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公益园区项目推广 艺术行为疗法对慢性精神障碍患者产生的影响

艺术行为疗法对慢性精神障碍患者产生的影响

目的:分析艺术行为疗法对慢性精神障碍患者的精神症状、日常独立生活能力及社会功能方面所产生的影响。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慢性精神障碍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抓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以艺术行为疗法对观察组进行作业性康复训练,以普通工娱疗法为对照组开展康复活动,以2019年4月——6月作为一个治疗周期,比较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独立生活能力及社会功能改善。

指标对比:治疗前,两组患者的SAPS、SANS、ADL、SFRS、SDSS、LSAS评分接近,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评分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各项评分在很大程度上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治疗慢性精神疾病采用艺术行为疗法,对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社会功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慢性精神疾病、艺术行为疗法、认知功能、日常独立生活能力、社会功能。

人们对“精神病”一词越来越不陌生,精神疾病主要是由于行为、心理活动紊乱所导致的疾病,有急性和慢性之分,其中慢性精神疾病是指不良情绪长期堆积而不能有效缓解或释放所产生的精神紊乱的病症。由于病症的影响,患者的认知、情感、意志、动作行为等活动均可出现持久明显的异常,不能进行学习、工作,甚至日常生活,社会功能逐渐衰退。部分患者在病态心理的支配下,还会出现自杀、攻击或伤害他人的行为。为了巩固和改善患者的这些功能,临床除了使用相应的药物治疗外,也采用其他相应的辅助治疗活动,以促进患者融入集体,改善与外界的接触方式,提高认知功能。基于此,本研究主要分析艺术行为疗法对慢性精神疾病的治疗效果。

过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的精神科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以团体工娱治疗模式为对照组开展活动,内容包括:观看电视或演出、八段锦、广场舞以及其他户外团体活动;为观察组患者采用艺术行为疗法作为辅助治疗手段,进行有针对性内容的训练,包括:音乐治疗、认知功能训练、美术治疗、手工艺制作、益智游戏等。此处仅分享三个训练内容:器乐互动、原生艺术、绘沙。

(1)器乐互动:器乐互动属于音乐治疗当中的一项训练内容,它需要参与者精神高度集中,在音乐体验过程中参与者之间更多以非语言(眼神、表情、肢体动作等)的方式进行交流。基于大脑的可塑性原理,在时间框架内的节奏语言刺激下,激发相关神经区域的突触连接的重组,进而改善参与者的记忆力、注意力、判断力等认知功能。长期训练可有效改善部分患者的阳性症状,减少病态体验,促进患者康复;

(2)原生艺术:原生艺术是指未曾接受过艺术教育和专业训练的人的艺术创作。与其它艺术创作相比,原生艺术的关注点并非作品本身的美学价值,而是整个治疗过程,即参与者的参与程度、对整个创作环节的感受、与治疗师分享各种体验的可能性。“创造力既有可能成为积极的资源,也有可能带来消极的负担。当一个人的创造力表达无法被理解和允许时,创造力就有可能成为抑郁的导火索,甚至会带来自我伤害的行为”。在原生艺术创作中,障碍不再是障碍,而是变成了一种创造的动力和建设性的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原生艺术就是人身心障碍的一种转换形式;

(3)绘沙:沙画是一种古老而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相对其他的作画方式来说,绘沙有着更多的趣味性。从患者的优势或兴趣入手,可使她们更加专注于学习及创作本身。绘沙实操过程可以缓解焦虑、抑郁、不安等不良情绪,减缓精神衰退。同时,沉浸在沙的世界,可以不断提升患者的意志力、应变力以及协调能力,为满足日常独立生活的功能需求奠定基础。

讨论:精神障碍导致患者情感缺失、自我封闭、生活懒散、情绪管理能力差等症状,进而降低日常生活能力与社会功能等。如今,临床在使用药物治疗患者出现的相应精神症状的同时,更加注重提升患者的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功能,以便使患者能像健康人一样生活,融入社会并体现出自身价值。

作为一种动手、动脑、肢体运动相结合的方式,将艺术行为疗法用于慢性精神障碍患者的治疗当中,通过乐理学习、器乐互动、原生艺术、绘沙等康复作业活动,能有效提升患者的自主思考能力、肢体的灵活度与协调性。正如“复元”理念当中说的一样,艺术行为疗法更重视患者的优势,而并非单纯的关注其功能缺失。以其优势去发掘更多训练内容的参与动机,通过优势可以更全面的补足其功能短板。让患者融入艺术活动中,可以转移其注意力,缓解精神症状,减缓精神衰退,提高认知功能,提升自我控制能力,改善与周围环境的接触方式,有效地提升康复效果。

综上所述,艺术行为疗法可有效提升慢性精神障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社会功能,值得推广。

文章来源:http://welfare.swchina.org/promote/2020/0916/3715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