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队伍建设社工·义工 记录城市里最温暖的人——昆明现代社会工作者生存调查
记录城市里最温暖的人——昆明现代社会工作者生存调查
社会工作者,足迹踏遍全省各地、走遍了村村寨寨、走访了无数社区。不论是寒冬还是酷暑,他们始终面对微笑,温暖着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城市;他们像对待家人一样对待每一位受访者,在平凡又有些枯燥的工作中投入了满腔热情。他们坚信,每一次服务都是一次心理慰藉,这是一个用生命影响生命的职业。
思考:为社工生存提供更多的选择
10月31日,周六,连续几天阴晴不定的天气,始终牵动着官渡区善润养老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们的心。
“我们根据每个独居老人的情况,制定出不同的方案进行志愿服务。”上午9时,工作人员马菊梅向大家简单介绍了独居老人的情况,叮嘱注意事项后,参加服务的6名志愿者分成3个小组,和社工一起准备开始今天的工作。
善润养老中心负责人胡玲提着同事今天刚买好的菜,同志愿者一起前往附近的廉租房看望照顾了多年的李奶奶(化名)。路上,她如数家珍地说起了李奶奶的故事。每个周末,这里的社工都会组织志愿者到老人家中嘘寒问暖,像陪伴父母一样“常回家看看”。她介绍,善润养老服务中心只有6名社工,却要经常照顾33名老人,平常虽然工作繁琐,但是看望老人已经成为了必修课。
2008年,胡玲第一次接触志愿者;2010年,她考取了社工证;2015年辞去高薪工作,从别的行业转行专职从事社会工作。如今,她从一个“社工小白”开始,经过不断的自我学习、实践、思考,终于成长为一名有专业价值观和理论的社会工作者。
“我们的工作不仅仅只是观察老人们的生活所需,更需要关注老人的精神需求,让独居老人生活更有安全感和归属感。”胡玲说。在常人看来,社工可能就是对老人的日常陪伴、节日关怀等。其实,入户调查精准、个性化健康指导、项目资源衔接、人才培养、对项目进展跟踪服务等工作已成为家常便饭。在服务中心办公室桌上,一摞宣传页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服务流程:服务对象申请-核实情况签订服务协议-日常服务安排-服务质量监督;志愿者(招募)培训-日常服务安排-服务记录-志愿者督导等流程详细的罗列在宣传册上。“服务只能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问题关键。建立邻里互助体系、联合社区、物管和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建设等都是社会工作者的工作。社工服务和志愿服务相比,社工服务更加专业和精准。”胡玲说。
12年的坚持,助人一直是胡玲坚守的初心,特别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从最初的志愿者到专业的社工,“帮助有困难、有需要的人”一直支撑着她。如今,她带领着6名社工,组建了善润养老服务中心,招募了一个近两百人的志愿者队伍,服务延伸至方圆10里。
“我国人口基数大,老龄化社会发展迅速,‘空巢老人’增多是社会待续解决的问题。老年人的社会工作主要是满足老年人的价值需求,提高生活质量,让老人生活的更有尊严和幸福感。”对此,胡玲也有自己的思考:“根据老年人的个体情况,我们除了提供日常生活需求照顾服务、心理抚慰等等外,还希望通过持续性的服务,提升老年人自我照顾能力、拓展社会支持网络,让每一个老年人都能有一个幸福的晚年生活。”她表示,下一步将在专业化社工人才培养方面发力,将多样化服务和专业化人才相结合,为老年人提供优质服务。她坦言,专业社会工作机构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自筹、政府购买服务和社会捐赠。由于社工机构资金来源单一,政府资金投入手续繁杂,有滞后性,专业的社工培养举步维艰,待遇低、职业保障不到位、人才流失率高是人才缺位的重要原因。她建议,政府需加大对社工人才培养的重视、增加支持力度,鼓励社会参与,提升民众认知水平,让社会工作健康发展。她表示,将在市场化道路上进行探索,增加社会组织的自我造血能力,为社工生存提供更多的选择。
