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实务探索实务视点 新时代党建社会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以某公益类文化事业单位的实务经验为例

新时代党建社会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以某公益类文化事业单位的实务经验为例

新时代党建社会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以某公益类文化事业单位的实务经验为例

窦宝国

  要:相比社区党建、社会组织党建等服务领域,机关事业单位党建工作更具挑战性和复杂性。笔者选取具有政治性和典型性的公益性文化类事业单位H单位为研究对象,梳理党建社会工作的含义类型、产生背景、功能定位和现实意义,阐述常用社会工作理论和社会工作基本方法在党建实务中的探索和运用,分析专业发展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为今后机关事业单位党建社会工作的创新和发展探寻基本思路和可行性举措。

关键词:新时代;党建社会工作;党的建设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党中央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作为重要战略布局推进,各级党组织把做好党建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在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进程中,传统的党建工作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而社会工作本身的人文取向和实践取向,则有效弥补了党建工作的形式化、“悬浮化”等倾向。伴随专业社会工作在城乡社区、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全面铺开和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基层党组织将社会工作的理念、知识和方法融入党建工作中,由此,党建社会工作应运而生,成为新形势下创新基层党建工作的有益探索。

一、兴起背景、基本内涵及其功能定位

(一)基本概念和主要类型。

1、党的建设的内涵和外延。党的建设即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与党的建设实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学说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际应用。机关事业单位党建工作则是指机关事业单位的各级党组织为保持自己的性质而不断自我革新的具体活动,涉及领导班子建设、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等方面内容。

2、党建社会工作的定义。当前学术界和实务界对党建社会工作的概念并没有确切定义。张会杰认为,党建社会工作是指在党的领导下,在专业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指导下,围绕党组织、党员及其家庭,提供以恢复或强化能力、发挥社会功能为目的的专业服务,着重改善人际关系,解决党员、党组织问题,将社会工作元素植入党建工作,协助确保党建工作专业开展的一项服务。

徐鹏帅分析指出,党建社会工作是在党建领域,在客观评估服务对象问题与需求的基础上,采用专业社会工作方法,结合机关党建工作实情,提供帮助基层党组织更好开展工作的专业服务。

吴耀健等认为,党建社会工作指中国共产党运用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加强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政治目标、社会工作运用党的意识形态加强实践效能的专业目标这一政治与专业互动合作的社会治理领域。根据现有实践和文献分析,党建社会工作可归纳为三个主要面向:一是“社会工作机构的党建化”,即在社会工作机构内部成立基层党组织,加强党对社会工作机构的领导。二是“社会工作者的党建化”,即党建社会工作者作为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者或协助基层党组织,开展以党组织建设和党员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的党建活动。三是“社会工作服务的党建化”,即党建工作与社会工作在价值理念、工作目标和行动策略等方面的全面结合。

3、党建社会工作的主要类型。根据服务目标划分,党建社会工作可分为便民利民型、组织建设型和党群共建型三种服务类型。便民利民型是当前党建社会工作中较常见的服务类型。它的目标在于为群众提供服务,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在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发挥中间桥梁的作用,一方面积极调研服务群体需求,形成“需求清单”和“问题清单”;另一方面对接党员,培育党员志愿者,推动党员志愿者转化为服务提供者,深入基层为民排忧解困。

组织建设型的目的就在于创新党建方式方法,以生动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调动党员积极性,提高党员对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将基层党组织打造成坚强战斗堡垒。该类型党建社会工作主要在组织力建设方面提供服务,不涉及党员的组织发展等党内政治工作。

党群共建型服务的最终落脚点是通过动员不同主体参与共建和共治,共享改革发展稳定的成果。党群共建型服务中的“群”并不特指群众,而是指包括群众在内的不同主体,如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城乡社区等。党群共建型服务不仅对党建社会工作者有较高的素质要求,而且对党组织的组织力、领导力以及多元主体的能动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另外,按服务场域划分,党建社会工作可分为机关事业单位党建、社区党建、园区党建、楼宇党建等类型。按服务领域划分,党建社会工作可分为组工党建、机关事业单位党建、企业党建、社会组织党建和社区党建等类型。

