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实务探索案例研究 心交流,零距离——流动儿童社交能力提升小组

心交流,零距离——流动儿童社交能力提升小组

一、小组基本情况

小组名称:心交流,零距离——流动儿童社交能力提升小组

活动对象:8-11岁社区流动儿童青少年

参与人数:10人

工作员姓名:王小

二、小组目标

小组结束后,90%的服务对象意识到社会交往的重要性;

小组结束后,80%的服务对象至少学习到了3个社会交往相关技巧。

三、理论与方法

(一)社会交往理论认为,交往是人从事共同活动的过程,对于满足人们的需要,促进社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对于社区流动儿童而言,社会交往能协助其融入社区、个人成长。工作员通过调研了解到,在社会交往方面,有62%以上儿童青少年受访者希望社区能够提供交友平台,52%的受访者希望社区能够提供人际交往技能训练。综上,工作员拟开展流动儿童社交能力提升小组,为社区流动儿童提供社会交往的平台和机会,扩大其交往范围,提高其社交能力。

(二)小组动力理论认为小组一旦产生,就会形成一个物理学所讲的场。当服务对象进入小组就进入了一个由自身、不同力量和变量组成的心理场中,个人行为会受到这些力量和变量组成的心理场的影响。社工拟在本次小组中,有效运用小组动力,借助服务对象间的互动和相互影响,促进其社会交往能力提升。

四、小组过程

(一)小组计划

活动

单元

活动时间及

地点

活动目标

主要活动内容

第一节

嗨你好

2020年8月1日14:30-15:30,D社区活动室

促进服务对象相互认识、建立小组契约、澄清服务对象参与小组的期望

1.社会工作者介绍小组主要内容和目的

2.引导服务对象进行自我介绍,促进相互认识

3.引导服务对象讨论、确定参加小组的目的和期望,进行小组前测

4.通过讨论,制定小组契约

5.通过“看图猜成语”游戏,协助服务对象初步建立信任关系

6.分享、总结、布置家庭作业(与家长讨论沟通的重要性)、预告下节内容

第二节

心之桥

2020年8月8日14:30-15:30,D社区活动室

引导服务对象意识到沟通的重要性,学习沟通技巧

1.引导服务对象回顾上节内容,分享家庭作业

2.通过“大风吹”游戏,引导服务对象借助共同特点,加强与他人沟通

3.通过“你说我画”游戏,促进服务对象明白沟通的重要性

4.通过“沟通小剧场”,协助服务对象掌握沟通技巧

5.分享、总结、布置家庭作业(引导服务对象与他人互相倾诉故事)、预告下节内容

第三节

假如是

2020年8月15日14:30-15:30,D社区活动室

引导服务对象意识到倾听的重要性,学习倾听技巧

1.引导服务对象回顾上节内容,分享家庭作业

2.通过“乌龟与乌鸦”游戏,引导服务对象意识到认真倾听的重要性

3.通过无反馈及有反馈沟通,促进服务对象意识到专注倾听的重要性

4.通过“倾听-问答”互动,引导服务对象学习倾听技巧

5.分享、总结、布置家庭作业(引导服务对象与他人合作完成手工作品)、预告下节内容

第四节

我和你

2020年8月22日14:30-15:30,D社区活动室

引导服务对象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学会与他人合作

1.引导服务对象回顾上节内容,分享家庭作业

2.通过“大地震”游戏,引导服务对象体验合作

3.通过“拼图”,引导服务对象意识到如何更好地合作

4.分享、总结、预告下节内容,说明下节为最后一节,提前处理离别情绪

第五节

我能行

2020年8月29日14:30-15:30,D社区活动室

评估服务对象在小组中的变化和小组效果,强化与巩固小组成效

1.通过“雨点变奏曲”游戏,促进服务对象放松自我,更好投入小组

2.引导服务对象撰写改变、发现、鼓励或期望,强化小组成效

3.借助“仪式”结束小组,处理离别情绪

(二)小组发展状况

1.小组形成期:明确小组目标与规则,初步形成小组内聚力

(1)内容分析

受疫情影响,第一节小组采取线上形式开展。通过正向开场,让服务对象对接下来要发生的事情有了大致的了解,提高了其对小组的关注度。通过目标澄清和小组契约制定,初步激发了小组内聚力,提升了服务对象主人翁意识。前测结果显示,服务对象平均分3.56分(总分5分),其中“我能自如地在他人面前讲话”一题分数2.88分、得分率低于60%。这一方面说明服务对象社会交往能力有待提升,另一方面体现了社会交往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2)服务对象变化情况