坚持:陪你走出心灵的孤岛
和胡玲一样,一直在助人的道路上前行的还有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的中学教师苏丽娟。5年来,她通过“心灵陪伴”关注留守儿童超过5000人次。从小学到初中、从城市到乡村,她用“陪伴”托起留守儿童的希望。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乡分割和自身经济条件限制,很多外出务工人员只能将孩子留在当地或托付其亲人照顾,从而形成了农民工父母和子女分割两地的局面,“留守儿童”由此诞生。“这些孩子们缺乏直接的亲情关怀和家庭教育,得不到心理上和情感上满足,有些孩子很自卑、不喜欢和别人沟通。”苏丽娟站在禄劝县秀屏社区居委会活动室门口说。秀屏社区是禄劝最大的移民搬迁安置点, 2014年,在“云南连心”的影响下,她成立了禄劝县首家社工机构——禄劝县阳光心情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专注儿童心理疏导工作。
那几年,每周一至周五下班,苏丽娟都会带着孩子准时出现在社区,在这里开展课后辅导、文明礼仪、游园等“心灵陪伴”活动,希望这里的留守儿童走出心灵的孤岛。“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家庭、社区都应该发挥相应的作用,尽快让孩子们融入城市生活。”她说,虽然工作辛苦,精力有限,但是每当孩子们愿意和她多说一句话,会相互谦让,不乱扔垃圾等一点点进步,都感到无比欣慰。
当年和她一起工作的志愿者李简廷回忆:“希望通过教他们外在行为习惯礼貌,一起做游戏,过集体生日,逐渐和孩子建立起信任感,让孩子慢慢敞开心扉,适应城市生活。”苏丽娟接话说:“在游园活动中,要求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参加,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通过社工搭桥,加强孩子与亲人的联系,家庭对社会的认知,孩子得到正确的关爱和教育,从而解决他们存在的各种问题。”孩子们给她的每一个拥抱,每一次交谈,她都会觉得自己的责任更重了。在社区活动室门口,苏老师和李简廷显得有些激动,当年和她们一起参与“心灵陪伴”的20多个志愿者,一起陪伴的70多个孩子,仿佛还如昨日,欢声笑语一直萦绕在耳旁。
2016年至2017年,苏丽娟还在禄劝举办了两期社工培训班,参加培训达50多人次,学员涵盖城管系统、教育系统、个体老板等行业,当时还有12个人考取了社工证。“我希望能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让更多人关注留守儿童。” 苏丽娟说。
2018年,随着“心灵陪伴”项目的结束,苏丽娟把工作重心从移民安置点和另外两个点转移回了学校。“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心灵陪伴’要整合一切可以动用的资源,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铺就道路,然而禄劝缺乏专业社工人才,社会资源缺失,民众意识不高,社会工作很难开展,不得已把工作重心从社会转移回学校。”苏丽娟显得有些无奈。
项目虽然结束,但是“心灵陪伴”得到了延续。如今,在禄劝县秀屏中学,每个周末学校都会为不能回家的同学开展“心灵陪伴”服务,该模式还在全县学校进行推广。
曾经,各个行业的志愿者“陪伴”着那些留守儿童走过了一段阳光的人生。曾经,那些留守儿童已经上了高中、职高或者外出务工,在他们心里,苏老师就像蜡烛一样,照亮过他们童年时最黑暗的角落。
窘境:每一个春天都值得等待
