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沙龙互动访谈 专访 | 安秋玲:加强干预研究,促进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

专访 | 安秋玲:加强干预研究,促进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

编者按:社会工作从诞生之时起就一直强调以具体的行动干预来推动个人、组织和社会的改变。社会工作干预研究的核心内容也恰恰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某种策略与措施来产生改变。作为推动社会工作实务专业化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干预研究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如何去开发一个成熟的干预项目?协会特邀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工作系安秋玲副教授,结合她自身开展的研究,谈一谈对相关议题的看法。

采访对象

安秋玲: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工作系副教授、系主任

 

1.社会工作走向专业化的过程不能缺少干预研究,您能介绍一下什么是干预研究,以及为什么要重视干预研究吗?

干预研究是一种研究方法,也可以看作一种研究的模式或一种实践的思路。社会工作使命主要是促进改变,改变的对象既包括人,也包括组织和环境。实施一个项目之前,我们可以通过干预研究的思路去做,比如从问题形成的分析开始,到我们为了改变问题选择适合性的理论,在这个理论指导下,我们采取的最契合性的方式和方法,结合目标和环境等因素,制定最周全的方案,然后按照方案去执行并评估目标的达成状况:是否达成目标、影响目标达成的干预要素是哪些?这些各自以及协同的影响力有多少等等,这就是一个研究的过程。我们要通过研究设计与严格的设计执行,来保证我们希望达成的那个目标是我们的干预能够达成的,并且它的达成是我们的行动推进的,而不是其他的一些偶然因素所导致的。

干预研究为何重要?回到社会工作的核心,社会工作就是为了推动服务对象、组织机构、环境等发生改变,这种行动本身就是一个干预,它和社会工作本身的使命是一致的。当下我们中国的社会工作实践也是通过一些积极的行动去促进社会的发展,但是很多实践是基于经验的,当然我觉得这是我们的优势,基于经验往往会有一些智慧的沉淀,但是也会存在一些偏差,如:主观性强、不容易复制推广。而干预研究是基于证据采取行动、评估服务,遵循的是循证的思路。一方面,对我们当下的社会工作实践而言干预研究能够让我们知道我们去做什么、做了什么,哪些有保障目标达成的,哪些是阻碍了目标实现等,它可以更客观评估项目整体状况另一方面,循证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客观证据,也可以基于证据对服务有效的项目进行传播 

2.干预研究有几个步骤可以结合实例谈一谈吗?

干预研究有五个步骤,首先是明确具体问题及其形成的路径,进而形成项目理论。以我做过的福利院“健脑操”项目为例,首先要明确问题的起点在哪里,针对何种现状和需求提出的。健脑操项目当时的起点是随着老龄化的进程加快,痴呆症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逐渐上升,而患病的这一人群在福利院中更加普遍,当有的老人看到舍友或同楼层的人患病,他们可能就会担心害怕或者会对已得病的老人存在一些标签化的不正确的认识,比如这种病会不会传染?自己是不是得病的概率也很大?他们对自己的脑健康是很焦虑的,如果焦虑持续的话,反而对自身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也就是进一步确认问题的风险链以及最适合的干预点。在确认具体的问题之后,我们梳理文献,厘清对问题形成发展的解释机制,进而形成问题理论。所谓问题的理论就是这个问题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这因素之间的路径关系是什么?在这些因素可以改变的是哪些,不能够改变的是哪些问题理论明确之后,与之配套的是我们还要开发一个项目的理论,即在改变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做什么才能达成我们期待的目标(改变)?包括我们的目标、投入、活动、产出,结果等,也就是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指标看到项目正发生了导向(或阻碍)目标的变化?项目理论有很多,比较常用的是逻辑模型和变化理论。

步骤二创建并修订项目手册。要想达成我们想要的结果,改变现有的问题,使可以发生改变的中介因素发生变化,我们就要进行介入。而为了保障介入的科学客观性,我们在这个阶段需要形成一个实际的文本,这个文本类似教师的教学参考书。通过教学参考书,不同的教师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教材,去教学。在我们社会工作领域中,我们称之为项目手册。在编制手册的过程中,首先对手册要重视,意识到它可以对我们后期干预实施起到指导和保障信度的作用。其次,在手册编制的过程中要保证所使用的方式方法、材料、途径都是围绕之前的项目理论逐步具体落实,要有逻辑性、可行性。再者,要让后续去执行干预的人看得懂手册,让不同的人在阅读手册时能够产生统一的理解,所以手册的详尽性、科学性、规范性都是很重要的。手册制定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根据专业人士的评估、小范围实践的检验等等,我们后续需要不断地修改完善手册。

 

