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理论前沿百家争鸣 同志父母的哀伤阶段及对社会工作的启示

同志父母的哀伤阶段及对社会工作的启示

哀伤,是个体经历丧失之后的身心反应。人在一生中可能会面临许多丧失,例如失恋、亲人去世、失去好的工作机会、失去青春的岁月,等等。人在遭遇这些重大丧失之后,都会经历哀伤的过程。如果哀伤过程顺利,个体就能维持身心健康的动态平衡,反之则可能导致各种身心症状甚至疾病。本文所要论述的是同志父母的哀伤,即同性恋子女的父母在获知子女的性少数身份后,由于感到失去了一个“正常”的子女而产生的哀伤。据相关学者的估计,中国有数千万同性恋者。随着社会风气不断走向开放和多元,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同性恋者向父母“出柜”(即表明自己的同性恋身份)。社会工作者有必要掌握同志父母哀伤阶段的理论知识,以便在遇到此类个案时,能够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

哀伤五阶段理论简介

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哀伤阶段理论,其中以 Kübler-Ross的哀伤五阶段理论最为流行。Kübler-Ross将哀伤过程分成了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消沉及接受共五个阶段。否认是指不承认丧失事件的发生;愤怒主要是指感到命运不公而产生的怒气,也包括对造成丧失事件的人的怒气;讨价还价包括在内心中对上天的祈求,也包括与导致丧失事件的人的争执,希望能够改变“坏”的结果;消沉是在发现讨价还价没有用之后,体验到的沮丧和无助感;接受是指走出消沉的状态,逐渐放下,并将主要精力转向新的生活。

同志父母哀伤阶段的表现

在感到失去一个“正常”的子女后,同志父母多会经历上述哀伤阶段。在否认阶段,同志父母会感到震惊:“我怎么可能有一个同性恋孩子?他/她向来是很正常的!他/她绝对不可能是同性恋!”如果子女在出柜时抱有坚定的态度,不断反复地向父母表明性少数身份,则父母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即会进入愤怒阶段。在愤怒阶段,同志父母会抱怨上苍的不公,在内心中反复质问上天:“我并没有做伤天害理的事,为何我的孩子会是同性恋?”也可能会对出柜的孩子充满怒火:“你这么做,有没有考虑父母的感受?未免太自私了!”愤怒情绪得到一定的宣泄后,同志父母的哀伤开始进入讨价还价阶段。在这一阶段,他们会进行各种尝试,希望能扭转孩子的性取向。例如以各种仪式向上苍或神灵祷告,或者反复试图劝说孩子“弃恶从善”。由于性取向是不可能被扭转的,因此同志父母讨价还价的努力也注定会失败,于是他们会进入哀伤的消沉阶段。在消沉阶段,同志父母食不甘味、寝不安席,内心体验到强烈的无助和悲伤。消沉阶段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只有度过消沉阶段,来到接受阶段,同志父母才能算最终走出了困境。在接受阶段,同志父母已深知无力回天,逐渐学会包容和放下,接纳子女的同性恋身份,开始思考如何帮助子女更好地生活。在上述五阶段理论的基础上,我国心理学家贾晓明提出,哀伤的最后可能还有“新的希望”这一阶段。这一阶段在同志父母身上可以体现为完全悦纳子女的性取向,感到“拨云见日”,以孩子的诚实为傲,甚至投入到同性恋平权事业中,并从中收获成就感、满足感和幸福感。需要提出的是,上述哀伤阶段并非一成不变,同志父母的哀伤也可能会跨越其中的一个或几个阶段,或在前后阶段之间来回跨越。

对社会工作的启示

(一)将同志父母的哀伤反应正常化。同志父母的压力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子女出柜带来的,另一方面是怀疑自己的哀伤反应不正常所带来的,例如有的同志父母会怀疑自己是不是要疯了,或者是不是得了严重的心理疾病。如果同志父母的哀伤反应并未对其社会功能造成长期且严重的影响,则社会工作者应当以专业身份向他们讲解哀伤几个阶段的特征,并明确告诉他们:子女向父母出柜后,父母的心理状态发生这样的变化、产生较长时间的哀伤反应是完全正常的,绝大多数人在面临类似事件后都会如此。

(二)告知同志父母科学的性少数知识。社会工作者还应掌握性少数的科学知识,例如性取向是不可改变的、同性恋并不是因为道德败坏或受到蛊惑才做出的选择,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遗传的影响。在帮助同志父母走出心理阴影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应向他们传递科学知识,这样能够缩短同志父母的哀伤时期,帮助他们尽快进入哀伤的接受阶段。

(三)帮助同志父母相互支持。子女出柜的初期,许多同志父母深感失去了一个“正常”的孩子,因此哀伤反应非常严重。这时,他们往往不认为周围的亲友能够理解自己,也因此出现了“孩子出柜导致父母入柜”的现象。此时如果社工能够帮助他们与其他已经接纳同志子女的父母取得联系,则有利于为他们创设一个被理解和被支持的环境,宣泄在愤怒、讨价还价、消沉等多个哀伤阶段的消极情绪,从而更加顺利地度过哀伤历程。

(作者:北京科技大学社会学系讲师 张宇迪)

文章来源:http://theory.swchina.org/many/2020/1201/3774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