(二)产生背景和现实意义。

1、兴起背景。党建社会工作的出现并非偶然现象,中国共产党对党建工作重要性的提升是催生党建社会工作兴起的重要外生动力,同时党建社会工作也是社会工作发挥专业优势、主动向党组织靠拢的结果。党建社会工作的兴起,很大程度上源于党建工作和社会工作在诸多方面具有高度的关联和契合。换言之,从党建工作和社会工作的价值取向、工作目标和行动策略来看,两者具有相近性,且具有契合发展的可能性。

从价值取向上看,党建工作和社会工作具有契合性。两者都以尊重人的主体性为价值取向,以人为本既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也是社会工作服务的重要理念。从工作目标上看,党建工作和社会工作具有一致性。党建工作和社会工作都以提升服务对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目标追求,致力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行动策略上看,党建工作和社会工作具有关联性。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是贯穿社会工作服务全过程的实践策略。两者都需要践行群众路线,在实践手法上具有相通性。

2、现实意义。社会工作融入党建工作具有创新性与专业性,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社会工作发展模式。在创新性层面,党建社会工作为党建工作创新提供了重要抓手,有效改善了党建的形式化、表面化等问题,切实提升了党建工作成效。比如,利用清明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烈士纪念日、国庆节等重要时间节点,策划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党建主题活动,提升组织生活吸引力和感染力。在专业性层面,党建工作从社会工作专业中汲取了思想营养,党建社会工作为党组织赋权、多主体联动提供了理论指导。党建社会工作以专业理念为切入点,发挥专业优势和技术特长,推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提升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效能和服务群众水平,营造风清气正、担当尽责的政治生态。

实践证明,党建社会工作大有可为。一是擅长沟通个体与组织、组织与组织的关系,有利于增进党组织内部、党组织之间、党群之间和党内外之间的团结。二是适合承担党建指导者职能。党建社会工作注重“人在情境中”、社会系统、社会支持等理论,协助党组织团结党员凝聚人心,维护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三是擅长发挥党组织日常功能,注重运用以人为本、平等接纳和同理心的理念,强调优势视角、赋权增能、和风细雨的工作方式,与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相呼应,在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提升党员素质和对党的忠诚度等方面,方式温情、效果显著。

(三)功能定位和服务内容。

目前,党建社会工作主要围绕党建领域开展服务,服务人才、服务党组织及党员、服务群众、服务社会,并以党员服务群众为主线,以党建社会工作服务技能为手段,通过党建社会工作发动党员服务群众,引导党员带动群众服务社会,探索实践党群共建、党群共融的党建工作新模式。

党建社会工作主要涵盖环境融入服务、援助服务、关系调试服务、党员志愿者服务、基层党组织服务以及其他党务工作服务等方面内容。

环境融入服务,主要是因地制宜地通过宣传、外展等形式引导党员加入党组织网络群组,关注党组织动态;通过新老党员交流会、新老党员结对等形式,帮助党员加强了解并融入党组织;通过经常性的走访、座谈、电话及网络等形式,了解党员的疑难困惑,听取党员意见建议,帮助党员解决问题。

援助服务,主要包括协调相关专业人士为有需要的党员提供救助政策、法律、医疗、就业等咨询服务、资源链接服务、心理疏导服务、探视服务以及自主互助体系建立服务。

关系调适服务,即在党的领导下,运用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为党员及其家庭以提供恢复或提升朋辈、家庭关系,重塑内部互动模式为目的的专业服务。重点内容包括:朋辈关系改善服务、亲子沟通服务、婚姻关系调试服务等。

党员志愿者服务,即为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不断改善社会、促进社会进步,组织党员志愿者面问社会或困难党员、广大群众而开展的公益服务活动。

