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理论前沿业内交流 三社联动中,怎样从碎片活动走向品牌服务?

三社联动中,怎样从碎片活动走向品牌服务?

三社联动从2017年试点走入2021年,积累了很多的经验,也产出了不少成果。在这些基础上,我们可以更好反观这四年来的工作成就、不足与改进方向。每次布点开始、中期评估和末期评估的时候,领导总会提醒和强调:一定要做出亮点,做出品牌来,不要总是围绕着一些常规的活动,不断重复来做,没有新意。这对很多机构和试点社区而言,都是很重要的挑战与任务目标。机构员工与负责人也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让本试点社区的“三社联动”做出亮点来?做出品牌来?

目前主要有两种应对这一问题的策略:一种是向下的精细化服务,把服务的每个环节都做到更加细致入微。比如入户调研更加深入和频繁,以便了解更多的居民需求;比如动员更多的居民参与,让社区志愿者、社区能人、社区社会组织更多加入;比如服务过程中更加注重互动反馈等等。另一种是向上的总结提炼,把目前的服务进一步概念化、框架化、主题化。比如把标题取得更加醒目或温馨,把文案写的更加生动和丰富,把新闻稿或宣传做的更加图文并茂和多媒体扩散,把一些新的名词与概念加诸到活动的汇报和总结文本之中等等。

这两种策略固然没有错,但在效果上还是力有不逮。我们三社联动中的社区活动依然处于“碎片化”的境地:逢年过节、特定时段,面向儿童就做小组游戏或冬夏令营,妇女就做手工小组,老年就开展智能手机使用培训。三月做风筝,五月包粽子,春节送对联,元宵煮汤圆......虽然这些活动也有其必要性,但所做的活动不论是对象,还是方向,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大同小异,到了第二年再重复一遍。不仅会耗费社区居民的活动热情,让大家慢慢发现社工就像那只“技穷”的“黔之驴”,也会让项目方觉得社工的专业性不过如此。当然,机构社工年复一年的低水平重复,也会让专业认可度和职业认同度降低,最终导致职业倦怠和人才流失。

如何抛开目前的策略另辟蹊径呢?总结近年来的实务经验,结合全国三社联动和社区服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有这么几点思考供大家参考:

一是将目前的活动予以体系化和系统化。所谓体系化是指,将特定主体的服务进行同类项合并,形成一个由诸多具体活动构成的服务主题。所谓系统化是指,各个活动之间有联系,有层次,有先后,有主次,有届次。拿老年人智能手机使用培训来讲,不能简单做手机使用培训,而是要扩展到智能手机使用的小组、防诈骗的小组、智能时代的适应小组等,将其提升到老年社区生活的智能时代的适应问题,社会工作提出一套解决方案,而不是只做做培训就停下。

二是将目前的活动与国家政策、社会需求与专业回应结合起来。同样以老年智能手机使用为例,国家出台了数字适老的新要求,积极方面需要老年人在使用能力上进行提升,这就是社工各种培训、服务、小组开展的基础,消极方面还有不要被智能时代的诈骗、迷信、倾销等所捕获,这也需要社工进行增能。主观方面需要老年人自身认识和能力的改观,客观上还需要建构不歧视、有包容、可支持的社会环境,这就需要社工开展数字环境适老方面的倡导和政策建议等。

三是将目前的活动在效果上深入,在理论上回归。这就要求在活动层面要探索,什么样的方法可以达到目前最大的政策效果,个案小组社区的方法哪种最好?咨询督导研究哪种方式更优?不能限于当下活动的达成和参加者的满意,而是要达到所有潜在服务对象总体上的改善。在理论上要反思和提升,目前的政策环境、法律规范、文化习俗等,还可以做哪些修正与提升。

社工的改进,是一步步的,也是一点点的。从碎片化的活动走向品牌的服务,亦是如此。

文章来源:http://theory.swchina.org/exchange/2021/0111/3804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