步骤三,完善并确认项目成分。手册文稿制定完成后需要进行小范围内的试点测试我们通过实验设计来评估干预的有效性,也就是说,确认项目结果与我们实施的干预之间的因果关系,确认干预的各变量的变化与结果变化之间的关系等。在本阶段,干预实施过程相对来说是一种理想化的实验环境,采用实验设计与准实验设计,控制无关变量的干扰,可以更好地保障我们对干预的有效性进行确认。

步骤四,实施。这种实施其实就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针对不同的人群再实施,以评估效果。在前一阶段干预有效的基础上,我们在更真实的不同环境背景下进行更广泛的实施,以确认它是否在不同环境下都是可行的、有效果的。在现实复杂的环境中,我们评估各干预要素、干预目标之间的复杂关系,判断干预效果,不断发展的统计技术有助于我们的评估更加客观与科学。

步骤五,传播研究结果和项目材料。前面我提到干预研究有利于知识的积累和传播。当我们的干预项目经过了大规模尝试、反复的修订、不同层面的论证之后,成为一个有意义的项目材料,我们就可以到更多的地方去进行推广。

这就是干预研究的五个步骤,从国外的经验来看,这五个步骤实施下来基本上至少要3-5年的时间。国外目前的循证干预研究相对比较成熟,无论在课题的资助方面、落地方的接受方面,还是在研究方面(会给研究者比较长的时间去做干预),大家能够理解研究成果的出现需要经过很长时间,这已经成为一种共识。

3.一个成熟的干预项目通常要具备哪些要素?

首先,问题要非常明确和聚焦,影响因素要找准,针对这个问题的具体路径要清晰,如此一来后续在传播的时候我们也知道适用哪些情况。

其次,手册一定是标准化的,它是经过了小范围的测试,在更多人群和文化背景下的再验证而形成的一个标准化的手册。

第三,评估要科学和客观,有自成体系的评估指标和流程。不断发展的统计思想也保障了评估技术的发展。

最后一点,项目的成熟度与开放性。在干预过程中,标准化和成文的东西是基础,但同时它还要有不断修订和完善的空间。我觉得没有一成不变的项目,只能说一个项目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去解决问题。

我个人觉得国内的干预研究做得相对较少,当然这也涉及到我们怎样定义干预研究。如果我把它看得宽泛一些,个案、小组都可以视为一个干预,事实上大家都在做干预,但是很少有人把干预做成干预研究,很少能做到持续三五年。所以我们的经验相对就少。高校也同样存在一些误区,比如研究生做论文也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去找问题、想活动、去介入;效果评估仅仅是做前后测的差异分析等等。

4.如何加强国内的社会工作干预研究?

首先,要有研究的意识。有意识地进行知识的积累,让我们希望发生的那个变化变得更可以控制,更可以循证、持续和迁移。我们可以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但研究的意识一直要贯穿其中,争取第二次去做的时候会比第一次更好,我觉得这点是更重要的。

其次,从规范性的层面上说,干预研究需要很多的训练。比如在研究设计的时候,社会科学领域内实验法和当前的社会背景如何结合起来?毕竟不是一个严格的实验室实验设计,在这种准实验的设计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哪些因素?在实验的评估过程中,我们要怎样设定评估工具?怎样进行评估分析?这些是需要一些学科训练的。我们现在很多人可能就简单地做一个差异分析,我觉得是为了评估而评估,不能说不好,至少这也是一种进步,毕竟评估意识还是有的。 

最后,跨学科合作很重要。我个人觉得当前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最好的模式,就是高校和实务界的相互合作,各自发挥所长。像我前面提到的针对机构老年人脑健康焦虑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我如果亲自去带小组,经验可能还没有机构的社工多。但是机构的社工仅仅完成一个小组活动,他也很难把实务提升成经验或者可复制的模式放到其他的福利院、甚至其他省市的机构去推广。而如果我们高校和一线实务者合作,共同设计完成一个项目的情况下,高校可以发挥理论性、研究性的优势,提炼经验形成文档;一线实务者更了解服务对象和项目实施具体的场域,他们可以提供自己的经验,在制作手册的时候提供很多具体的情景,所以这样的合作模式会更好。其实国外的干预研究都是一种团队性的,持续几年的项目也不可能是一个人、一个专业就能完成的,不仅是高校,也不仅是社工,还会涉及到其他的合作方和专业团队,我觉得不同的力量加入进来一起做干预研究,就是一种合作共赢的模式。

由于篇幅有限,读者如对干预研究有更多的兴趣,可翻阅安秋玲老师的译著《干预研究:如何开发社会项目》。

微信图片_20201022093647

采访、整理 | 詹玉娟

编辑、校对 | 钱雯琦

审核 | 王   鑫

文章来源:http://salon.swchina.org/talk/2020/1022/3737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