党建社会工作党的基层党组织服务,是指面向基层党组织,通过开展凝聚力提升和党群共融服务,不断增强党员对于党组织的归属感,提升党组织凝聚力、执行力、战斗力。

其他党建社会工作服务是以社区、企业、社会组织等不同性质主体为载体,以民生微实事、党建服务项目等内容为抓手,立足于党群服务中心而开展的一系列党务工作服务。主要包括协助党组织做好行政事务性工作、对外开放和日常管理工作;通过开发和运营新媒体、自媒体,扩大党组织的影响力等。

二、党建社会工作常用理论和基本方法

(一)常用理论

1、社会支持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越能更好地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现实中人们拥有个人资源和社会资源,个人资源包括个人的自我功能和应对能力,社会资源包括个人社会网络中的广度和网络中的人所能提供的社会支持功能的程度。

社会支持理论取向的党建社会工作,强调通过干预党员和党组织的社会网络来改变其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的作用,特别是对那些社会网络资源不足或者利用社会网络能力不足的弱势群体,党建社会工作致力于帮助他们扩大社会网络资源,提高其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

2、增能理论。该理论是西方社会工作的重要价值取向和实践框架。增能又称赋权,最早在1976年由美国学者巴巴拉·所罗门在《黑人赋权:受压迫社区中的社会工作》一书中首先提出,指面向受到社会歧视和排斥的弱势群体,通过权力赋予的过程,协助他们对抗社会环境的不公平对待,以及降低自身的无力感。

系统增能取向的党建社会工作,以党员和群众为工作对象、以党的信念和路线方针政策为动力机制。在实务工作中,不是用问题化视角看待服务对象,而是发现和发挥党员和群众的优势和能力、自下而上进行党群联动,又积极发挥党建的资源和政治优势以及当地社会工作行业生态的专业和技术优势,实现党建引领多元主体参与、上下良性互动的基层社会治理。吴耀健等学者提出,增能模式的党建社会工作相对于行政化的党建工作和治疗模式的社会工作具有的三个主要优势:需求为本、行动导向和宏观视角。

3、一般系统理论。该理论由路德维希·冯·贝塔朗菲提出,认为任何生命有机体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各个系统都是一个更大的系统的子系统。一般系统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它是以整体的视角来看待人和社会,而不是将人和社会分割开来。在系统理论看来,系统是在动的变化过程中维持稳定和平衡的,且系统内部的子系统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联系,而是存在着多元互动或互为因果的循环关系。

从系统视角研究党建社会工作实践,我们采用系统概念来隐喻人类的生存环境,将人的成长和人类的发展置于一个特定的系统进行考察。从党员个体角度,其在亲密或熟悉情境下的人际关系活动形态和角色扮演构成了微观系统;从机构层级角度,上层党组织、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党员构成了中观系统;从工作延伸角度,党政机关、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构成了宏观系统。

系统理论取向的党建社会工作,以党组织为主要生活系统之一,其工作就在于发现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调整人与环境的关系,即党员与党组织的关系,调动党员与党组织的积极互动,帮助党员适应党组织环境,落实党组织目标,实现党组织与党员关系的和谐,实现党员之间的身份认同和关系确立,从而调动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基本方法

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三大基本方法。其中,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属于微观社会工作方法,社区工作属于宏观社会工作方法。

王思斌认为,个案工作是专业工作者在利他主义的价值理念指导下,运用科学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以个别化的方式为感受困难的个人及家庭提供物质和心理方面的支持,以帮助个人和家庭减低压力、解决问题、挖掘潜能,不断提高个人、家庭和社会的生活质量与福利水平的一种社会工作方法。

小组工作是一种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组成的小组为工作对象的社会工作方法,它主要由社会工作者通过有目的的小组活动和组员间的互动,帮助小组成员共向参与集体活动,从中获得小组经验,处理个人、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问题,促进行为改变,恢复与发展社会功能,开发个人潜能,从而获得个人成长。

