指标完成。2020年中央财政支持的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受疫情影响,项目周期短、时间紧、任务重,导致在本试点对项目的规划调研不够完善,活动设计较为仓促,过于关注项目指标完成,对服务对象内心真实需求的回应,服务提供的精准度都有待提高。
2.服务质量难以深透。本项目的运行时间比较短,社会工作者入驻到服务区域,从环境熟悉、项目宣传、服务对象选择、建立专业关系、提供专业服务都需要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也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受地域文化差异的影响不能深度推进。在项目实施中,社会工作者既要按项目要求开展各项活动服务,对重点服务对象进行数次家庭访视和学校探访,还要完成大量的文案工作。可能个别服务对象还未达到预期改变,受项目时间限制只能仓促结案,服务质量难以深透。
3.服务成效难以持续。社会工作是一种旨在为有需要的人提供福利的社会行动,对个人、群体和社区的帮助与服务都是社会工作实践过程,也是社会福利输送过程。而社会工作介入困境儿童服务有其与生俱来的契合性,在本试点,社会工作者充分运用专业服务理念和工作方法为园田村的困境儿童提供服务和实务资产,发动社会力量捐赠满足困境儿童需求,并在短期内逐步引导部分困境儿童重构认知、发现自身优势和能力,形成改变的动机,实施积极的行为,项目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由于项目时间短,当地村民及困境儿童对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角色、职业特征还处于浅显认知,更多的把社会工作者当做大城市里来的爱心人士,前来园田村为困境儿童派发物资的,他们享受的服务也是学校或社区安排的。对于服务对象个人所呈现的成长和改变、当地对社会工作者认知度逐渐改善的服务成效难以持续。
(二)对策建议
1.加强专业服务的有效递达。社会工作介入困境儿童的服务并非以服务指标和数量来论断服务的有效性,而是要重服务、重质量,找准困境儿童的实际需求,找到符合困境儿童实际情况的政策框架,有针对性地利用并争取政策资源;还要积极撬动社区内相关的社会资源,如村委会、村民、志愿服务组织、公益组织和政府等不同主体所拥有的各类资源相互协调整合为一体,让社会工作者获得不同的资源供给,精准有效地服务于困境儿童,加强专业服务有效递达。
2.加大困境儿童服务项目支持力度。社会工作者在开展困境儿童服务中,绝不能仅仅停留在微观的实务层面,而应该在此基础上,倡导并构建困境儿童社会政策的制定,呼吁政府、基金会以项目化运作的方式,加大困境儿童服务项目的支持力度,引入专业力量将物质救助与精神慰藉并举、个人发展与家庭共建同时进行,帮助困境儿童重构认知、形成积极心态、补充和扩展其非正式支持网络、扩充社会资本,以“助人自助”的专业理念提升困境儿童建立和利用社会支持网络的能力,逐步走出多重困境。
责任编辑:孙彩丹
文章来源:http://practice.swchina.org/action/2021/0113/3807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