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实务探索案例研究 从家庭教育角度分析校园欺凌 ——以农村留守儿童为例

从家庭教育角度分析校园欺凌 ——以农村留守儿童为例

近年来,政府越来越关注农村地区的发展。政府在农村地区建立了很多学校。在很多地方,尤其是边远和艰苦地区,留守儿童在农村学校中占了绝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一直作为一个弱势群体而被大众熟知。农村留守儿童卷入校园欺凌更是引发了社会各界的讨论。今天我将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分析一下农村留守儿童产生校园欺凌的原因。

一、缺少必要的家庭教育

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儿童缺少父母近距离的关爱和必要的家庭教育,儿童的一些日常生活的习惯和行为缺少父母的引导和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谓玉不琢不成器。没有父母再跟前的关爱和教育,孩子很容易就会做出行为偏差进而产生校园欺凌。大部分孩子会因缺少家庭教育产生自卑、内向等心里问题,这些孩子很容易成为校园欺凌的受害者;有些孩子因缺少家庭教育则会产生暴躁、易怒等心理问题进而做出偏差行为,这些孩子也更容易成为校园欺凌的施暴者。

二、陈旧教育观念的影响

在农村地区,很多家长(多为孩子的爷爷奶奶)受教育程度低,管理教育方式十分粗暴。对儿童灌输很多错误的教育理念。在错误的教育理念影响下,儿童很容易就会出现偏差行为。许多施暴者和受害者都对校园欺凌没有意识,他们不知道他们遭受的、施行的行为就是校园欺凌。他们只是根据爷爷奶奶告诉他们的“经验”做出的行为。而这,也更容易导致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

三、隔代教育的局限性

农村留守儿童多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大多数老一辈人由于没有接受到新教育,囿于自己的经验,将自身所受的教育观念强加给儿童,有的人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等观念,有的则过分溺爱。这些老一辈的教育观念固然有其值得肯定的部分,然而时代在发展,这些教育管观念不可避免的有了局限性。动辄打骂和过分溺爱是最典型的,儿童还处于叛逆期,会因此变得敏感、孤僻、暴躁、易产生攻击性。

家庭教育对儿童的成长社会化是非常大的。缺少必要的家庭教育,“自由成长”模式使儿童缺少成长过程中必要的引导和疏通,造成其不健全的人格和偏激的性格,敏感、任性、内向、孤独、意志力薄弱、自卑、暴躁易产生攻击性。

本文只是从一个小方面进行的原因分析,而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更多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行动。校园欺凌是多种不良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力量资源齐心协力加以防治。预防和解决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施暴者、被欺凌者、老师、家长、社区都是社会工作者介入的对象。

(作者单位:郑州市馨家苑社区服务中心)

文章来源:http://practice.swchina.org/case/2020/1202/3775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