社区工作并非在社区的社会工作,而是以社区及其成员整体为对象的社会工作介入手法。它通过组织成员有计划参与集体行动,解决社区问题、满足社区需要。社区成员在参与过程中建立对社区的归属感,培养自助、互助和自决的精神,加强其社区参与及影响决策的能力和意识,发挥成员的潜能。

三、H单位社会工作介入党的建设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H单位将党建工作与社会工作深度融合,运用社会工作理论、方法和技术推动党建工作创新发展,有效提升了单位的工作效能和服务群众水平,营造了风清气正、担当作为的干事创业氛围。

(一)构建党员志愿服务体系,提升为民服务实效。

近年来,H单位在推进服务型单位建设的过程中,大力营造“党员先锋,志愿奉献”的服务氛围,探索党员志愿服务与基层党组织建设、党员队伍建设有机融合、互促互进的有效路径,实现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

在联系帮扶群众方面,注重为弱势群体、困难群众提供专业化服务,严格落实党员干部常态化联系服务群众制度,深入开展“结亲连心”活动,将党的关怀在点滴中渗透。认真组织党员干部入户走访和经常联系,落实“望闻问切”四步工作法,与基层干部群众面对面交流、心贴心服务,针对基层群众反映的问题对症下药、帮困解难、破解症结;积极向联系对象宣传政策法规,协助申请政府政策资源支持,并链接社会资源进行补充,维护基层群众合法权益,减轻服务对象生活压力,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战略、助力精准脱贫。

在开展志愿服务方面,围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爱国卫生月宣传、敬老爱老等工作,组织党员志愿者到L市多个城市社区,开展“清洁家园、助力创城”、“守护蓝天、志愿有我”、“植树增绿、美化家园”等主题志愿服务活动。协助老旧小区改造社区环境设施和改善人居综合环境,开展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弘扬、精神文明宣传、健康卫生知识传播等活动。在系列主题活动中,通过设置公益广告、发放倡议书、宣传政策法规等形式,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营造浓厚的文明创建氛围。在每年重阳节、中秋节、春节等重要节日,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党员志愿者走访慰问离退休老干部和困难群众,为他们送去党和政府的爱心与温暖。

(二)抓好城乡文明牵手共建,推动城乡和谐发展。

2015年以来,H单位先后与L县S社区和N县L村结成城乡文明牵手共建单位,旨在推动“乡村文明行动”和“美丽乡村建设”深入开展,营造新环境、建设新农村、培育新农民、倡导新风尚。

在S社区,协助开展五个建设:村容村貌建设。以硬化、绿化、净化、亮化、美化为重点,帮助结对村整治环境、美化村居。道德素质建设。以关爱、互助、诚信为重点,帮助开展多种形式的道德教育实践活动。村风民俗建设。以科学、卫生、健康为重点,结合新农村新生活培训教育活动,广泛开展“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讲法制、改陋习”活动。平安村庄建设。以守法、有序、安全为重点,广泛开展平安村庄建设,营造安全稳定的新秩序。文化惠民建设。以服务、设施、阵地为重点,帮助建立完善农家书屋、文化大院及文体广场,积极开展送书、送报等活动,丰富村民文化生活。

在L山村,协助开展三方面工作: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整合利用党群服务中心、村史馆、党员活动室、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文化基地等阵地,达到有场地、有组织、有制度、有计划、有活动、有成效“六个有”标准,建立一支志愿服务队伍,创出一个有特色的志愿服务品牌,常态化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抓好文明村创建。帮助建设公共设施、治理村容村貌、改善文化条件、发展社会服务、促进乡村文明。深化移风易俗工作。有力遏制婚丧嫁娶大操大办,努力解决婚事高额彩礼问题。开展“新农村新生活”培训、“美在我家”活动,建立文明家庭、“好公婆、好媳妇”等常态化评选表彰机制,培育孝悌和睦家风。

(三)“走出去”共建共享,提升党建工作水平。

结对共建是目前联动不同党组织的一种探索,有利于整合不同资源,联动不同行业领域的党员,推动党建工作创新发展。近年来,H单位始终遵循“褒扬烈士、教育后人”的工作理念,主动“走出去”,积极“引进来”,联合机关、医院、社区等单位,开展党建共建活动,进一步高举“沂蒙精神”旗帜,将党建工作不断引向深入。