由于采取线上形式开展服务,服务对象无法面对面交流,所以一开始时他们比较“沉默”。后来经过工作员的引导、鼓励及共同澄清小组期望、制定契约等,沉默现象逐渐改善。

(3)面临挑战

线上活动,工作员带领有难度。

(4)工作重点

服务对象间的“破冰”及小组关系的建立;小组目标的澄清。

(5)目标达成情况

小组初期的破冰游戏加快了服务对象间的相互认识,初步形成团队氛围;通过对小组目标的反复强调,使服务对象初步了解了小组内容和目标。

2.小组形成期:借助游戏激发服务对象兴趣与互动,促进小组凝聚力增长

(1)内容分析

工作员引导服务对象回顾上节内容、分享家庭作业,一方面了解了服务对象运用小组经验的情况,另一方面将服务对象的注意力快速聚焦到了本节主题中。开展互动游戏,活跃了气氛,提高了服务对象兴趣和参与积极性。通过“你说我画”与“沟通小剧场”,促进服务对象意识到沟通的重要性、掌握沟通技巧。

(2)服务对象变化情况

征得用人单位同意后,本节小组转为线下开展。有了面对面的沟通和互动,服务对象的投入度、参与度明显提高。

(3)面临挑战

个别服务对象比较害羞、沉默,不敢演绎情景内容。工作员结合现场情况,调整了模拟顺序,先由简单的内容开始,然后根据服务对象性格特点调整角色、安排其擅长的角色、鼓励其尝试。在工作员的引导下,服务对象增强了信心,积极投入到了情景演绎中。

(4)工作重点

引导服务对象意识到沟通的重要性,学习沟通技巧。

(5)目标达成情况

 “你说我画”互动游戏,促进服务对象意识到沟通的重要性;“沟通小剧场”引导服务对象掌握沟通技巧。

3.小组转折期:正向引导次小组,抵抗小组分裂问题

(1)内容分析

一开始有些服务对象不熟悉游戏规则,处于游离状态。这一现象提醒工作员在讲解游戏规则的时候注意讲解技巧。“倾听-问答”互动,服务对象认真参与,学习倾听相关技巧,初步掌握了专注、及时回应、澄清、记忆等重要技巧。

(2)服务对象变化情况

随着服务对象之间互动的加深,小组内出现了次小组。在工作员带领小组时,服务对象出现游离、交头接耳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组进程。对此,工作员采取了限制发言、调换座位、鼓励分享的措施,发挥次小组正向作用的同时,减低了其负面影响。

(3)面临挑战

组员互动加深,出现次小组。

(4)工作重点

引导服务对象学习倾听技巧。

(5)目标达成情况

通过游戏以及“倾听-问答”互动,引导服务对象意识到倾听的重要性,学习倾听技巧。

4.小组成熟期:巩固遵从与交往,维持小组动力

(1)内容分析

第四节设置了游戏“大地震”,需要服务对象跑动,有碰撞、摔倒风险。工作员预估,风险在可控范围内,决定按计划开展。游戏前与游戏中,工作员不断强调注意安全,适当扩大两张报纸之间的距离,避免了安全“事故”发生。

(2)服务对象变化情况

游戏激发了服务对象参与的积极性,小组互动良好;部分服务对象从沉默到主动分享心得,成长变化较为明显。

(3)面临挑战

在分组时,服务对象有期望合作的固定对象。

(4)工作重点

增强服务对象合作意识,引导其学会合作。

(5)目标达成情况

通过“大地震”游戏、“拼图”等,引导服务对象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学会与他人合作。

5.小组结束期:回顾小组及个人改变,巩固小组成效

(1)内容分析

最后一节小组,工作员带领服务对象通过游戏放松自我,更好地投入小组中。有服务对象表示,游戏看起来很简单,是需要认真专注倾听,才能跟上节奏。工作员引导服务对象回顾、总结第一节小组到第五节小组的内容,撰写改变、发现、鼓励或期望,巩固小组成效。

(2)服务对象变化情况

本节小组,服务对象之间的凝聚力明显提高了,比较积极参与总结回顾;服务对象表示对小组不舍,情绪略显低落。

(3)面临挑战

在分享总结环节,服务对象表达意愿强烈,现场秩序有些失控。

(4)工作重点

巩固小组成效,处理离别情绪。

(5)目标达成情况

通过引导服务对象总结以及撰写改变、发现、鼓励或期望,强化小组成效。对比小组前测及后测结果可知,每名服务对象的后测平均分都较前测平均分高,可见服务对象在小组中皆有所成长和改变。其中“题1.我能自如地在他人面前讲话”后测平均分较前测提升最多,为1.5分、同比提升52.17%,可见服务对象的表达能力有明显进步。

