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发展行业动态 万余社工为广州社区治理添活力
万余社工为广州社区治理添活力
近年来,广东省广州市以分布在全市各行业、社区的1万余名专业社工为抓手,不断打造精细化专业社工服务体系,促进社工积极参与社区治理,进一步激发了基层社区治理活力。据统计,2017年-2019年,广州社工累计参与解决820多个社区的公共应急、救灾等难点问题,介入台风、水灾和旧楼加装电梯改造等社区公共问题275个。
政策创新
保障社工依法高效参与社区治理
2018年8月,《广州市社会工作服务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颁布,并于2019年1月1日实施,作为地方综合性的社工服务立法,明确将社会工作纳入广州市国民经济与发展规划,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确立了对社会工作服务的系统支持、规范和监督,进一步促进社会工作规范化、专业化发展,这也标志着广州市以法律名义将社会工作纳入本市社会发展的长期性支持和保障。
广州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条例》中明确要建立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库制度,将老人、妇女、儿童、青少年、农村留守人员、特殊困难人群、受灾群众等服务领域的社工服务项目优先纳入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库。通过项目库规范政府购买服务入口,引导和支持社工强化对困难群体的服务,促进社工依法参与社会治理。
为进一步促进社工做好兜底性困难群体服务,今年5月,广州市民政局印发《关于做好特殊困难群体兜底保障社工服务的方案》,进一步健全“社工+慈善+志愿服务”融合工作机制,落实“一社区一社工”制度,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力推民政兜底对象社工服务全覆盖,协同发力织密织牢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安全网,引导社工服务从“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滴灌”。
服务创新
构建党建引领社区自治服务体系
通过不断创新,广州市指导社工充分凝聚社区力量,在调动各方参与上做“乘法”。各镇(街)、村(居)、慈善组织、社工机构等多方力量的集聚,可以对社区公益慈善产生“链式反应”的几何效果。车陂街“公益ATM”是在天河区车陂街道党工委指导下,由街道社工站创建的为民服务项目,既是一个大型社区公益互助平台,也是一个汇聚社区公益资源,为社区兜底困难群众提供各类援助服务的公益项目。项目模拟银行自动取款机的形式,将社区居民、爱心企业团体、志愿者等的捐助行为定义为“存入”,将社区内有需要的居民申请援助的行为定义为“取出”,通过这样的一存一取,让居民之间实现了互助,进而将“互助车陂、共建幸福”的社区建设理念转化为现实。自2012年成立至今,车陂街社工站借助此项目已累计帮扶5882人,累积帮扶资金95万元。
在社区组织培育上做“加法”。服务组织是社区治理中的主体,培育壮大社区服务力量,才能有效激发各方活力。疫情以来,部分困境儿童、青少年复学困难,线上学业辅导需求激增。1月15日起,番禺区新造镇社工服务站联合镇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新造镇商会、新造镇慈善会等单位全面开展“新幸有你,爱在邻里”社区微创投活动,组织300名志愿者为96名青少年提供在线课业辅导。
赋能社区自治,在解决社区公共问题上做“除法”。 荔湾区茶滘街道老年人口多,大多是老楼无电梯,影响长者出行。街道社工站以旧楼加装电梯为介入点,通过成立一个社区议事会、组建一个社区治理小组、建立一支专才社区社会组织队伍的方式介入服务。经过努力,居民加装电梯难题得以解决。
机制创新
搭建多元参与服务网
发挥专业性优势,小组互助优化社区人际关系。荔湾区沙面街社工站从2018年开始引导社区居民参与互助小组,通过开辟社区菜园,成立种植小组,并将小组命名为“缤纷沙面”。疫情期间,在社工的引导下,组员们主动关怀有需要帮助的独居、孤寡长者,主动送上自己种植的蔬菜,种植小组不仅让社区环境变得“缤纷”,更让青绿的蔬菜成了居民互助的“暖心包”,街坊情义、守望相助更让社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温暖。据介绍,广州全市社工站每年策划组织的小组服务有1600多个,受益居民超1.5万多人。通过互助小组,搭建起社区人际互助支持网络,营造出友好的社区互助文化,提升了居民的社区生活品质。
发挥平台性优势,党群互助社帮困难农户增收。在从化区城郊街有个社工发起的“增收帮扶”计划微信群,每天社工都会在群里定期发布菜品信息,及时帮助困境农户销售农产品。这个“助销”平台的搭建,有效解决了困难农户农产品销路不畅的难题,“增收帮扶”计划建立起近300人的线上订购微信群,城郊街农产品销售从社工站周边小区,发散至周边多个街镇。
发挥项目平台优势,搭建多元参与的暖心服务网。疫情期间,广州社工针对社区1万多名隔离留观人员、陷入困境的来穗人员伸出援手,广州阳光天使社工发起“暖心包”服务,累计募集资金超过10万元,为隔离人员、湖北籍来穗务工人员等2000多名困境人员送上了2000多个“天使暖心包”。据统计,近10年来,广州社工参与了近20次公共应急、救灾等服务,每一次抗风灾、抗水灾时,广州社工都会挺身而出,奔忙在一线,积极整合多方资源,调动各方力量参与爱心助困,向陷入困境的市民伸出援手,送上温暖服务,为广州筑起温暖的防护网。
(记者 张伟涛 通讯员 廖培金 彭凯健)
责任编辑:段冬蕾
文章来源:http://trade.swchina.org/trends/2020/1110/3755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