坚持优势互补、共建共创。联合L市肿瘤医院,策划开展“在沂蒙精神旗帜下—争党建先锋、创文明单位”主题系列活动。在教育活动方面,清明节期间,与该医院共同组织党员干部祭悼革命先烈、重温入党誓词,举行“沂蒙情—崇尚文明、关爱健康”主题行动签名仪式;选派市级道德模范赴该医院现场授课,宣讲“沂蒙精神”;建党节前夕,联合举行党员重温入党誓词活动,组织党员参观红色主题展览。在实践活动方面,联合该医院医疗专家到市派“第一书记”帮扶村开展“送医问诊惠民生、健康扶贫暖人心”志愿服务活动;深入“结亲连心村”走访慰问困难群众,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赢得了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通过主题系列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和服务能力,有力推动了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单位建设。

坚持比学赶超、互学互鉴。组织党支部委员及各党小组负责同志到L市荣军医院观摩学习,开展基层党支部党建工作学习交流活动。在座谈会上,双方围绕各自党建工作开展情况,就基层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党建资料整理、党建氛围营造、党内活动创新、党员信息管理和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工作进行了分享交流,并就如何实现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以党建引领促进业务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同时,通过深入观摩党建实践成果、翻阅资料、体验交流等形式,看亮点、找不同,明思路、促提升。通过交流学习,进一步促进了基层党支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实现了党建工作全面进步和提升。

(四)丰富党建活动形式,提高组织生活感染力。

H单位通过创新党建活动方式、丰富党建活动内容,让党的组织生活“活”起来、“动”起来,使党的组织生活更加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烈士纪念日、学习两会精神等活动,组织党员参加“缅怀英烈、牢记使命”、“佩党徽、亮身份、树形象、作表率”、“倡导文明新风 共建美丽乡村”、“学习红嫂精神、强化使命担当”、“学两会精神,过政治生日”、“迎七一、学党史、忆初心、强党性”、“牢记初心使命、褒扬英雄烈士”、“忆峥嵘岁月 为祖国点赞”、“进基地、寻初心、学先烈、践使命”、“蓝天保卫战我在行动”等主题党日活动,激励广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代新接力中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

组织外出参观学习。组织党员赴上海一大纪念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中共四大纪念馆、遵义会议纪念馆、延安革命遗址、西柏坡纪念馆、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周恩来故居纪念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台儿庄大战纪念馆、焦裕禄纪念园等地参观学习,接受党性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强化党性修养,锤炼优良作风。

举办“听老同志讲述陵园史”讲座。聚焦主题学、丰富载体学,用足用好用活红色资源,邀请L市著名文史专家、烈士陵园老同志等讲述烈士陵园历史,提升党员干部对烈士陵园历史的了解和认知,增强对新时代沂蒙精神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深化“创做”主题实践活动,推动学习入脑入心、走深走实,邀请L市市委党史研究院负责同志讲述沂蒙的来历,沂蒙的革命历史,沂蒙精神的成因、内涵变化、弘扬和宣传重要事件,教育党员加深对“沂蒙精神”的认知和理解,引导党员更加自觉的践行和弘扬“沂蒙精神”。

(五)组织参与疫情防控,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到,“要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支持广大社工、义工和志愿者开展心理疏导、情绪支持、保障支持等服务。社会工作是服务弱势、有需要的群体的职业,本质是助人自助。”社会工作遵循“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专业价值观,受专业价值理念的影响,社会工作者引领广大党员尽最大努力为抗疫贡献力量。

自新型肺炎疫情发生以来,H单位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引领作用,擦亮“褒扬烈士、教育后人”党建工作品牌,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日常业务工作。一是党组织快速响应。领导班子靠前指挥、主动作为,第一时间组建以党员为主体的疫情防控工作突击队,以“既来之、则战之,既战之、必胜之”的坚定信念,带领全体党员雷动风行,努力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争做先锋表率、彰显责任担当,让党旗在防控疫情斗争中高高飘扬。

