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实务探索项目行动 社会支持理论视角下的社会工作介入 苔花家庭服务的路径探讨

社会支持理论视角下的社会工作介入 苔花家庭服务的路径探讨

社会支持理论视角下的社会工作介入苔花家庭服务的路径探讨

摘要:随着失独家庭这一群体数量的增多,这一群体面临养老、心理等方面的困难,失独家庭的养老服务已不仅仅是个人问题,已是一个社会问题,情况的严峻性亟需社工服务的介入。笔者所在机构于2016年起开始对失独家庭开展服务,主要运用社会支持理论,从社区照顾、情感支持、社会回归三个方面设计服务内容,通过多元服务加强对失独家庭的情感关怀、社区照顾,协助他们走出心理阴霾,重拾生活希望,回归社会。本文通过项目运行总结了部分经验,尝试探讨在社会支持理论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服务服务路径。

关键词:失独家庭苔花家庭;社工服务;社会支持理论 

一、引言

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之后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实现了人口的有效增长遏制,推动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综合国力的提升。随之而产生的是中国数以万计的独生子女家庭。由于疾病、意外等各种原因,这部分家庭失去子女成为“失独家庭”,也称为苔花家庭。随着这一群体逐渐被媒体及社会各界关注,政府自2007年启动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政策,对这部分家庭进行关怀。随着服务发展逐渐也引入专业社工服务去服务此部分家庭。笔者所在机构于2016年起开始对失独家庭开展服务,运用社会支持理论,从重建与完善苔花家庭社会支持系统角度出发,按照社区照顾、情感支持、社会回归三方面设计服务内容,通过多元服务加强对苔花家庭的情感关怀、社区照顾,协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重拾生活希望,回归正常生活。项目经过五年实践,探讨总结了在社会支持理论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苔花家庭服务路径。

二、“失独家庭”概念的界定与“社会支持理论”

(一)“失独家庭”概念的界定

“失独家庭”作为一个专有名次首次被提出,并引起专有名次被提出,并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始于2012年5月9日《广州日报》一篇题为“暮年丧独子,他们的余生该何去何从?”的报道。失独家庭不仅引起媒体的聚焦,也有很多专家学者开始研究这个规模不断增大的群体。目前关于我国失独家庭数量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确切数字。普遍的说法是卫生部发布的《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我国每年新增7.6万个“失独家庭”,人口学家易富贤根据人口普查数据推断,我国现有的2.18亿独生子女中,会有1009万人或将在25岁之前离世,届时,中国将有1000万家庭成为“失独家庭”。

目前来说在我国的学术界,对于失独家庭也未给出明确与清晰的概念界定。由于国家针对独生子女死亡父母出台的扶助政策以及相关的救济政策将年龄限定在父母双方49周岁以上。本文所研究的失独家庭,是指人口与计划生育局登记国家政策登记入册的失独父母,所以现将“失独家庭”的定义简要归纳为:夫妻双方年龄在49周岁以上,只生育了一个子女,其子女因疾病、自杀等原因身亡,并且失独后再无生育、领养的可能性。

(二)社会支持理论

社会支持理论认为,社会支持网络是个人生命过程的组成部分,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能够为服务对象提供帮助的社会支持网络通常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另一种是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从社会的正式支持和社会的非正式支持这两个维度来衡量失独父母在养老中的社会支持情况。正式的社会支持来自于政府、社区以及来自民间的机构等提供的支持与服务。非正式支持则主要来自配偶、亲友、邻居及同辈群体提供的支持与服务,更多地表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

社会工作服务作为一种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在针对苔花家庭服务中应该发挥两个作用:一是通过社工所掌握、链接的社会资源为服务对象提供直接的帮助,以满足当前比较紧迫的需求,比如家政服务、陪医就医等。二是社会工作可以帮助其补充和扩展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帮助其提高建立和利用社会支持网络的能力。

三、苔花家庭困境及需求

随着个体年龄的增大,苔花家庭面临着巨大的养老、医疗、心理等方面的困难。通过笔者所在机构对失独老人这个群体调查和社会需求分析,失独家庭主要面临着心理慰藉的亟待及养老方面的需求。

(一)精神及情感的需要

独生子女去世后,父母容易陷入自行封闭,精神濒临崩溃;在失去独生子女的打击下,原本家庭的日常生活被彻底改变。巨大的伤痛使得他们很愿意找到“同命人”,即希望找到与自己有相似经历的人,以分享伤痛和寻求安慰。在同辈群体交流中,他们互相倾诉彼此的遭遇,希望能够获得相互的理解,从而达满足精神慰藉的需求。

(二)养老的需求

失独家庭父母由于丧失了唯一子女,家庭养老支持变弱,家庭抗风险能力下降。就目前情况看来,我国已经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而且这种趋势正在不断的加剧。从养老方式上将,我国现在普遍还是以传统的养老方式为主,以子女对父母的照顾为主,这就会导致这些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一旦失去了独生子女,他们就不得不依赖国家和社会的帮助,而我国的养老系统包括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还处于建设的过程。

四、社会工作介入苔花家庭服务的路径尝试

(一)两步骤三层次恢复、完善苔花家庭社会支持网络体系

针对苔花家庭实际情况,运用社会支持理论干预模式服务分为两个步骤,首先对苔花家庭的社会支持网络进行评估;社会工作者首先要对苔花家庭的社会支持网络做出必要的评估,确定原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为其提供支持,社会工作者能够帮他们建立哪些新的联结。对苔花家庭的社会支持网络评估包括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结构指网络的组成,包括人数、网络所包括的人员的类型、网络中人们之间的距离等。内容则从工具性支持和表达性支持来划分,工具性支持包括引导、协助、有形支持与解决问题的行动等,表达性支持包括心理支持、情绪支持、自尊支持、情感支持、认可等。

