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务探索实务创新 邻里制改革 让社工真正成了居民邻里
邻里制改革 让社工真正成了居民邻里
2日早上7点半,南通崇川区虹桥社区社工缪冬萍就骑着电动车赶到虹桥新村110栋302室,与前一天约好的马贤静大妈一家协商解决房屋漏水问题。
“说实话,以前这个点还猫在家里睡懒觉呢。”缪冬萍摘下手套冲着双手哈了口气说,社区上班时间是9点,以前只要准点坐到办公室里就行,但社区推行社工AB岗制度后,每两个社工一组,一人驻岗办公室,另一人就必须下社区,每半天互换一次,“改革后,每个像我这样的社工都被"赶"到居民身边去啦。”
前两天,缪冬萍在邻里走访,家住202室的花女士向她“投诉”,楼上人家楼板隔三岔五漏水,脏水都滴在她家床上了。缪冬萍一细访,了解到实情:独自住在三楼的马大妈患有间歇性老年痴呆症,时不时会产生家里着火的幻觉,然后就在房间内四处泼水“灭火”,久而久之水漏到了楼下花女士家。经过现场协调,马大妈的女儿同意了缪冬萍的提议,给马大妈的房间做个防水层。闹心事就这么解决了。
社工AB岗制度背后,是去年底崇川区在全国率先试水推进的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创设邻里制。崇川区委书记吴旭介绍说,崇川近几年投资10多亿元,在109个社区全部建成公共服务中心。但仍有不少居民对社区服务不满,主要原因在于,现有3000户、1平方公里的社区规模太大,社区服务中心到居民家平均还有500米距离。此次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以150到300户左右居民为单位,组建新型社区基础单元—“邻里”,每个邻里选举产生邻里和谐促进会。“把社区事务下沉到邻里,把社区干部从社区平台"赶"到居民家门口,确保每个邻里的事有人管、有人做、有人评,实现"小事不出邻里、大事不出社区"。”
缪冬萍负责的虹桥社区惠美邻里,一共有9栋居民楼,走一圈下来只要五分钟,但却发现了两个问题:108栋一单元二楼楼道灯坏了,112栋化粪池有些外溢。缪冬萍拿出手机,捣鼓了两下,“好了,很快就会有人来修理。”看着记者一脸疑惑,缪冬萍把手机举了过来,现场向记者展示“崇川邻里管理软件”运行奥秘。
记者看到,该软件包括“邻里信息”、“邻里服务”、“邻里自治”、“邻里日志”四个板块。缪冬萍刚刚把发现的问题录入“邻里信息”,软件后台即刻与社区维修部门联网,他们能实时看到并组织人员进行维修。“这个软件还有"值勤打卡"功能,每个人都偷不了懒。”说着,缪冬萍打开了软件内的“GPS定位签到”功能,屏幕上一个红点精确地显示出了她当前所在位置,按下“签到”后,红点上出现了一个蓝色的标签,“这样,我几点几分出现在邻里的哪个地方,一目了然。”
走访多了,缪冬萍跟居民们也更熟了。走在社区里,越来越多的居民主动跟她打招呼,邻里的设置让她真正融入了社区。
不仅仅是社工,邻里的创设还把不少热心居民“激活”。家住109栋的吉连云大妈,多年来热心社区事务,成了惠美邻里的第一任理事长。
“115栋刚住进去两个租客,个人信息都登记下来了。”当天上午,记者跟随缪冬萍来到吉大妈家时,她正坐在客厅里埋头写东西。厚厚的本子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惠美邻里每户居民的信息,她手边还有另外一个本子,上面则记着邻居们反映的问题:“1日,115栋,楼道灯不亮”、“2日,108栋301居民反映楼上空调漏水”……
“我这个理事长可是大家一票一票选出来的,邻居们信任我,我也不能辜负大家。”言语间,吉大妈难掩自豪。
在邻里管理构架中,理事长之下还有楼栋理事,一个理事负责为这一栋楼的居民服务。据了解,崇川已在109个社区设置了906个邻里,选举产生了884个理事长、6311名理事,他们个个都是热心肠,成为了社工们的好帮手。
住在虹桥108栋204室的王兰英老人中风长期卧床,前一阵子老伴又不幸遇上车祸,楼道理事张秀琴第一时间了解情况并反映给了社区,“现在每天都有人来关心我们,真的很感激。”王兰英老人说。
邻里改革,联动你我,和融社会。最近一次调查显示,崇川区居民对社会和谐的满意度高达98.3%,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创新社会管理的新样本。
责任编辑:姜妍
文章来源:http://practice.swchina.org/innovation/2014/0106/3699.shtml