二是党员干部率先垂范。H单位党员干部冲锋在前、身先士卒。主要负责同志作为市督导组成员,每天带队赴Y县督导乡镇疫情防控工作,深入抗“疫”第一线,确保了当地疫情防控工作落实到位、形势平稳。分管领导坐镇指挥,精心部署、积极协调、全力推动,先后组织开展“防控疫情、党员先行”志愿服务、“情系武汉、抗击疫情”爱心捐款、红色讲解员“讲疫情、战疫情”、退役军人职工“退役不褪色、抗击疫情勇争先”等活动。

三是普通党员坚守阵地。为科学合理有效防控,突击队成立了五个工作小组,主要以年轻党员为主力军,要求全体队员做到24小时联系畅通,随时听从召唤;设立党员先锋岗,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在疫情期间,党员社工和党员志愿者主动参与到防疫工作中,包括到测温点轮值、参与无偿献血、消毒消杀、为特殊群体送上防护物资、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和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等。

(六)创建党建工作品牌,推动党支部标准化建设。

H单位总支部委员会共有委员5名,其中书记1名、副书记1名;党总支下设第一支部和老干支部,共有党员53名。近年来,秉持“立足基地、发挥优势、培育品牌、服务发展”工作理念,以“5+N”支部工作法为抓手,创建实施“褒扬烈士、教育后人”党建工作品牌,切实推动了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一是立足自身抓党建。结合党员成长成才需要,以开展主题党日、外出参观学习、“听老同志讲述陵园史”等活动为载体,打造“学、读、说、写、练”五位一体的学习平台,建立常态化、制度化、固定化学习制度,使党员干部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乐于学习成为“新常态”。同时,要求党员根据各自工作特点,充分利用“学习强国”、灯塔—党建在线等平台,合理安排自学时间主动学习,加强党员干部学习教育,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

二是“走出去”共建共享。与机关、军营、学校、企业、社区等单位开展党建共建活动,高举“沂蒙精神”旗帜,将党性教育不断引向深入。成立红色故事宣讲团,深入开展以“光荣沂蒙”为主题的宣讲展演活动,宣讲红色故事、激活历史记忆,让沂蒙精神永不褪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介绍“山东:讲好红色故事 传承沂蒙精神”时,对此作了专题报道。

四、新时代党建社会工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路径

党建社会工作的兴起适应了新时代基层党建工作的新要求,在创新党建服务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成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参与力量。然而,党建工作的政治性决定了党建社会工作要在具备党建元素的前提下进行探索和创新,还有诸多短板亟待补齐。

从理念上来看,相对于传统的社会工作服务领域,党建社会工作起步较晚,行业地位不明确,社会认可度不高,如部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对党建社会工作认识不足、接纳不足、应用不足。从制度层面来看,针对党建社会工作的指导政策文件有待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有待进一步健全;畅通有效的运行体制和工作机制也尚未建立。从社会实践层面来看,党建社会工作应避免陷入党建服务过度行政化,需要充分重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需求和潜能。从专业性来看,社会工作在融入党建工作的同时,存在逐渐迷失自身专业价值的可能,迫切需要两者之间的实践磨合。从人才队伍建设层面来看,复合型、高素质党建社会工作者严重匮乏,人员配置存在难点,人员保障不能形成长效支撑,人员激励机制不健全,专业素质有待提升。

在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党建社会工作的价值、伦理、理论、方法,如何建设中国党建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专业人才队伍与实践体系,如何推动我国党建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的新发展,仍然充满着较大的挑战。笔者认为,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党建社会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一)贯彻社会工作理念,夯实党建社会工作基础。

