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队伍建设社工风采 讲好社工故事精选:社工小白的蜕变
讲好社工故事精选:社工小白的蜕变
讲述人:李秋萍,陕西秦怀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项目社工,助理社会工作师,从事社会工作5年。
2015年8月,那年我26岁,风华正茂,因为想从帮助别人中找到满足感,从企业离职,加入陕西秦怀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从一名有着丰富经验的企业行政财务人员,转变为一名主要负责医疗救助服务工作的社工。从那一刻开始,在富平的乡村小道会经常看到有个背包的女子走街串巷,那个人便是我!
现在,我加入秦怀已满五年时间,五年的医疗救助服务工作中,我了解了当地医疗救助相关政策,掌握了很多慢性病及肿瘤等疾病方面的知识,走遍了富平的各个乡村,探访、服务了近1000个大病患者家庭,并在一线服务基础上总结经验,与团队共同输出了一套社会工作参与医疗救助服务的模式与流程,成功实现了社工小白的蜕变。服务对象有前来办公室道谢的、有送感谢信的、有发短信或微信祝福的……他们的改变与认可,也带给我很大的动力。
一.初入秦怀,初识社工
对我来说,初入秦怀一切都是新的。面试前我想:社工?这是干什么的?社会上的工作人员吗?那岂不是所有务工的人都可以称之为社工,又或是志愿者?带着疑问,我在网上搜寻了社工这个名词的含义,虽然明白了字面意思,但是没有接触过,仍感触不深。带着疑问,我来到秦怀这个大家庭,开启了我的社工小白之路。
1、社工魅力初体会:从观摩学习开始
入职后,我带着虚心的态度开始通过观摩学习了解各个项目的开展情况。印象最深的是当时社工龙哥跟进的一个个案,案主周大哥多年前因车祸从崖边跌落致胸椎12节受伤,后又因摔倒致不能走路,不能坐起,终日躺在床上趴着吃饭、洗衣服,这样的生活有十余年。因家里床和枕头都太硬,造成下肢压疮不断,也因造口处导尿管清洁不够而引发感染,常出现发烧和抽搐的现象。当时接案的社工龙哥,联系多方资源,请专家看诊,又联系医院接收治疗,为周大哥与他的家属提供情绪疏导等支持。最后,案主的压疮恢复较好,造瘘口也能护理到位,情绪状态也有所改善。我从这个个案中感受到了社工龙哥协调各方资源的能力及对案主的尽心尽力,看到了案主对龙哥的感激,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了社工的魅力所在!
2、看似简单的“不简单”:从观摩到实践
医疗救助服务的观摩学习是与社工同事一起入户开展家访工作,我起初认为这没什么大不了,就是陪人聊天,有目的聊天,没什么难度。但随着观摩的深入,尤其是要自己独立完成家访工作时,才深感社工专业的“不简单”。
还记得我第一次接触服务对象时,首先遇到的是语言障碍,例如,“这娃倩的很”原来是夸一个人漂亮、可爱的。观摩下来,我发现需要学习的东西有很多,不只是农村当地的情况,就连相关政策法规也要学习。有了初次的观摩经验,在下次观摩前,我首先了解了富平当地的农村情况、教育情况、常见病的护理情况和医疗相关政策,学习了社会工作价值观等,做足了充分的准备。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摩学习后,我开始尝试独立访谈。在访谈前,我列好大纲,提前演练,初期仍会有点紧张,最基本的家访信息收集已能够完成。但我深知,社工家访的目的不仅仅是了解服务对象的身体、家庭及康复情况并给予医疗救助,更多的是给予关怀,并根据服务对象的具体情况支持其解决问题,提升能力。
社会工作并非我想象的那样简单,在服务中不仅需要专业理论指导,更需要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助人特质,还要“八面玲珑”、多才多艺。结合自身情况来看,我因为不具备专业理论,多少有些焦虑。这时,机构负责人及督导发现了我的焦虑,与我一起共同制定了详细的工作与学习计划。有了督导提供的专业支持和机构负责人提供的行政支持,以及中心内部及外部组织的各种培训,结合自己的学习,渐渐地我从对医疗救助服务项目的不知到有所知,最后到应知都知。
二.知行合一:在实践中反思、学习
五年的时间,我边做边学,对社工有了更深的体悟。
1.社工——真诚的沟通与倾听者