其次是拟定具体的服务计划。在评估的基础上,社会工作者要使社会支持网络切实能够发挥支持功能,根据每个苔花家庭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服务计划。根据每位家庭所处的哀伤阶段及实际情况从预防、治疗和恢复三层面去构建社会支持网络。在这个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不仅要对社会支持网络进行评估,更重要的是运用和改善社会支持网络,使之能够满足苔花家庭的实际需求,帮助服务对象重建和完善社会支持网络。

(二)社区照顾、情感支持、社会回归三大主题回应服务需求

针对苔花家庭心理慰藉及养老两大核心需求,社会工作者从社区照顾、情感支持、社会回归三个方面设计服务内容回应需求。首先是社区照顾;设计“暖心定制”服务,提供个别化的定制服务,包括接送服务、陪医服务、理疗康复、家政服务、微心愿等。结合“家庭医生”机制,联合社康开展针对失独家庭的健康关怀,加强社康等周边资源对失独家庭的,促进服务对象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其次是情感支持;开展“暖心探访”及“暖心聚会”服务,社工定期上门探访,给予心理慰藉、关怀等服务。尤其是节日、生日等,暖心探访服务给诸多苔花家庭带来暖意。在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开展“暖心聚会”活动,让苔花家庭在节日不再孤单,促进同行人之间的交流、互助,形成互助支持网络。再次是社会回归开展“家庭日”户外聚会,为失独家庭提供一个相互支持的平台,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强化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发展同行人志愿者服务,鼓励有能力的失独家庭参与到帮扶残独家庭的志愿活动,升华其个人价值,提升生活信心与信念。

以社区照顾、社会回归、情感支持为主要内容的服务,既包括经济扶助、养老照料、医疗保障,也包括社会关怀、精神慰藉等,多方面的服务由不同的主体来提供服务。此项目建立整合的服务输送体系,整合可为失独家庭提供服务的各类资源,提升整体服务效能。

(三)特殊服务与普适性服务相结合,探讨针对失独家庭服务设计

失独家庭群体有共同的特质,但受家庭背景,教育程度、失独时间长短、不同年龄阶段等影响,需求也不一样。根据每个家庭的个别化需求,笔者所在机构的服务项目实施“一对一”精准服务,项目中为每户家庭配备一名专业社工,根据失独家庭不同失独经历及所处的创伤阶段,建立家庭辅导计划。项目为失独家庭群体开展普适性服务,同时根据不同需求提供适切的个性化菜单订制服务,满足其个性化需求。

(四)政府购买社工服务针对失独家庭开展服务的有效实践

长期以来,对于失独家庭的情感抚慰,主要依靠行政力量,和当地热心志愿者为主力,关注、参与的各方、部门越来越多,但针对失独家庭的服务不一定深入。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热心志愿者大多缺乏经验,短期的接触并不能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志愿者找不到重点的嘘寒问暖只能隔靴搔痒,次数多但浮于表面。而专业社工会深入介入失独家庭,对该家庭的经济、生活状况有更细的了解,长期服务建立起稳定的信任关系,因而能够更好的针对每个失独家庭做出合理的规划与建议。

在此项目中的实践中,社工针对失独家庭群体运用专业方法进行评估,定位核心需求,运用社会专业方法进行跟进。运用个案工作方法对服务对象进行一对一跟进,进行心理慰藉;运用小组工作方法组织具有相同人生经验的同路人交流,建立支持系统;运用社区工作,组织失独家庭开展组织进行春游、秋游、电影赏析等户外交流、康娱活动,加强彼此之间的链接,强化正面心理感受,逐步打破失独家庭的封闭与孤独状态,促进社会回归。

参考文献:

[1]吴振华,郭剑锋,高莉娟.社会支持理论视角下的失独家庭社会救助研究——基于江西省J市的调查[J].社会工作,2015(01):107-115+128.

[2]黄耀明.失独家庭重建的个案管理实务与反思[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1(03):86-91.

[3]蔡娟.失独家庭养老问题与社会工作介入研究[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5,24(02):21-25.

[4]向德平,周晶.失独家庭的多重困境及消减路径研究——基于“风险—脆弱性”的分析框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55(06):60-67+172.

[5]曾维涛,熊小刚,朱椿荣.我国失独家庭经济扶助政策分析及其完善对策[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03):42-50.

[6]贺培培. 个案工作介入城市失独家庭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5.

[7]黄耀明.社会工作叙事治疗模式介入失独家庭重建的哲学渊源、方法和个案实践[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5,15(02):16-21+96.

[8]闫芳,刘晓甜.失独家庭社会支持网络构建的探索研究——基于服务个案的分析[J].克拉玛依学刊,2015,5(01):38-42.

[9]侯秀丽,王保庆.我国失独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43(03):92-102.

[10]王文涛. 个案工作介入“失独家庭”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4.

[11]谢启文.增能:解决失独家庭问题的新视角[J].人口与发展,2013,19(06):104-109.

[12]黄建.失独家庭社会救助问题研究[J].理论探索,2013(06):62-66.

[13]周伟,米红.中国失独家庭规模估计及扶助标准探讨[J].中国人口科学,2013(05):2-9+126.

作者简介:

张九丽,中级社工师,在深圳从事专业社会工作12年,深圳市福田现代社工事务所专业总干事。

(投稿单位:深圳市福田现代社工事务所专业总干事  张九丽)

 

文章来源:http://practice.swchina.org/action/2020/1116/3759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