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社工之家生活 社工心声 | 做社工的“难”和“易”

社工心声 | 做社工的“难”和“易”

“我好累啊——”

七月份入职的我,截止到现在才刚刚一个月,但对社工的工作逐渐产生了疲惫感。

入职前——“哇,终于可以做实务了,我一定可以,我要......”

求职时投简历、面试、等待是个漫长的过程。尤其是今年受新型冠状病毒影响,郑州的社工行业整体趋于饱和状态,对资格证书或经验的要求比较严格,但两者我都不占优势。

漫长的等待之后,终于拥有了工作机会,有机会做实务,心理暗暗想着一定要用自己专业的知识做社工,要对得起这来之不易的机会。

入职后——“啊,好累啊,社工到底可以做些什么呢?”

我服务的社区是新农村社区,当地居民还保留着自己的土地,他们会在农忙之余参与社工组织的各种活动。

在对困境家庭帮扶的过程中,大都以清扫垃圾、叠衣服、陪伴聊天等为主,当问及服务对象有什么需求时,他们会回复“不知道”或者是“没钱”,这时候我就会被无力感包围,明明想做一些事情但又不知道从哪里开始。

最有感触的是这样一家:该家庭属于多子女家庭,二女二男,最大的女孩已经11岁,最小的还没1岁。

父亲在本地务工,每天工作12个小时,母亲需要照顾家中子女,家庭经济情况一般,但是卫生情况不容乐观:卧室衣服杂物遍地都是,厨房电器插头上布满油垢,地上都是方便面袋子,在帮忙打扫地面时发现有蜘蛛、虫子等。

当我们提出存在的安全隐患时,孩子一口咬定“咋不安全,挺安全的啊,也没出过啥事”。我很惊讶这个孩子的回复,问她们平时有没有打扫过厨房、卧室。她们回复“打扫过,弟弟一直搞破坏,爸妈也不管,后来就懒得做这些了,浪费时间”。

微信图片_20200813104415

图为案例中困境家庭厨房

一个月,我经历的虽不多,却足够我消化良久。之前自己一直会被书本知识束缚,在实务中有些需求是自我感觉后强加在服务对象身上,而非从服务对象自身需求出发,所以造成自己疲惫与无力感,也使自己在工作中消极懈怠。

反思——“摆清自身定位,一切从服务对象实际需求出发。”

经过与同工交流探讨后,摆平心态,重新梳理自己,也明白作为一名新农村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思路与方法。

首先社会工作者要摆清自身定位,坚持客观中立的原则,防止将自己陷入到自己设想的困境中,在事先对自己做好心理建设,尤其是遇到出乎意料的事情时。上述案例中我一味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到案主身上,错将“同情心”当成“同理心”,这是大忌。

其次在开展活动前,一定要实地走访了解详细情况才能做出需求评估。

针对上述案例最初策划了一个“我的小屋”整理计划,但在实际走访中发现卫生问题是存在于整个家庭系统的,仅依靠孩子转变带动家长比较困难,因此需要转换思路,可以将其作为个案,从家长出发带动转变。

最后在需求评估后,梳理社工可介入的方向,依次打开突破口一点点引导,推动事情向有利方向发展。

上述案例中,服务中心对两个女儿及其他困境女童开展编发小组,从注重头发卫生开始帮助她们一点点改变。

第一次小组后,两姐妹学会了简单的编发技巧,能够为彼此做简单的发型,她们也很开心。“以后我俩就可以互相编头发了”,这对社工的工作也是一种肯定。

“社会工作的宗旨是助人自助,但它并不是万能的。”对服务对象的帮助,不一定是巨大改变,它也可以从服务对象的细微改变察觉,就像裂缝里的阳光,带来希望与期待。

作者:蒋丽君

单位:郑州市馨家苑社区服务中心

文章来源:http://family.swchina.org/life/2020/0813/3700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