起初开展服务时,有一次到王奶奶家,在了解家庭支持系统时得知,王奶奶的儿媳与儿子近期离婚。听到这里,我的内心不断地在做斗争,是继续追问还是另换话题?我心里想:“这个问题还是不要问的好,有可能她不想让我追问,离婚在农村是被认为很丢脸的事情……”,同时我又觉得以上的“可能”只是自己的一种假设,不能替代别人的想法,并且王奶奶并未流露出不愿意分享的意思,如果另换话题,很难很好地沟通下去。于是我尝试继续这个话题,发现王奶奶很愿意与我分享。她认为孩子离婚的事情,在农村不能讲给同村人听,否则整个村子都将传遍,别人会看笑话。但是她需要一个可以倾诉并信赖的人,这个人就是社工——我,就这样,我们的信任关系逐渐建立,虽然最后服务结束,但王奶奶与我还经常保持着联系。
2.社工——需要专业理论与伦理的支撑,也需要本土化
起初,开展医疗救助服务项目,我对社工理论和伦理的学习不够深入,更没有内化。尤其是在社工理论方面,我认为学习理论没有太大作用,所以常常是服务结束后为了完成记录才套用理论。但随着服务的深入,结合实际的服务案例,我慢慢明白了理论和伦理的指导作用,理论和伦理是框架,先明白理论和伦理,才能在实务工作中更好的发挥自己的经验,基础知识掌握扎实才能做好实务。于是,我深入学习了社会工作的常用理论与伦理,以指导自己服务工作的开展。
中国是个人情社会,礼尚往来固然重要,但结合理论与实践我发现,社工既应该保持良好的职业操守,坚持伦理守则,也应该适应本土的文化。家访医疗救助服务对象的过程中,常常有服务对象认为社工入户非常辛苦,准备水果表示感谢。作为社工,我常常会说:“心意领了,这是我的工作,是我应该做的,东西不能拿走,也请您理解我们的工作”。但有些时候,服务对象很坚持,并认为社工若不接受就是看不起他们,遇到此种情况,除了上述答复外,我往往会取出一个水果品尝,让服务对象知道我接受了他们的心意。所以,社工在坚持职业伦理的同时,也需考虑服务对象的感受和本土的文化。
3.社工——协力同行,助人自助
开展医疗救助服务项目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因高血压导致的中风偏瘫患者,根据医生的建议,他们往往需要持续的康复锻炼,但病人常常并不积极锻炼,或者不按照与康复师制定的康复计划进行规律锻炼,影响了身体的恢复。这时,社工要做的不仅仅是为贫困病患者提供医疗救助支持,更会了解其不锻炼的原因,例如是否因家庭照护压力,亦或是病人认为即使坚持锻炼也恢复不到以前的状态而选择放弃,等等。了解服务对象的情况后,我会与服务对象及其家人、康复治疗师共同制定锻炼目标,鼓励并支持他们一起做出改变。服务过程中注重服务对象的自主参与,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能够使服务对象提升能力,最终达到社工助人自助的目的。
4.社工——知行合一,从工作到生活
我不仅是社工,更是一名医务社工,在服务病患群体及其家人的过程中,我自己也渐渐养成了为身边人开展健康教育的习惯,提醒他们注意饮食、合理作息、加强身体锻炼。另一方面,以前做错事我只是找借口辩解,现在我学会了“反思”和“同理”。
记得有一次,机构新租的员工宿舍需要彻底打扫,我联系了保洁阿姨,并约定当天打扫完,我晚点来检查。当晚结束工作到宿舍后,我发现房间仍旧一片狼藉,只有厨房完成了打扫,其余房间只擦了窗户。顿时,我火冒三丈,质问阿姨为何还未完成打扫,并指责阿姨效率太低。两位阿姨委屈地说:“你们租的房子,长时间未住人,厨房油渍很厚,清理花了不少时间,我们并没有偷懒。”听了阿姨的话,我很后悔自己的急于指责,也意识到自己没有做到“同理”。我有孩子着急回家,他们也有孙子需要回家照顾,这么晚和我一样没有吃饭,饿着肚子还在打扫卫生,我真不应该指责他们。于是,我心平气和的说:“阿姨,我知道您们辛苦了,您看这么晚了,我们都着急回家,还是一起加快脚步完成清理后,早点回家吧!”阿姨听了表示理解与接受。
同理心教会了我换位思考,让我意识到应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了解对方的感受,设身处地理解他人,将心比心。
三.新的岗位,新的征程
现在,我的家庭因为新添了二宝,工作地点发生了变化,工作岗位也由项目社工转为行政岗位,以前是针对病患者及其家人开展服务,现在则主要支持员工工作。在行政工作中,社工的理念和经验,也能够帮助我更好地开展工作。例如,项目书的设计、小组工作、社区活动的经验,可以使我更好地策划团队活动,甘特图等项目工具的运用使我更好地做好工作计划,社会工作面谈技巧也可帮助我与员工做好沟通,等等。
以前我总会给自己贴标签:我不是社工背景,这方面的经验不足。现在,我敢大声说,我是一名社工,虽然我不是社工专业背景,但我通过学习与实践,已经能做社工该做的事,而且做得不错。感恩在生命中与社工遇见,感恩我成为了一名社工!
责任编辑:段冬蕾
文章来源:http://team.swchina.org/style/2020/1106/3752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