五、评估

(一)目标达成情况

目标

目标达成情况

小组结束后,90%的服务对象意识到社会交往的重要性。

《小组参加者意见汇总表》显示,“1.1小组结束后,我意识到社会交往的重要性”,8名被调查者选择了“非常同意”,100%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意识到了社会交往的重要性,由此可推论本目标达成。

小组结束后,80%的服务对象至少学习到了3个社会交往相关技巧。

《小组参加者意见汇总表》显示,“1.2小组结束后,我至少学习到了3个社会交往相关技巧”,6名被调查者选择了“非常同意”、2名被调查者选择了“同意”,100%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至少学习到了3个社会交往相关技巧,由此可推论本目标达成。

(二)小组成效评估

1.小组成效

对比小组前测及后测结果可知,每道题目的后测平均分较前测平均分提升0.94分,可见服务对象在小组中有所改变和成长。其中“题1.我能自如地在他人面前讲话”后测平均分较前测提升最多,为1.5分、同比提升52.17%,可见服务对象的表达能力有明显进步,这与小组互动密不可分。“题6.当遇到困难时,我会与他人一起想办法解决”后测平均分较前测提升最少,为0.5分、同比提升12.11%。工作员后续询问服务对象关于此题的评分依据时,服务对象表示,遇到困难时一般倾向于先自己解决,然后再向他人求助。可见服务对象树立了自助解决问题的意识。更多前后测对比情况,详见下图。 

2.服务对象改变

对比小组前测及后测结果可知,每名服务对象的后测平均分都较前测平均分高,可见服务对象在小组中皆有所成长和改变。其中服务对象SYX进步最大,后测平均分较前测提升1.33分、同比增长38%。她在“题1.我能自如地在他人面前讲话”的后测分数较前测提升最多,为4分、同比增长400%,可见其参加小组后自信心及表达能力有显著进步。她在“题6.当遇到困难时,我会与他人一起想办法解决”的后测分数较前测提升最少,持平。此外,服务对象HDC进步最小,后测平均分较前测提升0.17分、同比增长4.86%。除“题2.我喜欢和他人在一起做事”后测分数进步1分、同比增长33.33%外,其余各项分数无变化。分析服务对象改变原因,工作员得出如下结论:小组根据儿童青少年特点,将知识讲解融入到游戏、情境模拟中,寓学于乐,促进服务对象更好地学习与运用相关技巧;同时工作员在小组过程中,灵活运用引导、鼓励、澄清、协调等技巧,带领小组成员不断提升社会交往能力。更多成效数据详见下图。 

3.存在问题

(1)出现次小组,小组成熟阶段,服务对象之间关系越来越近,出现次小组,影响小组的开展。

(2)理论与实践脱轨,小组内容偏向社会交往技巧的学习,实践运用稍显不足。

六、专业反思

(一)善用次小组,提高小组内聚力。

服务对象间不断熟悉,小组在转折期出现了次小组。工作员正视小组中客观存在的次小组现象,协助服务对象合理处理次小组问题,如适当调整座位,让次小组成员分散,在游戏等需要分组的环节中将次小组的成员与其他成员分为一组,促进小组整体互动。

(二)持续跟进,协助服务对象内化知识、学以致用。

为引导服务对象将小组经验延续至生活中,实现更多的改变和成长,工作员需继续跟进服务对象对社会交往技巧的实践运用情况,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及现有资源,开展社会交往技巧实践运用类活动,促进服务对象更好地学以致用。

(三)训练“观察力”,提高专业敏感度

社会工作是一门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在服务过程中,保持敏感度,留意服务对象的反馈及个人状态,有利于工作员把握服务进程,灵活调整工作方式。在小组工作中,工作员需要观察服务对象间的互动模式,察觉小组发展状况,及时介入;此外还需观察服务对象的纵向变化状况,把握每一位服务对象的变化、及时提出有针对性的表扬,巩固其成长。

(四)积累移民城市流动儿童社会交往能力提升服务经验

深圳作为移民城市,流动儿童基数大,其城市适应及社会交往需求普遍。上述需求若不能得到有效满足,将影响服务对象后续成长发展。针对流动儿童的社会交往现状,工作员通过“成长小组”,开展发展性服务,提高其相关能力,积累了服务经验。

(作者单位:深圳市龙岗区至诚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文章来源:http://practice.swchina.org/case/2020/1211/3782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