见到薛春梅,一头干净利落短发的她显得有些干练。2015年社会工作专业毕业后,她回到了禄劝县团街镇。她回忆,当年放学回家,看到一个老乡坐在路边哭的很伤心,多方打听才知道他辛苦养的牛被骗了,收到了一大摞假钱,他的无助深深地触动了我。在她的家乡,还有很多留守老人因为各种家庭或者社会原因生活得非常艰难,她决心,把帮助留守老人作为终生的事业。“上大学时,我瞒着家人偷偷把志愿改成了社会工作,想学习更加系统、专业的知识帮助留守老人。” 薛春梅说。
2015年,薛春梅看到朋友圈说当地社工机构要招人,这个信息让她兴奋了一整夜。第二天,她坐第一班车来到县城,认识了苏丽娟。“终于找到了可以大展拳脚的平台。”她激动地说。当了解到这个机构主要是负责留守儿童“心灵陪伴”项目时,她没有犹豫。刚开始觉得有些压力,因为缺乏经验,不知如何下手,如何“陪伴”。在苏丽娟和同事们的鼓励下,她对社会工作越来越熟练。时光飞逝,转眼间,她已从事社工快两年了,对社工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关注留守儿童需要关注他们的家庭,非常有意义,老人尚且有自理能力,有些孩子要是缺失了陪伴,可能他的一生就变了。”工作得到认可和肯定,让她感受到了社工工作的价值,也成为了她不断前行的动力。
“还记得当年我们一起去昆明考试吗?还有我们去安置点陪伴的那家小女孩,两姊妹现在懂事很多,你们都还有联系吗?”苏丽娟问她们。3人围坐在李简廷家的茶几旁,你一言我一语回忆起当年的往事,她们的眼眶都有些泛红,有些无奈,又显得有些可惜。做社工那两年,薛春梅每月只有800元社工补贴,苏丽娟还主动把自己的补贴给她,而这1600元就是她的全部收入,但是这并没有阻挡她助人的脚步。什么才算是一个有温度的社会?我想她们3个可以诠释这种温暖。
“那个时候虽然忙,但是很快乐,我们和社区孩子建立起信任感以后,便通过家访了解他们的家庭,一些家长也会主动参与进来,也调动了居民的积极性。”慢慢地我便找到了方向,但我觉得还不够好,仍需要努力,而且我觉得社工是能让人心灵富足的职业,在陪伴孩子的时候,自己也在成长。薛春梅说。
2018年,随着苏丽娟工作室“心灵陪伴”项目结束,薛春梅加入到了打工的队伍中。两年的蜕变,让她明白了自己想要什么、想做什么,选择自己想做的事,并为此付出精力和时间。“社工不是我的唯一的职业,如果当年我留在昆明,还会有更多选择,但是社会工作也能成为我的事业,因为我的社工情怀一直都在。”薛春梅说,社工也要吃喝,我也需要养活家人,只是相信这个世界可以因为自己的一点点行动而变得更加美好。
如今,她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但是她的初心并未改变。“这几年,我一直在申请项目,但都石沉大海。而且社会对社工的认可度也不高,对社工也不了解,或存在偏见,行业发展方面还存在很多地方有待规范和改善,国家对社工的发展支持力度不够。”社会上的历练,让她思路更加清晰:“仅凭热情不够,要依靠科学的方法,政府、社区和社工应该一起努力。”以前社工专业有90个同学,毕业后从事社工的大概只有10人,如今坚持下来的只有3人左右。究其原因,一是社工待遇偏低,二是社会对社工的工作价值认识不足,人才流失大多是因为收入原因。但是只要有机会,我肯定还会继续做下去,而且是持续性,专业地做。”在超市工作这几年,她从发传单开始做到了部门经理,从一个害羞的小姑娘成长为独当一面的负责人,她还想把更多的爱给予需要帮助的人。社会的历练,让她视野更广、人脉更多、思路也更加清晰。对于未来,她有自己的想法:“要是能整合资源、多注入一些社会力量,让超市老板号召当地企业一起加入,那就更好了。”
初心是不灭的火种,只要不放弃,不退却。那么,每一个春天都值得等待,每一次开始都是春天。至少,我感受到了她们的温暖,她们一直在摸索中进步、成长、变得越来越好,她们坚信,再苦的生活转个身或许就是甜!(记者 李春旭)
责任编辑:孙彩丹
文章来源:http://team.swchina.org/socialwork/2020/1104/3748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