一是以“尊重”理念为出发点。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在党建社会工作专业实践中,首先要贯彻“尊重”的理念,要充分尊重服务对象的需求和实际,使党建社会工作者收获最大信任,为良好服务的展开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以“自决”理念为着力点。坚持服务对象“自决”,本质上要求我们尊重服务对象的基本权利,不得代替或指示他们作出决定。要帮助服务对象保持头脑清醒,帮助他们分析利弊得失,让他们充分考虑现实问题和长远需求,并自主的作出决定。三是以“自助”理念为落脚点。党建社会工作者既要在链接资源、维护利益等方面帮助服务对象,也要关注和思考其未来需求和长远发展。在业务实践中,要不断激发服务对象的潜力,使服务对象逐步具备“自助”能力。

(二)运用社会工作方法,提升新时代党建工作质效。

一是运用个案工作方法,提高党员积极性。在机关事业单位党建工作实践中,个案工作方法作用独特,要运用社会工作的“柔性”,克服党建工作“刚性”带来的弊端,在党支部与党员之间建设新的沟通桥梁,提高党员自身的能力,进而推动提高党组织的能力。二是运用小组工作方法,激活党支部活力。在小组工作中,社会工作者要设置一个治疗目标或任务目标,并为小组成员构建一个有归属感和认同感的共同环境。要秉持“以人为本”的专业态度,贯彻小组工作的专业理念,使专业社会工作者成为机关事业单位党建工作的新助手。三是运用社区工作方法,拓展党建服务领域。在社区工作方法介入机关事业单位党建的实践中,可将党组织视作“功能社区”,将党员视作“社区居民”。社区工作通过党员有计划地参与集体行动,链接内外资源,解决党组织发展难题,满足党组织需求。

(三)加强专业能力建设,促进党建社会工作发展。

一是加强党建知识学习,提高政治能力。当前,我国党建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党建社会工作者的整体素质不高,专业技能不强。相关从业人员需要全面系统深入学习社会工作理论、方法和技术,培养社会工作思维,挖掘业务工作潜力。同时,在社会工作者专业培训体系中,需要进一步增加党政方针政策的解读与运用,更加注重党的政治理论的讲解和传授,进一步提升政治敏感性和政治能力。

二是创新党建工作方法,提升服务能力。传统社会工作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等方面颇有建树,然而当我们转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情国情,仍然缺乏符合国情、成效显著的党建工作方法。应结合服务对象的新问题和新需求,进行工作方法的新探索和新实践,这也是党建社会工作的发展取向之一。

(四)构建多元参与体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平台。

在社会工作介入机关事业单位党建工作的过程中,要动员基层党组织、社会工作机构、社会公益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促进党建社会工作服务的跨越式发展,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平台。基层党组织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帮助完成项目调研、评估诊断、计划服务等重要环节;社会工作机构要发挥专业指导作用,讲解其他项目服务的经验和教训,督导党建工作服务的具体落实,同时做好从业人员招募、培训、使用和激励等工作;社会公益组织要发挥志愿支援作用,从资源链接、场地布置、人员沟通等角度,帮助服务对象克服困难、提升能力、促进发展。

(作者:窦宝国 华东革命烈士陵园管理处工作人员;中级社会工作师)

参考文献:

[1]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张会杰.《党建社会工作事务》[M].湖南:中南大学出版社,2018.

[3]吴耀健,陈安娜,黎仁刚.专业、政治与党建社会工作的增能模式—对一个珠三角楼盘小区的个案分析[J].社会工作,2019(5):76-87.

[4]于铁山.党建社会工作岗位:内涵目标、功能定位与发展路径[J].社会工作与管理,2020,20(3):57-61.

[5]雷育胜,冷金岩.党建引领社会工作的理论探索与实践考察[J].理论建设,2019(6):79-84.

[6]郝雪云;李敏兰.从党建引领的社工实践看专业优势与发展[J].社会与公益,2020(3):1-2,34.

[7]徐鹏帅.新时代社会工作介入机关党建路径探索——以深圳市H机关党员志愿者服务为例[D].郑州:郑州大学,2019.

文章来源:http://practice.swchina.org/view/2020/1123/3767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